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及自我保健
人的消化系统器官及主要生理功能
人一生下来就要吃东西,从饮食中获取各种养分,以供身体生长发育的需要。从食物进入口腔,一直到变为废物由肛门排出,其间要经过极其复杂的变化,这就是消化吸收过程。完成这个过程的一系列特殊生理结构,就称为消化系统。依照其各部分生理功能的不同,消化系统又可分为许多器官,它们是口腔(包括牙齿)、食管、胃、肠、肛门和消化腺等。只有依靠这些器官有条不紊地分工协作,消化过程才得以顺利完成。
口腔,人们习惯的说法是,嘴是管吃喝的,而消化则是胃肠的事。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对。实际上可以认为,口腔里已开始消化过程的第一道工序。食物进入口腔,首先要经过牙齿咀嚼,将食物尽可能地磨碎,这就帮了胃的大忙。因此牙齿的好坏,常常影响一个人的消化功能。在咀嚼过程中,通过舌的搅拌,食物就和唾液(俗称口水)均匀地混在一起了。这种混合,不但使人能吃比较干燥的食物,并且可以顺利地咽下,而更重要的,是唾液还含有某些消化酶(如淀粉酶等),它们能使淀粉颗粒变成更易为肠道所吸收的物质。由此可见,在口腔里就开始了初步的消化。
食管是食物由口腔进入胃的通道,它的粗细并不一致。食物进入食管后,即刺激食管的神经肌肉,引起食管有次序的运动,推动食物入胃。
胃是受纳器官,中医将胃和脾一起,称为人的“后天之本”。胃的重要生理功能是分泌胃酸和消化酶,并通过其自身有节律的运动,将食物进一步磨碎并充分与胃液混合,成为食糜,然后送入肠道。
肠是上接胃下通肛门的细而长的管道样结构,依次可分为小肠和大肠两部分。食糜进入肠道后,虽然还在继续消化,但其主要功能是吸收,其中包括氨基酸、葡萄糖、矿物质和水等。当然,在吸收前和吸收后,还要经过一系列转变,才能成为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并为人体所利用。
消化系统模式图
肛门就像河流水坝的闸门一样,也起着类似的作用。不能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在直肠内堆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排便反射,肛门括约肌扩张,粪便即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消化腺在体内,有许多重要的腺体参与消化过程的进行,唾液腺前面已述及;此外还有胰腺、肠腺和肝胆系统等。这些腺体分泌的消化液及胆汁,含有多种酶和其他物质。在整个消化过程中,它们不仅各自具有独特的生理功能,而且又是相辅相成的。
消化系统的自我卫生保健
如何保持口腔卫生
人人都想有一口好牙,但口腔却有许多常见疾病如龋齿、牙周病,这些病都与口腔里的微生物有密切的关系。为了防止这些微生物的滋生,预防口腔疾病,就要保持口腔卫生。
保持口腔卫生的方法很多,现介绍如下:
1.正确的刷牙
要从小养成刷牙的习惯,一般在小孩两岁时就要教会他刷牙,而且最好每天刷两次,早晨一次,晚上临睡前一次。
正确的刷牙方法是要尽可能刷净食物残渣、软垢及牙菌斑(口腔内微生物的生态环境),同时不伤害牙颈部和牙龈。刷牙时应将牙刷横放在口内,刷毛轻压牙龈,刷上牙时毛束向上,刷下牙时毛束向下,然后轻压牙龈,再转动牙刷使刷毛向牙冠方向刷,以后再转牙刷使刷毛向牙龈,如此反复。可先刷后牙和前牙的外侧面,再刷后牙内侧面。刷前牙内侧面时,牙刷则应立放在前牙的舌面,刷毛由牙龈向牙冠方向刷动。最后应刷牙的咬合面。如使用含氟化钠、洗必钛或氯化锶的牙膏,还可预防龋齿、牙周病或牙齿过敏。
2.漱口
