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英德同盟问题:1898年至1901年

精彩看点
英德结盟谈判—《长江条约》—德意志第二帝国与英国签署关于葡萄牙王国非洲殖民地的条约—“保罗·克鲁格电报事件”—路易莎·卡文迪什的工作—英德结盟谈判彻底失败—“法绍达事件”—德意志第二帝国将英国推入另一个“体系”
担保条约背后一般都存在强有力的支持。当今世界,对于结盟条约,开明的舆论往往漠然置之。不过,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大国同盟曾经是保障国家安全与世界和平的主要方式之一。事实证明,1882年成立的三国同盟有效缓解了意大利王国与奥匈帝国的内忧外患。1894年成立的俄法同盟并未滋生大国侵略行动与军国主义思想。很多有识之士甚至认为,如果英德结盟(该同盟必定会与美国及日本帝国建立良好关系),就能确保世界和平。
事实上,大国同盟使欧洲列强分裂为不同集团,与欧洲协调的主张背道而驰。欧洲协调反对会议代表拉帮结派,倡导开放包容的会议精神。不过,事实证明,20世纪头十几年,欧洲协调并非与大国同盟水火不容。其实,英德同盟极有可能保障世界和平的说法绝非无稽之谈[1]。
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公开的文件,在索尔兹伯里侯爵罗伯特·加斯科因-塞西尔与兰斯多恩侯爵亨利·佩蒂-菲茨莫里斯担任外交大臣期间,英国外交部或许并没有十分迫切地想要参加欧洲会议。如果事实如此,就态度而言,英国外交部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部没有区别。然而,在处理外交事务方面,英国外交部要比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部的手段更加高明。德意志第二帝国无法与非结盟国家维持友好关系的原因有三个。其一,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部一向自命不凡,并且十分坚定地命令驻外代表严格照章办事。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部从来不愿透露真实意图,以免失去获取更好条件的机会。这种态度一直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直至德意志第二帝国灭亡。其二,在各种谈判中,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部不断进行交涉,甚至为了得到一座加煤站或者几平方英里的非洲丛林而喋喋不休[2]。其三,德意志第二帝国惯于用武力威胁。“德意志第二帝国坚持主动出击的政策,主张用军舰摆平一切。这种行事方式令英国政治家极其反感。在外交方面,英国政治家虽然警惕性极高,却表现得更加沉稳与大度。”[3]然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部不仅处事态度冷漠,而且方法简单粗暴,常常弄巧成拙。毫无疑问,这样的处事方式给德意志第二帝国带来了厄运。不过,德意志人也难辞其咎。在政治方面,德意志人崇尚自由,文化程度较高。既然他们委托政府官员管理国家事务,就要为这些官员的失职行为负责。实际上,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部政治司司长弗里德里希·冯·荷尔斯泰因比德皇威廉二世给国家带来的危害更大。毕竟,德皇威廉二世的个人影响力有限。德意志第二帝国保守派骨干、俾斯麦主义者冯·斯塔姆曾对冯·埃克哈德斯坦说:“如果没人阻止弗里德里希·冯·荷尔斯泰因这个该死的笨蛋,总有一天整个国家会在他手下堕入水深火热之中。”[4]
1898年,为了在帝国议会中控制国家政策,冯·埃克哈德斯坦试图拉拢民族自由党左翼形成一个团体。然而,德意志人过于“敬畏绝对权威”,他的计划最终失败[5]。
