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标志·钟楼与鼓楼
2025年10月13日
西安的标志·钟楼与鼓楼
钟楼和鼓楼是西安城内著名的明代建筑。
钟楼位于西安市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之处,是全城的中心。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834年),原址在今西大街北广济街口,与鼓楼东西对峙。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护建西安城,巡按御史龚懋贤主持迁址。
钟楼为方形平面,绿琉璃瓦方攒顶,重檐斗拱。正中明间内加有二根带雀替的小柱,系清代所加,楼下为正方形砖座,南面有双向踏步登楼,砖座开有四个门洞,通向四大街。门洞交叉点有四根石梁,结构坚固,造型大方。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显得金碧辉煌。楼上的大金顶,在阳光下金光四射。
钟楼初建,原为报时,钟楼内现陈列明代铁钟一口,重达五千公斤。
鼓楼位于西大街路北,与钟楼相距不足半里路。创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比钟楼早四年。楼体呈长方形,上下二层,均为七开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式屋顶。四周出廊,和玺彩画。楼底南北穿洞,北通北院门,南达西大街。
南北各悬匾额一块,南为“文武盛地”,是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巡抚张楷重修鼓楼后摹刻的乾隆皇帝“御书”;北为“声闻于天”,字大盈间,笔力遒劲。古时楼上有大鼓一面,每天傍晚向全城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