饭后漱口,可漱掉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如用茶水漱口则更好,因茶水里含氟和鞣酸,可防龋齿和牙龈炎。用食盐水漱口,也可防止牙龈炎。
3.鼓漱
这是祖国医学中介绍的方法。做时是闭口、鼓腮与唇作漱口动,同时舌左右转动,使口腔内唾液增多,利用唾液冲洗牙面和牙缝,一般每次鼓漱5分钟,然后吐掉唾液。此法可增强牙齿和口腔的抵抗力。
4.叩齿
这也是祖国医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方法是闭口,上下牙作上下方向的咬叩运动,每次叩100下。此法可增强牙齿支持组织的健康,促进唾液分泌,清洗牙面。
5.按摩牙龈
可于刷牙后进行,将手洗净,食指入口内,压于牙龈上,先自前向后旋转揉动,再由后向前旋转,如此来回20次。此法可促进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强牙齿的抗病能力。
住校生怎样预防胃病
胃病的发生多由饮食不规律引起的。住学生,特别是刚入校的新生,由于学校的生活习惯与家里的生活习惯不同,饮食习惯也有改变,胃病发病率较高。据调查,住校学生得胃病的原因有:
1.吃饭太快。因集体食堂用餐,加之学习紧张,有些学生饭吃太快。这种紧张情绪使得未嚼好的食物在胃内造成消化负担。
2.吃得太多。由于学生自控能力差,有好吃的饭菜拼命吃,这样突然增量可使人出现胃扩张而导致胃病。
3.食品加工欠熟。因诸多因素学校的食堂有时出现饭夹生的现象,如食入太多的这种饭,也会造成胃部的损害而出现胃病。
4.情绪紧张。由于初到学校未完全适应学校生活,易引起失眠、焦虑等情况,导致胃内分泌酸的功能失调,引起胃病。
5.食生冷无度。有些学生爱吃凉东西,特别是剧烈体育运动后,全身血液流动得较快,胃部突然受到冷刺激引起胃内血管痉挛,日久则胃部受损导致胃病。
6.饭后做剧烈活动也能导致胃病。
为了防止住校生患胃病,学生们吃饭要细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生凉食物不过量,饭后不马上做剧烈活动;纠正不良生活行为(吸烟、酗酒、饮食不洁、起居无常等);养成科学饮食习惯(不挑食、偏食、暴饮暴食,不吃不洁水和食物,不轻视早餐);遵守院校饮食饮水卫生制度;加强自我心理调适,及早适应学校的紧张生活。
饭后坐着吃零食易埋胆结石隐患
家在广州客村的赵姨,自踏入40岁后体形就发生很大的变化,身高只有1.6米左右的她体重由100斤递增至143斤。为了减肥,她计划节食。可是,一到晚上,她就忍不住边看电视边狂吃零食,她觉得这是一种生活享受。最近,赵姨觉得上腹疼痛并放射到肩和背部,且低烧、恶心、呕吐。初时,她以为是胃病,于是只是随便找胃药胡乱了事。可是,过了没多久,她觉得症状加重,出现寒战、大汗淋漓甚至伴有黄疸。直至她突然发烧被送到医院,才知自己患上胆结石。
1.都是坐着吃零食惹祸
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女性像她那样喜欢饭后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边看边吃各类零食,是一种不利健康的坏习惯。
专家认为,这是我国胆结石发病率升高的原因之一。因为人呈一种蜷曲体位时,腹腔内压增大,胃肠道蠕动受限,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胆汁排泄,饭后久坐妨碍胆汁酸的重吸收,致胆汁中胆固醇与胆汁酸比例失调,胆固醇易沉积下来。此外,有部分女性中长期不吃早餐会使胆汁浓度增加,有利于细菌繁殖,容易促进胆结石的形成。
2.胆结石钟情中年发福女性