1898年至1901年,英德结盟谈判(一旦成功,很有可能阻止1914年的世界大战爆发)一直在进行。事实上,此消息主要来源于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部文件。英国外交大臣索尔兹伯里侯爵罗伯特·加斯科因-塞西尔习惯以私人通信的方式处理大量公务。约瑟夫·张伯伦与德意志第二帝国进行谈判的文件不仅没有在英国外交部登记,也没有经过约瑟夫·张伯伦所在的海外殖民部登记。毕竟英德结盟谈判并非殖民谈判。
实际上,有两种方法可以实现英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翘首以盼的和解。其一,通过谈判达成具体协议,处理特殊摩擦问题。例如,处理在萨摩亚群岛归属问题及在中国方面的两国关系问题和拟建中的巴格达铁路问题。其二,确立结盟关系。这两种方法绝非互不兼容,完全可以双管齐下。
1898年11月14日,英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在萨摩亚群岛的争端(美国也参与其中)通过签订条约的方式解决了。此前,德意志第二帝国曾咄咄逼人地称,不会宣战但会断绝外交关系[6]。德意志第二帝国驻伦敦大使保罗·哈兹菲尔德政治嗅觉相当灵敏。他认为:“若非面对实际威胁,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侯爵罗伯特·加斯科因-塞西尔绝不会让步。”[7]当时的实际情况或许便是如此。正当英国即将陷入与布尔人的胶着战争(实际上已经发生)时,德意志第二帝国采取这种特殊手段向英国施压。英国放弃了萨摩亚群岛,但获得了汤加群岛和其他特许权。德意志第二帝国副外交大臣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随即告诉英国驻柏林大使,英国用不着再为德意志第二帝国对布尔战争的态度而感到惴惴不安了[8]。
1900年10月16日,英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签订了《长江条约》,又称《英德协定》。后来,虽然它们对条约的解释有争议,但《长江条约》消除了它们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巴格达铁路由来自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一家财团负责修建。在巴格达铁路规划问题上,英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直到1913年才达成谅解[9]。不过,1898年至1901年,巴格达铁路问题并未对英德结盟谈判产生重大影响。
在商讨特别公约的同时,英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一直同步进行结盟谈判。显而易见,德意志第二帝国长期以来一直想与英国结盟。然而,在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侯爵罗伯特·加斯科因-塞西尔的超长任期内,一方面,英国对外政策一直反对与任何大国结盟。另一方面,“多年来,德意志第二帝国一直寻求与英国结盟”[10]。1899年1月,德皇威廉二世对英国大使馆武官说,八年来(大概指奥托·冯·俾斯麦卸任后),他一直是“英国在欧洲大陆利益的监督者与守护者”,但以后就不再是了[11]。后来,人们发现,德皇威廉二世对这名英国大使馆武官说过,他虽然是英国在欧洲大陆唯一的朋友,但不可能一直坐在安全阀上[12]。德意志第二帝国驻伦敦大使保罗·哈兹菲尔德“可谓是奥托·冯·俾斯麦选出的驻外代表中最具外交天赋的人物。保罗·哈兹菲尔德坚信,布尔战争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收获英国友谊的机会”。萨克森国王阿尔贝特一世也一直盼望着德意志第二帝国与英国结盟[13]。

萨克森国王阿尔贝特一世
