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遗忘症的药方
关于日积月累的骗局:我们曾经受到过语重心长的鼓励——如果一天背10个单词,一年就能背3650个,3年就可以背10000多个。问题是,他/她自己做到过吗?遗忘的现象有考虑到吗?一天可以背十个,一天也可以忘八九个。而且,在这个充满了娱乐、游戏、美食、购物、游玩等花样百出的诱惑的世界里,坚持下来的人又能有多少?一个负责任的指导者,应该提供“现实可行的建议”,而不是片面空洞的、很难实施的想法。
1.遗忘规律:准确理解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1-3)
图1-3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这是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1850—1909年),根据实验研究结果绘制的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的两个规律:①我们曾经记住的内容,如果不复习,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在脑海里的内容会变得越来越少;②遗忘的速度在初期是比较快的。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并没有被准确地理解,更没有被有效地应用。这是因为:
(1)不同的记忆素材和记忆容量,会产生巨大的差别。艾宾浩斯做实验,是选用毫无规律的字母组合,如cfhhj、ijikmb,并且记忆的容量相对偏少,通常在12~36个字母。如果把记忆素材换成单词、诗歌、课文、人文知识点等,记忆的保持率随时间的变化与上图曲线会存在显著不同,遗忘曲线一定会被改写。
(2)不同的记忆能力或方法,也会产生巨大的差别。2010年冬天,在第19届世界脑力锦标赛结束后的第三天,我突然发现,赛场上记忆的绝大部分信息,仍然还能清晰地回忆起来。赛场上有些项目只记忆了一遍,比赛结束后再也没有复习过,但是3天之后,记忆依然保持完好。这也说明,如果运用了高效的记忆方法,遗忘曲线也会被改写。
影响这条曲线的因素还有很多。但是它揭示的规律是科学的:无论记忆任何信息(特别是大量的知识或信息),如果不复习的话,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遗忘,记忆的保持率越来越低。在少数极端情况下,诸如人生中极其幸福或特殊的时刻(高考的分数、第一次牵手或更亲密的情节)、意外或新奇的事件、幽默或刺激的场景等,的确会让人终生难忘;世界上或许也有人拥有绝对准确的过目不忘的能力,而他们很可能是医学上需要研究的对象。在绝大多数的正常情况下,我们记忆的大量信息,都无法摆脱遗忘规律,世界记忆大师也不例外。
2.最佳时间:顺应复习规律
几乎所有学习者都体会过遗忘的烦恼。在准确认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的基础上,我们要竭力避免生搬硬套的做法。我看到很多老师给学生设计了看似非常完美的复习计划,但能做到的人,大约不超过5%,而绝大多数人都不能很好地做到。用严格一点的标准说,这属于“教学事故”。
我曾经把《新概念英语》第二册背了30遍,把《新概念英语》第三册背了20遍。即使几个月的时间里不再复习这两本书,随便提哪一篇课文,大部分的内容我仍然可以背出来。这些内容经过了科学的复习,已经形成了长时记忆,遗忘发生的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了。
刚记完的信息,是一种不稳定的短时记忆,需要经过7~25次(这个数据来自实践的经验。不同的人,不同的专注度,不同的学习时间,不同的学习内容,都会对复习的次数产生影响。比如,我在背诵新概念英语课文时,在复习了25次以后,感觉形成了稳固的长时记忆;在记忆长难单词的时候,通常要复习7~12次。)左右的分散复习(关于分散复习:假如一共需要复习10次,一天之内复习10次,与5天里每天复习2次相比,显然后一种效果更好。所以,复习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而要做些规划,分散复习。),最终转变成比较稳固的长时记忆。长时记忆也不是永久不再遗忘,而是遗忘很慢,并且再次复习也非常容易。另外,花费同样长的时间,但在不同的时间段复习,在效果上也有差异。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讲,在这三个时间段复习,效果会更好一些:立即、睡前、醒来。