据了解,在医院门诊中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很高,在40~55岁这一年龄段里,由于工作的压力、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脂肪代谢紊乱,影响胆囊的正常收缩和舒张,造成胆结石发病趋向于“重女轻男”。最近,我们从医院了解到,目前胆结石患者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其发病特点是“重女轻男”,尤其以人到中年、体态发福的女性最多见。
专家介绍,许多女性运动和体力劳动少,天长日久其胆囊肌的收缩力必然下降,胆汁排空就会延迟,这就容易造成胆汁郁积,使胆固醇结晶析出,为形成胆结石创造了条件。许多女性平时爱吃高脂肪、高糖类、高胆固醇的饮品或零食,直接后果就是发胖,而肥胖是患胆结石的重要基础。研究表明,体重超过正常标准15%以上的人,胆结石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特别是40岁以上肥胖女性,是胆结石的易发人群。此时,女性雌激素会使得胆固醇更多地聚集在胆汁中,而中老年妇女由于体内雌激素减少,代谢水平下降,故结石易形成。
3.胆结石可能会癌变
据专家介绍,胆结石是胆囊癌发病诱因,胆囊长期受慢性炎症和胆结石内胆酸、胆碱的刺激,容易使胆囊黏膜发生癌变。而胆囊癌患者往往都有胆结石,因此诊断时经常误诊。
因此,少吃油腻的食物,防止胆囊炎和胆结石的发生是最理想的预防,预防胆结石应注意饮食调节,膳食要多样。生冷、油腻、高蛋白、刺激性食物及烈酒等易助湿生热,使胆汁郁积,应该少食。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鱼类及海产类食物则有助于清胆利湿、溶解结石,应该多吃。另外,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按时吃早餐、避免发胖、减少妊娠次数等也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每晚喝一杯牛奶或早餐进食一个煎鸡蛋,可以使胆囊定时收缩,排空,减少胆汁在胆囊中的停留时间。
空腹饮酒等于慢性自杀
饮酒时,酒精由胃和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再由肝脏解毒,对人身体的各个器官产生作用。对时下流行于年轻人的空腹饮烈酒、将烈酒兑饮料等诸多不良的饮酒习惯。
国外科学家曾对15000名意大利人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有空腹饮酒习惯的人和只在用餐时饮酒的人进行比较,前者的死亡率比后者更高。
如果空腹时饮用酒精浓度超过40%的烈酒,人体内的氨基酸和叶酸严重缺损,而且酒精阻碍了蛋氨酸和叶酸的吸收,易于导致结肠癌发生。同时,空腹饮酒也大大提升了血液的酒精浓度,加大了酒精对人体的危害。35岁以上者空腹时更不能饮烈酒,这也是预防肝疾病的最佳手段。
在现代都市生活中,流行着一种饮酒“时尚”——烈酒混合着可乐或绿茶,仿佛成了一种现代化的都市饮品。殊不知,这对人体的生理影响危害极大。
许多酒类之所以口感浓烈,是因为酒精含量较高,而酒精含量是由乙醇含量决定的,乙醇含量过高或者吸收过多,对人体危害很大。饮用烈酒时,伴随可乐、苏打水之类的碳酸饮料,则加速了乙醇的吸收。
而饮酒的同时饮用茶水,更是一种错误的饮用方法。
中医阴阳学理论中说酒味辛,先入肺,肺与大肠相表里,饮酒应取其升阳发散之性,使阳气上升,促进气血流通。茶味苦,属阴,主降,若酒后饮茶会将酒性驱于肾,易形成寒滞。寒滞则导致小便频浊、阳痿、睾丸坠痛、大便燥结等症。因此,建议喜欢饮酒时调兑可乐、绿茶之类的年轻人,最好选择酒精含量较低、浓度较小的酒。
喝粥能减轻肠胃负担
秋天是保护你温软肠胃的关键时刻,切勿趁凉贪食各种油腻辛辣食品,肠胃一下子还无法从夏日的清淡中适应过来,不如寻找适合自己的粥品,以温养温,以味养胃!