尽管索尔兹伯里侯爵罗伯特·加斯科因-塞西尔依然反对英德结盟,但在英国内阁内部,约瑟夫·张伯伦正积极筹划一场支持英德结盟的运动。行事态度温和的阿瑟·詹姆斯·贝尔福对此表示支持。索尔兹伯里侯爵罗伯特·加斯科因-塞西尔把谈判工作留给了约瑟夫·张伯伦。随后,约瑟夫·张伯伦按照自己的方式想方设法促成谈判。1898年3月25日和1898年3月29日,保罗·哈兹菲尔德分别与阿瑟·詹姆斯·贝尔福及约瑟夫·张伯伦进行了非正式会晤。阿尔弗雷德·罗斯柴尔德将两次会谈均安排在自己家中举行。他是声望极高、影响力极大的国际金融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在英国的领袖。随后,英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会谈在不同场合下继续进行[14]。约瑟夫·张伯伦开诚布公地表明了英国将做出何种让步,以及英国政府将在多大程度上承诺支持德意志第二帝国防御战。他还坦率地说,如果英国不得不放弃这种“自然联盟”的希望,同法国与俄罗斯帝国达成谅解也并非不可能[15]。约瑟夫·张伯伦“把所有问题都摆在桌面上,这是他的一贯行事作风。他一向反对制造外交神秘感。不过,对保罗·哈兹菲尔德来说,从传统的秘密外交角度来看,这种政治手段不按常理出牌,不仅简单粗暴,而且缺乏明断”。因此,在会谈中,保罗·哈兹菲尔德“基本上只是倾听,很少提建议,小心翼翼地把全部细节向柏林汇报”[16]。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大臣伯恩哈德·冯·比洛与外交部政治司司长弗里德里希·冯·荷尔斯泰因采取了谨言慎行的政策,等待更加有利的时机与更加优厚的条件。显然,德皇威廉二世赞同采取这一政策。他写信给伯恩哈德·冯·比洛说:“未来在欧洲问题上,如果英国需要支持,我们可以比现在更亲近英国。”[17]然而,约瑟夫·张伯伦显然已经下定决心,不仅要得到两国公众的坚定支持,而且要引起他们对此事的广泛关注。1898年5月13日,约瑟夫·张伯伦在伯明翰发表演讲,公开主张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结盟。十六天后,即1898年5月29日,德皇威廉二世私下写信给沙皇尼古拉二世,似乎有意与俄罗斯帝国结盟。他在信中说:“作为值得信赖的老朋友,请你告诉我,如果我拒绝与英国结盟,你能给我什么?你会做什么?”[18]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政策让无数人命悬一线。毋庸置疑,披露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外交行事方式是对其政策的最严厉谴责。然而,沙皇尼古拉二世并未采纳德皇威廉二世的提议,也没有与之达成任何协议。

阿尔弗雷德·罗斯柴尔德

弗里德里希·冯·荷尔斯泰因
约瑟夫·张伯伦所做提议从未达到常规外交谈判的阶段。不过,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心怀善意,英国的态度实际上已经十分明确。由于谈判没有任何进展,英德结盟不了了之。不过,两国在消除摩擦方面向前迈进了一步。1898年8月30日,德意志第二帝国与英国在伦敦签署了关于葡萄牙王国非洲殖民地的条约。两国达成一项共识,如果“注定无法维护赤道以南葡萄牙王国非洲属地的完整性”,德意志第二帝国与英国将一南一北分而治之[19]。1899年10月14日,英国同意与葡萄牙王国续订1661年的旧盟约(由于旧盟约从未被废止,准确地说,两国再次确认旧盟约有效),英国承诺保卫葡萄牙王国的所有属地。续订的盟约被称为《温莎条约》,与1898年英国和德意志第二帝国瓜分葡萄牙王国非洲殖民地的条约并不冲突。不过,德意志人对此事非常恼火。
