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灭蝗救灾

除了姚崇,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贤相以及与他相关的故事吗?
李隆基
即唐玄宗,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在位前期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唐朝的经济、文化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后期宠爱杨贵妃,宠信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导致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武则天死后,唐中宗复位。唐中宗的皇后韦氏把持了朝政。韦氏是个野心勃勃的人,她一心想要效仿婆婆武则天,然而能力却不及武则天的一半,因此把朝政搞得混乱不堪。
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名叫李隆基,英明果断,起兵诛杀了韦皇后和她的党羽,拥立他的父亲复位。公元712年,李旦把皇位让给了李隆基,自己做了太上皇。李隆基就是唐玄宗,他即位后把年号改成了“开元”。
唐玄宗当时只有二十多岁,意气风发,任用能谋善断的姚崇为相,一心想要恢复唐太宗时期的盛世。姚崇拜相后,兴利除弊,李唐王朝渐渐又出现了兴盛的景象。
可惜好景不长,公元716年,山东、河南一带爆发了一次严重的蝗灾。蝗群黑压压的一大片从空中掠过,像乌云一样遮天蔽日,所到之处,庄稼都被啃得一干二净。那时候的人都很迷信鬼神,认为这是天灾,因此老百姓只知道烧香祷告,祈求上天保佑,却不敢捕杀蝗虫,任凭蝗虫嚼食庄稼。
眼看老百姓辛辛苦苦种下的粮食要被蝗虫糟蹋光了,姚崇忧心忡(chōng)忡。他向唐玄宗上奏,要求治理蝗灾。他说:“我翻阅了一些古籍,许多相关的记载都证明蝗灾不是天灾,是可以人为治理的。而且蝗虫怕人,其实非常容易驱逐。田地都是有主人的,百姓为了保护自己的庄稼,一定会十分卖力。所以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蝗灾一定会被消除的。”
唐玄宗觉得姚崇说得有道理,立刻派人去治理蝗灾。姚崇下了一道命令,要百姓一到夜里就在田头点起火堆。等蝗虫看到火光飞下来,百姓就集中扑杀;同时,在田边挖一个大坑,对蝗虫边打边埋。
这个时候,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刺史倪若水上奏说治理蝗灾应该修德,不能直接扑杀,所以拒不执行。姚崇看到后非常生气,立刻写信责备倪若水:“如说修德可以免除蝗灾,发生蝗灾就是无德造成的吗?现在如果坐视蝗虫糟蹋庄稼,到时候没有收成,百姓流离失所,看你怎么办!”看到宰相的态度这样坚定,倪若水只好照章办事,放开手脚灭蝗。仅仅汴州一个地方,灭掉的蝗虫就达到了十四石(dàn)之多。

相关故事
口蜜腹剑
李林甫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奸相,他表面上待人总是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说的话也非常动听。实际上,他为人阴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世人都称他是“口有蜜,腹有剑”。
他当时有个同僚,名叫李适之。李适之拜相后,李林甫对此非常不安,绞尽脑汁地排挤李适之。有一次,他装出一副诚恳的样子对李适之说:“听说在华山中发现了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可惜皇上还不知道啊!”李适之听了信以为真,赶忙告诉了唐玄宗,并建议他尽快开采。
唐玄宗听了非常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量。李林甫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可是华山之中有王气,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吧!”唐玄宗听了,对李适之非常不满,逐渐疏远了他。
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本领”,一直做了十九年宰相。
后来,姚崇又奏请朝廷派出特使去检查各州县的灭蝗情况,督促灭蝗。正是因为姚崇当机立断,所以当时蝗灾并没有造成大的饥荒,因此姚崇被誉为“救时宰相”。
唐玄宗在位期间,除姚崇外,还任用了宋璟(jǐng)、张说、张九龄等历史上有名的贤相。在他们的辅佐下,唐朝的国力强盛,财政充裕。据说,当时各州县的仓库里都堆满了粮食、布帛,长安和洛阳的大米和绸缎都跌了价。
因为唐玄宗的年号叫作“开元”,所以历史上把这个空前的盛世称为“开元盛世”。
唐玄宗李隆基从小通晓音律,多才多艺。他登基后,下令单独设立了教授音乐的教坊——梨园。因此直到今天,戏曲艺人都被称为“梨园弟子”,而唐玄宗也被尊为“梨园之祖”。
知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