粥在我国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了。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粥“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宋代著名诗人陆游甚至认为,食粥能长寿成仙。医学界公认,粥能补益阴液,生发胃津,健脾胃,补虚损,最宜养人。
1.粥为什么营养高
人体生理需要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及淀粉等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人们日常所吃的各类食物。这些食物经过分解后,变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
因此,食物越细软,就越容易被机体消化吸收,也即食物的营养价值越高。
就粥而言,由于粥是在相对温度较低、时间较长的情况下熬出来的,有利于减少对蛋白质、脂肪的分解破坏,减少一些维生素的流失,并使一些矿物质能够逸出溶于汤中,这样可使粥更具营养价值。而且粥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除主要原料为粮食外,还辅以具有药用价值的各种配料,如莲子、苡仁、百合、扁豆、红枣、茯苓、山药、胡桃等;或者辅以含蛋白质丰富的羊肉、牛肉、鱼肉、骨髓等或是含大量维生素的深色蔬菜和水果。在经过不同的加工方法熬制后,使其不仅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且更具有滋补、祛病和养身之功效。
2.各地粥品各有千秋
由于地理、气候、物产及民俗的不同,粥的原料、配料及制作方法也不同。如北京有豌豆粥,广州有鱼片粥,云南有紫米苡仁粥,苏州有鸡酥豆糖粥,东北有玉米渣粥等。这些风味各异又具有各自营养特点的粥,人们可以根据个人的口味与营养状况科学选择。不少种类的粥,还具有食疗作用,如莲子苡仁粥能健脾养心;百合木耳粥能益肺补肾;菊花绿豆粥能养肝明目;党参肉骨粥能大补元气;芝麻粥润肠通便,治大便秘结;荷叶粥能降脂减肥。因此,根据各种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特点或成分多少,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从而使粥更具有营养价值。
3.儿童与老人更宜喝粥
对于本来消化吸收水平就较低的儿童、老年以及体弱病残的人群,吃粥更具有营养促进健康的意义。人到老年,身体各器官功能逐渐减退,尤其是味觉、咀嚼、消化及吸收功能减退,加上易患各种慢性病,因此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征,老年人食粥更有益营养与健康。
秋天不宜吃冰箱冷食
立秋后,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逐渐下降。俗话说:“立秋之日凉风至”,意思就是说,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虽然早晚风凉,但“秋老虎”也会导致气候忽冷忽热。专家告诫,在这个多变季节,特别要注意保健养生,否则容易患感冒、发热等多种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胃炎和关节炎等慢性疾病也随之而来。
1.不吃冷食多吃热粥
每年立秋过后,是冰箱病的高发季节。不少人因为直接食用从冰箱里取出的饮料和食物,频频引发胃肠炎等急性病。经过炎夏的消耗,入秋后,人体的消化功能逐渐下降,肠道抗病能力也减弱,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腹泻。
专家提醒,秋后要格外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建议“早饭一碗粥、晚饭一碗汤”。同时,大鱼大肉等容易生火的食物尽量少吃,饮食结构要以清淡为主。在吃海鲜和烧烤时,一定要注意新鲜度。
2.多吃水果防止秋燥
入秋了,天气凉爽了。但容易口干舌燥、鼻子出血。不少人感到鼻腔似烟道般干燥,一不小心还出血;喉咙也痒痒的,频频干咳,有时有少量的黏液痰,却总是咳而不爽;嘴唇一碰就干裂,痛得喝水吃饭都困难,这就是中医常说的“秋燥”。