布尔战争期间,遍布欧洲大陆的德意志第二帝国舆论猛烈抨击了英国。受1896年“保罗·克鲁格电报事件”[20]影响,德意志第二帝国发现已经很难改变公众舆论导向。尽管如此,它仍然以实际行动向英国示好。布尔战争爆发后,1899年11月20日至1899年11月28日,德皇威廉二世回应了英国六个月之前的邀请,在外交大臣伯恩哈德·冯·比洛的陪同下前往英国访问。其间,约瑟夫·张伯伦与伯恩哈德·冯·比洛进行了会晤。伯恩哈德·冯·比洛鼓励约瑟夫·张伯伦“在公开场合毫无保留地发表意见,以便了解公众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了他的观点”[21]。1899年11月30日,约瑟夫·张伯伦利用在莱斯特进行公开演讲的机会,直接提出自己希望看到英国、德意志第二帝国、美国结盟。然而,伯恩哈德·冯·比洛回国后,在帝国议会发表演说时,用“十分冷淡”[22]来形容德意志第二帝国与英国的关系。可想而知,得知此事的约瑟夫·张伯伦有多么震惊与愤怒。伯恩哈德·冯·比洛之所以出尔反尔,是因为他希望在帝国议会营造有利氛围,以便议会通过新海军法,建立一支庞大的海军舰队。事后,他通过保罗·哈兹菲尔德就此事做出了解释,大致是说他在帝国议会的演讲实属无奈,因为面对帝国议会的反英派,他的处境“极其艰难”[23]。
然而,第二年,即1900年,德皇威廉二世特意给英国威尔士亲王爱德华(即后来的英王爱德华七世)写了一封信,并随信附上一份备忘录,其中包含所谓的“锦囊妙计”,劝英国向布尔人屈服。“即便最强的足球俱乐部在全力以赴的防守后败下阵来,最终还是要平静地接受失败。”就在一年前,即1899年,在一场英格兰球队对澳大利亚球队的板球比赛中,澳大利亚球队大获全胜,英国人也曾经“非常有骑士风度地表示了甘拜下风”。威尔士亲王爱德华回复说,对于德皇威廉二世的观点,他实在“无法苟同”。德皇威廉二世竟然把“与布尔人的冲突和与澳大利亚人的板球比赛相提并论。众所周知,英国正在为生死存亡而战,为了捍卫英国在南非的利益而战”[24]。事实上,德皇威廉二世提出这种建议不仅有些唐突,而且有点伤人。不过,两国关系依然很好。1900年3月,约瑟夫·张伯伦再次提出结盟。他告诉保罗·沃尔夫·梅特涅,自己在有生之年不会放弃努力。保罗·沃尔夫·梅特涅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部的一名重要官员,是英德结盟的支持者。当时,由于保罗·哈兹菲尔德身体抱恙,保罗·沃尔夫·梅特涅临时担任代理大使。就在当年晚些时候,英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签订了《长江条约》,一段时间内有效维护了两国的平稳关系。

德文公爵斯宾塞·康普顿·卡文迪什
1900年11月,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侯爵罗伯特·加斯科因-塞西尔辞去了兼任的外交大臣一职,由兰斯多恩伯爵亨利·佩蒂-菲茨莫里斯接任。兰斯多恩伯爵亨利·佩蒂-菲茨莫里斯很快便与殖民部大臣约瑟夫·张伯伦共同担负起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结盟谈判的重任。1901年1月,维多利亚女王病危。德皇威廉二世前去探望,并在伦敦停留了两周。他此次探病之举给英国人留下了良好印象。与此同时,约瑟夫·张伯伦、兰斯多恩伯爵亨利·佩蒂-菲茨莫里斯及德文公爵斯宾塞·康普顿·卡文迪什代表英国继续与德意志第二帝国进行谈判。当时,德意志第二帝国驻伦敦大使保罗·哈兹菲尔德因健康问题而无法参加谈判,所以谈判代表是代理大使冯·埃克哈德斯坦。冯·埃克哈德斯坦出身于贵族家庭,头脑灵活,善于交际,精于世故。冯·埃克哈德斯坦因为自己夫人是英国人,所以对英国政治形势了如指掌,完全摆脱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部政治司司长弗里德里希·冯·荷尔斯泰因主导的狭隘观点。弗里德里希·冯·荷尔斯泰因坦本人的生活十分单调,除了回家睡觉,几乎足不出户。虽然冯·埃克哈德斯坦真诚地接受了英国的结盟提议,但这场谈判根本没有成功的希望。在参加维多利亚女王的葬礼期间,德皇威廉二世收到了首相伯恩哈德·冯·比洛从国内发来的关于英德结盟的政策声明。该声明内容如下:“目前,最重要的是我们既不要劝阻英国人也不能过早受制于人……我们绝对不能表现得太热情,否则只会涨英国士气,损我国利益……从整体政治形势来看,如果既不做出任何承诺又不给出任何定论,成功激发英国政要对未来英德结盟的希望,这将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万全之策。”[25]在谈判过程中,保罗·哈兹菲尔德接到指示,不要与兰斯多恩侯爵亨利·佩蒂-菲茨莫里斯形成结盟的书面文件,仅仅口头阐述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观点,等待英国主动提出[26]。

