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杰山死战

张世杰 山死战

厓山海战后,南宋正式宣告灭亡。说一说张世杰在厓山海战中失利的原因。

张世杰是南宋末年的抗元名将,他年少从军,因为英勇善战,所以官职一升再升。

张世杰

南宋末年抗元名将。厓山海战宋军的总指挥,兵败后,在平章山下溺亡。与文天祥、陆秀夫并称为“宋末三杰”。

公元1275年,张世杰率领部下开往临安勤王。当时情况十分危机,各地的勤王军中只有张世杰率领的兵马按时赶到。1276年,元军逼近临安,张世杰建议让宋恭宗、谢太后等转移到海上,这样刚好可以和文天祥里应外合,还有一丝取胜的希望。可是,当时的宰相陈宜中一心要投降。张世杰一气之下,领兵进入了定海(位于长江口与杭州湾的交汇处)。

临安被元兵占领后,大臣陆秀夫和南宋的一部分皇族护送益王赵昰(shì)和卫王赵昺(bǐng)逃到了福州。陆秀夫派人找到张世杰、陈宜中,把他们请到福州。三个人商量了一下,决定拥立益王赵昰即位,即宋端宗,继续打起宋朝的旗帜,反抗元朝。

公元1278年,宋端宗病死,卫王赵昺即位。当时江南地区已经被元兵占领,加上元军主帅张弘范步步紧逼,张世杰只好率军退守厓(yá)山(位于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

公元1279年正月,张弘范率军抵达厓山。这时,有人劝说张世杰:“如果元军堵住海口,我们就没有退路了,为什么不先占据海口呢?如果侥幸取胜的话,这是国家的福分;万一失败了,还可以继续向西撤退。”张世杰却担心军队常年在海上,慢慢地会军心涣散,于是说:“连年航行在海上,什么时候才是头呢?现在应该和敌人决一死战!”

张世杰下令烧掉了陆地上的据点,把一千多条战船排成一字阵,用绳索连接起来,想要跟元兵决一死战。张弘范下令火攻,他派出一些小船,装满了茅草、膏脂等易燃物品,乘风纵火冲向宋船。谁知道张世杰早有防备,他命人给每条船都涂上了厚厚的淤泥,抵御住了元军的火攻。

火攻失败后,张弘范封锁了海口,断绝了宋军的水源。宋军将士在海上饿了吃干粮,渴了只能喝海水。海水又咸又苦,兵士们越喝越渴,慢慢地都生了病。张弘范又趁机多次发起进攻,可是宋军誓死抵抗,双方相持不下。张弘范非常着急,就派人劝说张世杰投降。张世杰毅然拒绝,他说:“我知道投降了能生存而且能富贵,但是我以死报国的志向是不能动摇的。”

2月20日,双方进行了最后的决战,张弘范分兵四路,发动猛攻。宋军正在拼死抵抗时,张世杰和将士们突然听得张弘范所在的指挥船上奏起了音乐,以为元军将领们正在举办宴会,稍微松懈了一下。谁知道这个乐声居然是元军总攻的讯号。突然,万箭齐发,像下雨一样向宋船射了过来。元军在乱箭掩护下,一连夺了宋军七条战船。战斗从晌午一直持续到傍晚,厓山的海面上杀声震天,海水都被鲜血染红了。

张世杰正在指挥战斗,忽然看见一条宋船降下了旗帜,停止了抵抗,其他战船也陆续降了旗。张世杰看到这个情况,急忙把精兵调往中军组织突围。最终只带着十几艘大船突围了出来。

张世杰突围后,船行驶到了平章山,海上突然刮起了飓风。将士们劝张世杰登岸,张世杰说:“不必了。我为了大宋,能做的事都做尽了。我之所以还没有以身殉国,是希望敌军退兵后,再拥立宗室子弟,延续大宋的社稷啊!现在竟然又遇到了这么大的风暴,这是天意啊!”不久,强劲的大风摧毁了他们的船只,这位宁死不屈的抗元将领也溺水牺牲了。

厓山海战后,南宋正式宣告灭亡,成吉思汗的子孙们从此统一了中国。

相关故事

陆秀夫负帝投海

厓山海战的时候,陆秀夫负责保护小皇帝赵昺。张世杰战败后,陆秀夫看到大势已去,于是换好朝服,哭着对赵昺说:“国家到了这步田地,请陛下以身殉国吧,千万不能做俘虏被人羞辱!”说完将国玺系到了赵昺的腰间,背起年仅八岁的赵昺纵身跃进了大海。其他船上的大臣、宫眷、将士听到这个噩耗,顿时哭声震天,数十万人纷纷投海殉国。

厓山海战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宋军战败后,据说有十万余人投海殉难,宁死不降。当时的南宋丞相文天祥,作为元军的俘虏,亲眼看到了该次战斗的惨烈,并且写下了“谁雌谁雄顷刻分,流尸漂血洋水浑”的诗句。

知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