关于立即复习:因为遗忘曲线显示,在早期阶段保持率下降速度很快,所以立即复习可高效阻止遗忘。我熟悉一位考入清华的学霸,他上课的时候,老师讲的重要知识点,他会立即复习,课堂上一有空闲时间(比如老师擦黑板的时候,或请其他同学回答一个他已经明白的问题时),哪怕5秒、10秒,他就不断地复习本节课的重要内容。一节课结束时,他能把当堂课内容复习七八次。晚自习做作业的时候,脑海里清晰地存着白天的知识点,所以做题速度很快,效率极高。每次课间休息、体育课或放学后,他总是玩得很嗨,但成绩一直很好。最大的秘诀就是,课堂上总是在“立即复习”!英语是他最薄弱的科目,但高考成绩是142分。
关于睡前或醒来:有些同学晚上清醒,有些同学早上清醒。在清醒或干扰少的时间里,复习的效率会更好。记忆心理学也阐释了早晚睡眠前后复习的优势:晚上睡觉前复习,然后入睡,后面没有学习新的内容,所以就不存在倒摄抑制(retroactive inhibition)(倒摄抑制,是指之后所学的信息,对当下所记忆的信息产生干扰。前摄抑制是指之前所学的信息,对当下所记忆的信息产生干扰。);早上起床时,由于醒来之前没有学习新的内容,不存在前摄抑制(proactive inhibition),这时复习或记忆的内容,很容易准确高效地“装进”脑子里。
由于单词要比艾宾浩斯实验所采用的记忆材料更有意义,至少很多单词有前后缀,辅音与元音字母也有一定的组合规律;单词也不像课文信息那么长;特别是考研单词,很多时候只要求在阅读时“再认”即可,只需知道含义,不需要完全准确的拼写、拼读。所以,单词的复习,可以有更简便的复习规划。假设第1天记忆200个单词,在当天及之后的3天里,每天复习1~2次。也就是说,无论你记忆任何信息,在此后的三天里,都要紧紧抓着复习一下、复习一下;这几天过去了,记忆就初步稳固了,后续的复习会变得非常简单。时间规划可参考下面的简表(表1-1),R代表复习(review)。
表1-1时间规划表
广义的记忆,包含记住和复习两个环节。记的重要性占20%~40%,复习的重要性占60%~80%。没有科学且认真的复习,你所记过的单词,终将会飘散在模糊的脑海里。
3.测试效应:提高复习质量
前面的部分,阐述了遗忘的规律、复习的时间规划和复习的参考次数。但仍然缺少极其关键的一个环节:如何让每一次的复习,变得更有质量?现实中,有太多的复习,要么像蜻蜓点水,没有复习到点子上;要么花费了太多的时间,效率低下。
与单纯的重复学习相比,在学习过程中有目的地加入测试,能更加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巩固已学知识,并提高长时记忆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测试效应(Tulving,1967)(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关于测试效应的研究非常多,对记忆或学习效果的促进也都很明确。)。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测试效应对记忆效果的促进作用,都威力巨大!
测试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复习手段。我在背《新概念英语》第二册和第三册时,所有的课文都进行了默写检测。默写一遍会让记忆变得更加深刻,抵得上口头复习5次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测试让我们清楚地知道哪些地方掌握得不够好,后续可以精准地复习那些没掌握好的部分,而不是盲目地复习所有内容。当测试的经验多了,在以后学习相同类型的新内容时,你甚至会提前判断哪里容易出错,在理解和记忆的时候,会更专注、更仔细。这是测试的前置效果。
因此,测试对记忆的保持,具有极好的促进效应:测试之前,会更专注、更认真;测试过程中,本身就是深度的复习,比眼看式或口头式复习效果更佳;测试之后,通过红笔批改,清晰地知道哪里出现了问题,进而精准地解决,同时节省了时间。
为了让各位读者更方便地复习,本书特别配备了《考研单词高效复习手册》。复习测试的电子版,可以扫码关注公众号下载,自行打印即可。
4.记忆重载:歼灭顽固分子
在复习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种令人烦恼的情况:总有那么几个单词,老是想不起来,屡记屡忘。我们之所以会遗忘,是因为信息记忆得不够稳固。这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利用记忆技术,从逻辑思维或图景思维出发,多角度、多方法重新记忆,构建多个记忆的联结线索。后文有很多单词记忆方法的具体运用,供大家参考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