维多利亚女王的葬礼

路易莎·卡文迪什

查茨沃斯庄园
热情的德文公爵斯宾塞·康普顿·卡文迪什的夫人路易莎·卡文迪什为了使英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结盟而殚精竭虑。1901年1月,她在查茨沃斯庄园举行了招待会。约瑟夫·张伯伦与冯·埃克哈德斯坦也参加了招待会。1901年1月16日傍晚,约瑟夫·张伯伦与冯·埃克哈德斯坦在晚宴上谈到了两国之间的友谊。约瑟夫·张伯伦说:“对英国来说,光荣孤立的政策已经终结。”[27]
1901年3月18日,根据兰斯多恩侯爵亨利·佩蒂-菲茨莫里斯的官方记录,冯·埃克哈德斯坦在与他的谈话中提出,英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可以结成“纯粹防御同盟”[28]。五天后,根据恢复履行大使职责的保罗·哈兹菲尔德汇报,兰斯多恩侯爵亨利·佩蒂-菲茨莫里斯曾明确向他咨询过个人意见—是否认为德意志第二帝国与英国能够签署一项有约束力的防御条约,以及“鉴于当前德意志第二帝国舆论有强烈的反英情绪”,是否可能达成此项条约?保罗·哈兹菲尔德回答道,如果英国以加入三国同盟的形式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结盟,这种严格意义上的互惠同盟并非不可能[29]。
当有关消息传到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部时,弗里德里希·冯·荷尔斯泰因写信给冯·埃克哈德斯坦说:“显而易见,目前是关键时刻。英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正处于分岔路口。”德意志第二帝国提出,与英国结成防御同盟的方式是英国加入三国同盟。弗里德里希·冯·荷尔斯泰因在写给冯·埃克哈德斯坦的信中说“我们不会放弃取得满意结果的希望。我相信,正确的方式是通过奥地利与英国结盟”。不过,在冯·埃克哈德斯坦看来,该提议只会让英国认为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拖延时间。向英国传达了弗里德里希·冯·荷尔斯泰因的建议后,冯·埃克哈德斯坦说,兰斯多恩侯爵亨利·佩蒂-菲茨莫里斯“态度十分冷淡地向我表明,英国关心的是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单独结盟”。事实上,英国无法承担捍卫哈布斯堡王朝的责任,因为一旦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驾崩,哈布斯堡王朝很有可能会瓦解[30]。
冯·埃克哈德斯坦说,他与兰斯多恩侯爵亨利·佩蒂-菲茨莫里斯之间的谈判已经进行到就结盟条款达成临时协议的地步。“一旦缔约一方遭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攻击”,协约将生效。两国还将与日本帝国缔结一项关于远东问题的补充条约,并且“特殊条款将引入涉及美国的条约中,这是值得考虑的、更加成熟的主题”。然而,1901年3月25日,弗里德里希·冯·荷尔斯泰因对此做出的回复是,德皇威廉二世对“英国在中国赔款一事上优柔寡断的表现”十分生气,德意志第二帝国特使正从柏林前往伦敦处理此事。
对此,冯·埃克哈德斯坦做了一番评论。他说,“我们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点。一面是改变世界命运的英德同盟正处于危急关头;另一面是这些微不足道的钱财问题……多年来,一直努力促成英德结盟的人,如约瑟夫·张伯伦、德文公爵斯宾塞·康普顿·卡文迪什及其夫人路易莎·卡文迪什在满腹狐疑中忐忑不安地关注着事态的新发展。”
