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强小丑犯北京: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列强小丑犯北京: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加紧侵华,而且不断策划瓜分中国。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中国北方兴起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1900年夏,京、津地区义和团的声势尤为浩大,引起列强恐惧。4月6日,英、法、德、美等国公使联合照会清政府,限令于短期内将义和团“剿除净灭”。5月底6月初,英、法、德、俄、美、日、意、奥八国又借口保护使馆和租界,陆续派军队进入北京、天津,各国军舰则集结于大沽口外,伺机进犯。

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使得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集团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转变,企图“用拳灭洋”,以维护其统治地位。慈禧任命支持义和团的端王载漪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调董福祥部武卫后军入京,配合义和团行动。6月10日,驻天津租界的八国联军2000余人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下,分批乘火车向北京进犯,揭开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序幕。侵略军在廊坊、落垡、杨村等地遭到义和团与清军的阻击围攻,死伤惨重,被迫败回天津。正当西摩尔联军受阻于廊坊地区时,17日,联军以水陆夹攻战术突袭天津大沽口炮台。天津镇总兵罗荣光率部顽强抵御,因兵力薄弱,腹背受敌,炮台相继失守。21日,清政府正式向列强宣战。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列强为集中兵力对付北方的义和团和清军,并维护其在南方各省的利益,拉拢东南各省督抚实行所谓“互保”,从而使清政府的宣战谕旨在南方数省不能贯彻实施,分散了抗击侵略军的力量。在联军攻占大沽炮台的当日,天津军民开始向盘踞在紫竹林租界和老龙头车站的联军发起进攻。清军与义和团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但缺乏统一的作战计划,进攻多限于炮击和袭扰,以致失去有利战机。联军由于兵力有限,只得分区防守,以图自保。7月5日,直隶总督裕禄决定对租界联军实施三面进攻,以浙江提督马玉昆部武卫左军和曹福田部义和团由北面进攻老龙头车站和租界;罗荣光部淮军、总兵何永盛部练军及张德成部义和团从西面进攻租界;直隶提督聂士成部武卫前军从南面进攻租界。经数日激战,清军、义和团虽取得一定战果,但均未攻占预定目标。9日,联军向租界西南发起反击,聂士成在八里台督战阵亡。联军乘势攻占南机器局,后又退回租界。12日,联军在大批援军抵达后由防御转入进攻,13日,一部攻至天津东北城下,14日,另一部由南门攻入城中,天津陷落。

天津失陷后,清政府一面令从天津撤离的部队在北仓、杨村等地设防,一面调派其他部队增强北京及附近地区的防御。京津间清军兵力不下10万人。联军占天津后,决定集中兵力先攻占北运河两岸各战略要点,最后夺取北京。8月4日,1.8万联军沿北运河两岸北犯。5日至12日,连占北仓、杨村、河西务、通州等地。13日由通州出发,分路进攻北京。时守城清军有六七万人,但没有统一部署和指挥,外不设兵阻击,内不构筑工事,以致广渠门、东便门、东直门、安定门、朝阳门于14日相继失守,联军攻入城内。15日至16日,城内清军大部溃散,仅部分爱国官兵和义和团坚持作战。15日晨,慈禧携光绪帝出西华门、德胜门,逃往山西。17日,联军占领北京全城,烧杀抢掠,为所欲为。在天津军民与联军激战时,清政府即开始谋求与列强议和。8月7日,以新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负责议和事宜。北京失陷后,27日又令庆亲王奕勖立即回京,与李鸿章会同办理和局。联军侵占北京后,为胁迫清政府无条件满足其侵略要求,又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四面出击,至1901年3月,先后侵占了南至正定,北至张家口,东至山海关,西至娘子关的大片中国领土。9月7日,清政府被迫同英、法、德、俄、美、日、意、奥等国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从此,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民族危机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