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婆罗浮屠佛塔

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婆罗浮屠佛塔

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佛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位于中爪哇首府的日惹市西北39公里处的克杜峡谷,屹立在一座矩形小山丘上。山环水抱,林秀泉清,宏伟瑰丽。“婆罗浮屠”意为“千佛坛”,在梵文中也可解释为“丘陵上的佛寺”。它是举世闻名的历史遗迹,其工程之浩大,建筑之壮观,可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以及柬埔寨的吴哥古迹相媲美,被世人誉为古代东方的四大奇迹。

佛塔修建在一个呈矩形的土丘上,用附近的安山岩和玄武岩砌成,呈下方上圆阶梯形锥体。通高31.5米(原高42米),塔基占地1.23万平方米,总体积达5.5万立方米,约用200万块石块砌成。整个建筑物共9层,自下而上依次为方形塔基,代表“欲界”;4层方台,代表“色界”;3层圆台及顶端的大□堵坡圆塔,代表“无色界”。合成佛教“三界”之说。方形台基每边长120米,4层方台分别为89米、82米、69米和61米,3层圆台直径分别为51米、38米和26米,顶端中央主佛塔是佛陀坐禅处,高7米,直径16米,由3层圆台上收72座钟形小塔簇拥着,如星辰环月。5层方台的边沿,筑有很宽的石墙,与上层方台之间形成宽2米的回廊。石墙外侧排列着432座佛龛,每龛均有一尊等身的石坐佛。3层圆台上有多座带菱形透空格的圆塔,分别为32座、24座、16座,塔内各有一尊趺坐沉思的佛像。整个大塔现有佛像504尊。回廓总长3200米,廊壁和栏杆上有2000幅以上佛本生故事浮雕,记叙释迦牟尼解脱前的经历。1885年,在塔底四周墙内又发现160幅表现因果报应的浮雕。此外,还有当时人民生活习俗、人物、花草、鸟兽、果品等雕刻,故有“石块上的史诗”之称。

婆罗浮屠在1000多年的历史中,经受了许多风雨,曾几度兴废。当年,萨兰德拉王朝的国王为了收藏释迦牟尼的一小部分骨灰,动用了10万奴隶,花了10多年的时间才建成了这座佛塔,一时成为遐迩闻名的佛教圣地。它究竟建于何时?众说纷坛。有的学者说是建于公元824年,也有的人说是公元850年。1006年,麦地拉火山喷发,引起大地震,周围居民纷纷逃奔他乡,佛塔渐渐荒废。14世纪,随着爪哇岛的伊斯兰化,佛塔更是倍受冷落,甚至被人遗忘。1814年英国占领时期,驻爪哇总督发现了这座佛塔的艺术价值,曾进行小规模的清理工作,婆罗浮屠才重新为世人所知。20世纪初,一位年轻的荷兰工程师曾进行过修复塔基与塔顶的工程,但塔身倾斜未能得到校正,被损坏的石块也未能修复。

真正使佛塔死而复生,重放异彩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973年8月在联合国文教基金会的援助和国内各界的捐助下,开始了大规模的修复工程,历时10年,耗资2250万美元,至1983年3月23日完成了重建佛塔大业。整修后的婆罗浮屠,古趣盎然,风貌如初,它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世界各地的佛教徒和旅游者。几年前,印尼政府已决定把婆罗浮屠扩建为面积达85公顷的游览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