最终,1901年12月,保罗·沃尔夫·梅特涅在短暂拜访查茨沃斯庄园后,返回柏林的途中经过伦敦,与兰斯多恩侯爵亨利·佩蒂-菲茨莫里斯进行了一次会谈。为了此次会谈,兰斯多恩侯爵亨利·佩蒂-菲茨莫里斯中途离开了正在召开的内阁会议。布尔战争的局势正朝着有利于英军的方向发展,并且势必以英军大获全胜而告终。保罗·沃尔夫·梅特涅意识到英国已经无须依赖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善意。“牵制”英国的计划已经难以为继。于是,保罗·沃尔夫·梅特涅告诉兰斯多恩侯爵亨利·佩蒂-菲茨莫里斯,目前英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不可能结盟。对于这样的结局,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感受可谓五味杂陈[31]。
这件事情过去几个月后,1902年2月26日,德皇威廉二世才从冯·埃克哈德斯坦那里得知,德意志第二帝国失去了与英国结盟的机会,错失了真心想要结盟的盟友。面对这种结局,他感到十分惊讶。此前,伯恩哈德·冯·比洛与弗里德里希·冯·荷尔斯泰因一直让德皇威廉二世确信不疑,英国并非真心想要结盟,德意志第二帝国一定要坚持有所保留的态度。就这样,德意志第二帝国错失了结盟良机。“1898年至1901年英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谈判的初衷是一致的,那就是重建地缘政治。”显然,在冯·埃克哈德斯坦看来,美国将对英德同盟达成谅解,何况约瑟夫·张伯伦一心想要促成英德结盟。“约瑟夫·张伯伦的计划包含了化解1914年之前世界政治难题的方案。”[32]

瓦伦丁·希罗尔
这场旷日持久的英德结盟谈判以彻底失败而告终。兰斯多恩侯爵亨利·佩蒂-菲茨莫里斯曾在机要文件备忘录中抱怨道,德意志第二帝国永远不会提出任何明确的建议或条款。此话并非无中生有。在整个事件结束时,弗里德里希·冯·荷尔斯泰因曾经在写给伦敦友人瓦伦丁·希罗尔的私人书信中说,德意志第二帝国代表从谈判开始便接到相关指示,“不要主动提出结盟问题,只被动接受英国提议再做讨论即可”[33]。事实上,人们或许会心生疑窦,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部是否认真对待过结盟谈判。在同一封信中,弗里德里希·冯·荷尔斯泰因写道:“我曾多次郑重表明,一旦索尔兹伯里侯爵罗伯特·加斯科因-塞西尔掌握了发言权,就肯定不会达成任何协议。”根据冯·埃克哈德斯坦的说法,弗里德里希·冯·荷尔斯泰因一直对索尔兹伯里侯爵罗伯特·加斯科因-塞西尔厌恶至极。德皇威廉二世在写给伯恩哈德·冯·比洛的信中称,英德结盟将让俄罗斯帝国与法国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对此,伯恩哈德·冯·比洛评论说“千真万确”,并且补充说,结盟的必要条件是英国要保证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领土完整,意指德皇威廉二世提出的要保证阿尔萨斯-洛林属于德意志第二帝国[34]。显然,德意志第二帝国提出这样的条件让结盟谈判根本无法进行。1901年11月,兰斯多恩侯爵亨利·佩蒂-菲茨莫里斯告诉代表保罗·哈兹菲尔德行使大使职责的冯·埃克哈德斯坦,正值英国议会进入尾声阶段,英国内阁工作过于繁忙,无暇考虑如此重大的问题。德意志第二帝国却认为受到了英国怠慢。兰斯多恩侯爵亨利·佩蒂-菲茨莫里斯曾在工作报告中指出:“不过,我认为双方都明白,会谈工作将在假期过后继续进行。”[35]然而,弗里德里希·冯·荷尔斯泰因说,英国利用保罗·哈兹菲尔德生病回国之机,“给德意志第二帝国下各种连环套”[36]。与此同时,德意志第二帝国发展海军的计划正在稳步推进。英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这两个欧洲强国之间误解如此深,怎么可能会出现欧洲协调呢?早在1902年,冯·埃克哈德斯坦已经注意到了英国与法国团结一致的种种迹象。冯·埃克哈德斯坦在自己的一本书中曾这样写道:“1902年2月8日,英国所有大臣与外交大使都参加了一场盛大的官方晚宴。此次宴会在爱德华七世居住的马尔博罗别墅举办。由于德意志第二帝国驻伦敦大使保罗·哈兹菲尔德正在国内养病,我作为德意志第二帝国大使馆代表收到了爱德华七世的邀请。晚宴过后,正当大家抽烟、喝咖啡的时候,我碰巧看到约瑟夫·张伯伦与皮埃尔·保罗·康邦走进了台球室。我一直注意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发现他们在一起谈笑风生,足足有二十八分钟。当然,我听不清他们具体在说什么,只听到两个词‘摩洛哥’与‘埃及’。”[37]

