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纣定西周:牧野之战

武王伐纣定西周:牧野之战

商朝末年,政治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纣王听信费仲、恶来等人的谗言,对箕子、微子、比干等贤能之人一概不用,使许多朝臣纷纷投奔周。纣王纵情娱乐,有“沙丘鹿台”“酒池肉林”的生活写照。纣王对百姓横征暴敛,实行严刑酷法,国内民不堪命。因此,商纣王的暴行,不但激起朝中许多大臣的反对,而且引起了平民和奴隶普遍的愤恨。此时,西方周族已崛起,周文王姬昌曾被纣王封为西伯,但他有推翻殷商入主中原的企图。为了避免引起纣王疑虑,他一面装出贪图享乐的样子,一面利用纣王给予的“得专征伐”的大权,争取盟国,剪除殷商的羽翼,以至“三分天下有其二”。纣王一直认为王位天命,对西方周的崛起并不放在心上。当周文王灭黎时,大臣祖伊曾提醒过纣王,但纣王不以为然地说:“不是有天命吗?西伯能把我怎么样?”

文王死后,周武王姬发即位。他以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继续进行灭殷商的战争准备。武王为了观察各路诸侯在文王死后的政治态度,检查灭殷商的准备情况,便载文王木主(灵位)兴师东进,前往孟津。大约有八百诸侯国君在孟津会师,准备讨伐纣王。周武王通过这次会师,得知大多数诸侯归附于他,但他认为伐纣时机尚未成熟,便以各诸侯“未知天命”为托词,下令回师。此后,武王一面继续整军备战,一面加紧了谋略进攻。

孟津观兵后的两年内,纣王淫纵暴虐,杀死了忠心耿耿的比干,囚禁了箕子,微子也在殷商待不下去,出了朝歌,投奔于周。周武王又了解到殷商朝歌内的军事防御极为薄弱,殷商的主力军远在东南地区讨伐东夷,一时也抽调不回来。武王抓住时机,呼吁诸侯会师孟津,组织联军讨伐纣王。武王亲率兵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5000人以及西部各部族兵,出潼关沿黄河到达孟津。各地诸侯也纷纷率师来会。周武王不失时机地作了动员,发布了誓师令,历数商纣王“自绝于天”的种种罪行,并说要执行上天的旨意惩罚商纣王,勉励将士要一鼓作气杀向暴君老巢。武王还向老百姓们宣告,此次起兵是因为“殷有重罪,不可不伐”,而不是与老百姓为敌。深受纣王压迫的百姓们听到后,自然都拥护武王。各诸侯联军同仇敌忾,到达商郊牧野后又举行了阵前的誓师大会,史称“牧誓”,流传至今。武王在誓词中揭露商纣听信妇人之言,抛弃祖宗和国家,离异父母兄弟,任用奸佞,虐待百姓。他认为对这样的人要天下共诛之。同时,他还宣布了作战纪律:听从指挥,步调一致,勇猛杀敌,但对于逃跑的纣军不要追杀。这样的战前鼓动使诸侯联军士气高昂,严阵以待。

商纣王听说周武王率大军前来进攻朝歌,匆忙中集结了17万大军仓促应战。周武王分析了阵前形势,敌众我寡,根据双方兵力配置,采取灵活机动的作战方法,首先命令勇敢善战的姜子牙率领小股兵力攻破敌阵,乱了敌人阵脚,震慑了敌军,然后亲自率领劲旅攻击纣王的主力军。别看纣王的军队有十几万,但这支军队是仓促集结起来的奴隶大军,士兵们对商纣王的残暴统治不满,因而无心恋战,士气低落,团结不固,一遭突击,即告崩溃。许多士兵纷纷在战场上倒戈,投降武王,助武王伐纣。很快,纣王的部队便土崩瓦解了。商纣王见大势已去,便逃回鹿台,自焚而死。周武王乘胜追击,直捣朝歌,扫清残敌。商朝灭亡,周王朝建立,都城设在镐京(今西安)。

周武王之所以能够在战争中打败商纣王,一方面是周几代人努力奋斗的结果,但更重要的是周武王赢得了民心,而商纣王失去了民心。这正应了后人常说的一个道理:顺民意、得民心者得天下,逆民心者失天下。

牧野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殷商王朝600年的统治,确立了周王朝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秩序,为西周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对后世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正义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