结论

结论

我在本书中讨论了中西方环境史的发展过程,既强调它们的共性,也注意到受历史、地理和政治决策影响产生的地方上的差异性。

中西方环境史的产生都受到当下事件的推动,比如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和21世纪的中国对环境危机的关注。这很自然,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都要回应我们今日关注的问题。但是,因为历史学家坚持解决当下问题需要进行超越短期策略的思考,因此,他们能够比记者和时事评论员提供一个更广阔的时空视角。研究气候变迁的科学家为我们提供十万年或者更长时间的认识,环境史学者可以考察一千年、数百年或者几十年的变化。

环境史学者的研究以过去的史料为基础,中西两种传统的古典历史学者都认识到自然在战争、国家兴衰史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并且把自然当作对人类活动具有指导意义的事物。中国哲学家们经常会援引自然来支持他们的道德主张,他们会把水、土地和森林看作自然生长的象征,或者是为人类所用的资源。一些学者认为,因为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宗教教义都赋予人类掌控自然的权力,所以西方传统对利用自然的鼓吹非常独特。但是,实际上,许多中国官员和农民也采取同样的方式。因为人口增长、森林破坏、河流管理不善、治水不利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导致的环境破坏在中西方都存在。

我们可以向历史汲取经验,学习古人的人文观点以便指导我们今日的行动。尽管我们比我们的祖先具备更多的科学和技术的知识,但是我们并没有因此变得更有道德、更善良。儒家官僚或者信奉基督教的作者都认识到人类生命的神圣性,不应该为了更高的理想而被牺牲,他们批评那些持一种更为工具理性观点的政府和军阀。但是20世纪是一个在大范围内借助庞大的技术系统重新塑造自然并取得胜利的时代。那些关于人类世的文章认为,20世纪带来了“太阳底下的新鲜事”(约翰·麦克尼尔)。(1)因为,人类首次作为一个整体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星球的地质情况,这种全球影响可能会危及整个人类,以及其他已经濒于灭绝的数千个物种。

尽管全球破坏是史无前例的,但是全球知识的交流也是前所未有的。世界各国已经认识到环境破坏的危险,并展开合作加以避免。在里约热内卢及之后召开的会议就反映了这个趋势。

中西方的史学家们现在经常交流看法,两方都会对这个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与此同时,群众抵制环境破坏的运动目前在中西方也日益强大,大众支持政府在加强环境法规建设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在这些新的讨论中,历史学者可以提供有价值的观点。人们的确需要历史的指引,我们不应该理想化过去的历史,但是我们也不应该把它当作不相关的东西弃之一旁。对过去人类的经验进行系统、批判性研究,是我们持有的管理自然的唯一可知的证据,所以它必须被纳入我们将来对环境的讨论之中。


(1) J.R.McNeill(2000).Something New Under the Sun: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Century World.New York,Nor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