马尔博罗别墅

爱德华七世

奥斯坦-萨肯伯爵
1898年,德意志第二帝国拒绝了英国的结盟提议,很有可能打算挑拨离间英国与法国之间的关系。1898年9月的“法绍达事件”[38]似乎印证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想法。1899年春,据说法国向德意志第二帝国提供了“临时宿营地”。1899年5月14日,伯恩哈德·冯·比洛对此事做出了评论。他说:“法国试图与我们冰释前嫌。对此,我们以礼相待,却并不抱任何幻想。”1899年5月,有迹象表明,俄罗斯帝国似乎提出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结盟。1899年5月5日,伯恩哈德·冯·比洛向俄罗斯帝国驻柏林大使奥斯坦-萨肯伯爵做出了回复。他说,法国必须与俄罗斯帝国一起同德意志第二帝国结盟,并且确保德意志第二帝国、法国与俄罗斯帝国的领土范围不变。奥斯坦-萨肯伯爵说,法国人实际上已经放弃了对阿尔萨斯-洛林的主权,只是碍于情面不愿通过正式声明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已[39]。
显然,在布尔战争期间,没有哪个国家像德意志第二帝国一样大献殷勤。德意志第二帝国或许真正想要的是与英国结盟。当时,它未公开任何条件的原因是想要等待时机以获得最大利益。德意志第二帝国耐心等待着这样的机会。1901年6月1日,弗里德里希·冯·荷尔斯泰因在一份备忘录中写道:“此外,我们相信,历史发展的潮流将席卷人类设计的所有计划,很可能有一天就会把德意志第二帝国与英国推向同一战线。”[40]然而,德意志第二帝国拒绝了英国提议,偏离了历史潮流,将英国推入了另一个“体系”。
【注释】
[1]埃里希·勃兰登堡的评论参见上文已引用的他所著《从奥托·冯·俾斯麦到第一次世界大战》(1927年译本)第173页至174页;又见欧根·费希尔所著《弗里德里希·冯·荷尔斯泰因的失败》(1925年版)引言。—原注
[2]1898年8月3日索尔兹伯里侯爵罗伯特·加斯科因-塞西尔给弗兰克·拉塞尔爵士的信,原文如下:“我一如既往地反对赔偿这个字眼。”《英国政府公文汇编》第1卷第60页。—原注
[3]埃里希·勃兰登堡所著《从奥托·冯·俾斯麦到第一次世界大战》(1927年译本)第129页。—原注
[4]冯·埃克哈德斯坦所著《在英国圣詹姆斯宫的十年岁月》(1921年版)第37页。—原注
[5]冯·埃克哈德斯坦所著《在英国圣詹姆斯宫的十年岁月》(1921年版)第91页。—原注
[6]《欧洲内阁的重大政治》第14卷第585页(1899年3月25日)及第590页(1899年3月30日)。埃里希·勃兰登堡所著《从奥托·冯·俾斯麦到第一次世界大战》(1927年译本)第127页。—原注
[7]埃里希·勃兰登堡所著《从奥托·冯·俾斯麦到第一次世界大战》(1927年译本)。—原注
[8]《英国政府公文汇编》第1卷第132页,1900年2月16日弗兰克·拉塞尔爵士的加急电报。—原注
[9]见本书第23章。—原注
[10]埃里希·勃兰登堡所著《从奥托·冯·俾斯麦到第一次世界大战》(1927年译本)第103页—原注
[11]《英国政府公文汇编》第1卷第42页,1898年1月19日格里森上校的报告。—原注
[12]《英国政府公文汇编》第1卷第129页至第130页(1899年11月6日)。—原注
[13]冯·埃克哈德斯坦所著《在英国圣詹姆斯宫的十年岁月》(1921年版)第42页、第132页与第142页。—原注
[14]冯·埃克哈德斯坦所著《在英国圣詹姆斯宫的十年岁月》(1921年版)第1卷第24页注释;《欧洲内阁的重大政治》第14卷第193页、第195页及第196页至第198页。—原注
