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M农民田间学校介绍

一、IPM农民田间学校介绍

田间课堂

农民田间学校俗称“没有围墙的学校”。农民田间学校(英文简写FFS)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和倡导的农民培训方法,是以农民为中心,通过组织农民参与分析、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其自信心和决策能力的新型农技推广方式。农民田间学校初始于1989年印度尼西亚政府为培训种植水稻的农民学习害虫综合治理(IPM)技术而开办,我国于1994年开始引进,并最先在水稻生产中适用。在这所“学校”里,农民成了主角,田间变为课堂,着重培养农民动手、动脑、动口能力,以启发和诱导等方式,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深入浅出地将技能教给农民。农民田间学校是对“自上而下”传统农业推广模式的颠覆。它摒弃了“老师”的概念,农技人员只是作为“辅导员”与农民保持互动互助关系。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不是“填鸭式”地一味灌输,而是通过实践和讨论,培养农民自己自主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农民成为专家,再通过他们带动更多的农户。这样的培训方式,充分体现了农民平等参与的“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应用农民田间学校的方式方法推广农业技术,对于提高农民的经营素质、组织化管理程度和自主决策能力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农民田间学校旨在启发农民、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能力,通过实践和试验研究活动,使农民具备科学决策的能力。农民田间学校围绕作物的全生育期展开。田间学校的课程是每周一次,每次培训包括农田生态系统分析、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试验研究、农民团队建设和专题讨论等内容。农民田间学校(FFS)是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项目实施的一个平台。IPM是指在生态和经济的条件下,因地制宜地进行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积极采用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谨慎的实施化学防治,将有害生物的发生数量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的水平以下,从而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农民田间学校也是国际粮农组织(FAO)推行一种国际化的,为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升病虫害防治途径、转变推广理念的一种新型推广模式,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参与式成人非正规教育方式向农民普及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和知识,提高农民发现、分析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促进农业生产安全、生态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