立秋之后,天气渐凉,天候干燥。人们在夏季过多地流汗之后,身体各组织都水分不足,于是会出现皮肤干涩、鼻燥、唇干、头痛,咽痛、干咳、手足心热、大便干结等秋燥症的表现。预防秋燥症,首先应从精神调养、饮食调整和加强锻炼等多方面去协调。
建议多吃水果和蔬菜。比如:水果可选橙子、柠檬和乌梅等。同时,保持心理愉快,不烦躁。秋天也是锻炼和增强体质的好季节,但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
3.睡时空调吹哪哪病
夏季高温时,不少人习惯开空调睡觉,外加电扇对着脸部吹,而到秋季,夜晚偏凉,夜间太长时间开空调睡觉,容易受凉气的侵袭。空调风过多地吹在熟睡者的头面部,第二天极易引发偏头痛和面瘫。
“每年立秋过后,因为仍然长时间过度吹空调、吹电扇,而外出时,又遇到‘秋老虎’高温,一冷一热,前来看一夜面瘫的病人越来越多。”
专家说,由于“冷风”还会使肌肉处于紧张收缩状态,不能充分松弛休息,次日便会感到全身酸痛、困乏无力。如果秋后空调直接吹在腹部上,则会引起腹泻。因此,立秋以后睡眠时,既要保持空气清新,也要谨防空调风受冷。
而往年不少人还一过立秋,就开始鼻塞、流涕、鼻痒、打喷嚏。中医专家提醒,这些疾病并不一定全是感冒。过敏性鼻炎也是立秋后的高发季节。同时,立秋过后,温差大,中午热,早晚凉。人体免疫和抗病能力下降,稍一着凉,就容易患感冒,因此要根据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衣服,以免身体受凉,伤风感冒。另外,在户外活动后,要及时擦干汗,穿好衣服。
运动后应吃碱性食物
人们在剧烈的体育运动后,会感到腰腿或全身肌肉酸痛,疲惫不堪,有的还感饥渴难耐。此时,有的人端起可乐大饮特饮,有的大嚼巧克力,有的大吃鸡、鱼、肉。他们哪里知道,越是这样食用,肌肉酸痛和疲劳感越是加重。原因在于,体内的酸碱平衡不但不能正常维持,相反身上的体液偏酸而使疲劳症状加重。
平常我们的食物可分为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判断食物的酸碱性,并非根据人们的味觉,也不是根据食物在水中的化学性质,而是根据食物进入人体后所生成的最终代谢物的酸碱性而定。蛋白质、脂肪、糖类食物,含氮、磷等非金属元素较多,为酸性食物;而蔬菜、水果、豆制品等含钠、钾、钙、镁等金属元素较多,为碱性食物。这些食物在体内代谢后生成碱性物质,能阻止血液向酸性方面变化。水果虽然吃着酸,却是碱性食物;鱼、肉、蛋、糖等味虽不酸,却是酸性食物。
一般正常人的体液呈弱碱性。人在体育锻炼后,感到肌肉、关节酸胀和精神疲乏,其主要原因是体内的糖、脂肪、蛋白质被大量分解,在分解过程中,产生乳酸、磷酸等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刺激人体组织器官,使人感到肌肉、关节酸胀和精神疲乏。此时应多食用牛奶、豆制品、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中和体内的酸性成分,缓解疲劳。
过多食用膨化食品影响消化
膨化食品虽然口味鲜美,食用方便,但从成分结构看,它的营养是不全面的,且高糖、高油脂、高热量和高味精含量,大量食用容易造成饱胀感,影响正常进餐,妨碍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破坏营养均衡。
因此我们在食用膨化食品要注意:
一是膨化食品不宜过多食用。长期大量食用膨化食品会造成油脂、热量吸入高,粗纤维吸入不足。若运动不足,会造成人体脂肪积累,出现肥胖。
二是膨化食品不宜空腹食用。尽量不要在空肚子的时候,把膨化食品当作填肚子的东西来吃,因为在空肚子的情况下,其所含有的铅、砷等毒素特别容易被身体吸收。
三是儿童应少吃膨化食品。孩子大量食用膨化食品,会影响正常饮食,导致多种营养素得不到保障和供给,易出现营养不良。膨化食品中普遍高盐、高味精,使孩子成年后易导致高血压和心血管病。
四是应尽量选择购买密封包装的膨化食品,因为包装的膨化食品质量普遍较好,而散装销售的膨化食品由于裸露在空气中,容易造成酸败和卫生指标超标。
五是消费者购买膨化食品的时候要注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尤其不要购买没有生产日期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