[15]《欧洲内阁的重大政治》第14卷第224页。—原注
[16]埃里希·勃兰登堡所著《从奥托·冯·俾斯麦到第一次世界大战》(1927年译本)第106页至第107页;《欧洲内阁的重大政治》第14卷第213页。—原注
[17]埃里希·勃兰登堡所著《从奥托·冯·俾斯麦到第一次世界大战》(1927年译本)第108页;《欧洲内阁的重大政治》第14卷第217页(1898年4月10日)。—原注
[18]德皇威廉二世写给沙皇尼古拉二世的信(1920年格兰特编辑的《威利-尼基书信集》)第54页;埃里希·勃兰登堡所著《从奥托·冯·俾斯麦到第一次世界大战》(1927年译本)第111页。—原注
[19]《欧洲内阁的重大政治》第14卷第347页至第355页。—原注
[20]1896年1月3日,德皇威廉二世给德兰士瓦共和国总统保罗·克鲁格发电报,祝贺他击退来自英国开普殖民地军队的入侵,该电报令英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关系恶化。此次贺电事件史称“保罗·克鲁格电报事件”。—译者注
[21]埃里希·勃兰登堡所著《从奥托·冯·俾斯麦到第一次世界大战》(1927年译本)第138页。—原注
[22]埃里希·勃兰登堡所著《从奥托·冯·俾斯麦到第一次世界大战》(1927年译本)第139页。—原注
[23]冯·埃克哈德斯坦所著《在英国圣詹姆斯宫的十年岁月》(1921年版)第143页。—原注
[24]《欧洲内阁的重大政治》第15卷第553页至第558页,1900年2月4日,德皇威廉二世写给威尔士亲王爱德华的信以及1900年2月8日威尔士亲王爱德华写给德皇威廉二世的回信。—原注
[25]《欧洲内阁的重大政治》第17卷第20页至第21页,1901年1月21日。—原注
[26]《欧洲内阁的重大政治》第17卷第65页,1901年5月20日,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写给保罗·哈兹菲尔德的信。—原注
[27]冯·埃克哈德斯坦所著《在英国圣詹姆斯宫的十年岁月》(1921年版)第184页至第185页。—原注
[28]《英国政府公文汇编》第2卷第61页。—原注
[29]《欧洲内阁的重大政治》第17卷第46页至第47页。—原注
[30]《欧洲内阁的重大政治》第17卷第67页(1901年5月15日)。除了要求整个三国同盟纳入谈判中的英德联盟外,德意志第二帝国还规定:一旦定好条约,就将条约同时递交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帝国议会与英国议会。兰斯多恩侯爵亨利·佩蒂-菲茨莫里斯并不赞成德意志第二帝国提议的这种批准方式。—原注
[31]欧根·费希尔所著《弗里德里希·冯·荷尔斯泰因的失败》第296页至第297页。—原注
[32]冯·埃克哈德斯坦所著《在英国圣詹姆斯宫的十年岁月》(1921年版)第184页、第185页、第207页至第209页、第211页至第212页与第221页。—原注
[33]参见《英国政府公文汇编》第2卷第84页,1902年1月3日弗里德里希·冯·荷尔斯泰因写给希罗尔的信。—原注
[34]《欧洲内阁的重大政治》第14卷第217页至第218页。—原注
[35]《英国政府公文汇编》第2卷第77页,1901年11月11日兰斯多恩侯爵亨利·佩蒂-菲茨莫里斯备忘录。—原注
[36]《英国政府公文汇编》第2卷第84页,1902年1月3日弗里德里希·冯·荷尔斯泰因写给希罗尔的信。—原注
[37]冯·埃克哈德斯坦所著《在英国圣詹姆斯宫的十年岁月》(1921年版)第228页。—原注
[38]1898年,因争夺非洲殖民地,英国与法国产生一系列冲突,最终引发一场战争,即著名的法绍达战争。然而,这场战争仅仅持续了四个月,两国便握手言和。—译者注
[39]弗里德里希·施蒂弗所著《德意志第二帝国与欧洲》第53页至第54页;《欧洲内阁的重大政治》第13卷第265页至第266页。—原注
[40]《欧洲内阁的重大政治》第17卷第87页至第88页。—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