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列颠交上好运:阿拉曼战役
著名的阿拉曼战役是北非战役的转折点,英国战时首相丘吉尔高度称赞这次战役的重大意义,“它实际上标志着命运的关键性的转折”,“我们可以说,在阿拉曼战役以前,我们是战无不败;而在阿拉曼战役以后,我们是战无不胜”。阿拉曼战役确实使“不列颠交上了好运”。
北非战事最先是由墨索里尼一手挑起的。第二次大战爆发后,德国横扫欧洲,早就对英法北非殖民地垂涎三尺的希特勒的盟友墨索里尼,眼见法国战败,英国忙于保护本土,遂趁火打劫。于1940年9月,派意军24万进攻埃及,企图消灭在埃及的5万英军。
孰料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两军对阵竟被英军杀得损兵折将,仅俘虏就让英军抓了13万人。不得已,墨索里尼只好向希特勒求援。见法西斯盟友让英国人打得头破血流,希特勒自然不能无动于衷,遂于1941年2月派得力干将隆美尔率领经过沙漠战训练的“非洲军团”赴北非参战。隆美尔被誉为“上帝赐予第三帝国的战将”,对坦克战很有研究,茫茫的北非沙漠正是他施展才能的理想战场。隆美尔的部队一抵北非就连出狠招,将英军打得丢盔卸甲,占领英国在北非的重要军事据点托卜鲁克,并一直推进到埃及境内的阿拉曼地区,使英军在尼罗河三角洲和苏伊士运河的地位危在旦夕。

阿拉曼战役
消息传至伦敦,英国一片混乱。英国中东地区的总司令奥金莱克自然成了众矢之的,最终丢官去职;英国军方也因连战皆败而处于难堪的境地;丘吉尔本人的日子也不好过,他那称雄于世的如簧之舌如今也抵挡不住来自各方的舆论的强烈指责,恨得丘吉尔将从不离手的雪茄掷之于地,擂桌大叫:“隆美尔!隆美尔!——别的都无关紧要,只要能打败他就行!”
大英帝国的全面惨败使一贯骄傲的英国人在感情上已经受不了,希望能有一点胜利的曙光出现;丘吉尔在和罗斯福的较劲中,渐处下风,他个人也迫切需要某种成功所带来的转机,尤其需要在中东的成功。总之,无论从哪方面讲,英国都需要一次“罗马式”的胜利。
时势造就英雄,历史把重任压到了蒙哥马利的肩上,在此之前并不出名的蒙哥马利凭此一战奠定了其二战名将的基础。丘吉尔也对他寄予厚望,希望这位绰号“猴子”的将军能用他的智慧制服隆美尔这只狡猾的“狐狸”。后来的事实证明,蒙哥马利正是那种福将,他果真给英国带来了人们企盼已久的福音。
大战的烟尘掩盖不了双方准备决战前忙碌的身影,蒙哥马利明白这一次必须取胜,大英帝国已经再也输不起了。而这个时候,隆美尔却从未有过像现在这样的被动。经过连续数月猛攻猛打的德意军队已如强弩之末,由于希特勒此时正忙于苏德战场上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根本顾不上增援北非,与英美源源不断的补给相比,德意北非部队在托卜鲁克战役之后几乎没有得到什么补充。从表面上看,德意方面与美军方面各为12个师,但在部队实力上相差悬殊。英军每个师经过补充都齐装满员,12个师拥有23万人;而德意方面的每个师仅有6000来人,12个师才8万人。武器装备方面,蒙哥马利拥有1400多辆坦克,其中包括美国提供的新式“谢尔曼”重型坦克300辆;而隆美尔仅有260辆德国坦克和280辆意大利老式坦克。另外,长期跋涉征战的疲劳,沙漠的烈日风沙和缺水的干渴,使本来就不满员的德意军队内部还充斥着大量的病号。
形势看来不错,大英帝国在背运多时以后开始交上了好运,蒙哥马利决定利用这好运对德国人大打出手。1942年10月23日晚21时40分,英军在月光下以猛烈的炮击为先导,发起了阿拉曼战役。冰雹似的炮弹带着曳光划破了埃及西部沙漠的寂静,映红了天空。20分钟后,英军炮火已重创了敌军炮群。30分钟后,英第八集团军全面发起进攻。一切都按蒙哥马利的计划进行。在沙漠航空队有力支援下,英军重创了隆美尔的主力装甲师。11月3日下午,隆美尔不顾希特勒的不允许撤退的多次命令,率部全线撤退。
阿拉曼战役是德意法西斯军队在非洲失败的开始,也是盟军在这个地区赢得的最有决定性的一次战役。在战役中,德意军队阵亡万余人,伤1.5万人,被俘3万多人,共计损失5.5万多人。战后,蒙哥马利的参谋长德·甘冈评价说:“从这里开始,表明不列颠交上好运了。”在丘吉尔和所有英国人的心中,它也代表着命运的转机,英国确实值得为此鸣钟庆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