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报文交换

二、报文交换

报文交换(存储—转发报文交换)的原理是:中间节点由具有存储能力的计算机承担,用户信息可以暂时保存在中间节点上。报文交换无需同时占用整个物理线路。如果一个站点希望发送一个报文(一个数据块),它将目的地址附加在报文上,然后将整个报文传递给中间节点;中间节点暂存报文,根据地址确定输出端口和线路,排队等待,当线路空闲时再转发给下一节点,直至终点。

报文交换的特点主要有:

(1)在中间节点,采用“接收—存储—转发”数据。

(2)不独占线路,多个用户的数据可以通过存储和排队共享一条线路。

(3)无线路建立的过程,提高了线路的利用率。

(4)可以支持多点传输。一个报文传输给多个用户,在报文中增加“地址字段”,中间节点根据地址字段进行复制和转发。

(5)中间节点可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方便接收站点的收取。

(6)增加了差错检测功能,避免出错数据的无谓传输等。

报文交换的不足之处主要有:

(1)由于“存储—转发”和排队,增加了数据传输的延迟。

(2)报文长度未作规定,报文只能暂存在磁盘上,磁盘读取占用了额外的时间。

(3)任何报文都必须排队等待。不同长度的报文要求不同长度的处理和传输时间,即使非常短小的报文(例如:交互式通信中的会话信息)。

(4)报文交换难以支持实时通信和交互式通信的要求。

报文交换通过通信子网上的节点采用存储—转发的方式来传输数据,它不需要在两个站点之间建立一条专用的通信线路。报文交换中传输数据的逻辑单元称为报文,其长度一般不受限制,可随数据不同而改变。一般它将接收报文站点的地址附加于报文一起发出,每个中间节点接收报文后暂存报文,然后根据其中的地址选择线路再把它传到下一个节点,直至到达目的站点。

实现报文交换的节点通常是一台计算机,它具有足够的存储容量来缓存所接收的报文。一个报文在每个节点的延迟时间等于接收报文的全部位码所需时间、等待时间,以及传到下一个节点的排队延迟时间之和。报文交换的主要优点是线路利用率较高,多个报文可以分时共享节点间的同一条通道;此外,该系统很容易把一个报文送到多个目的站点。报文交换的主要缺点是报文传输延迟较长(特别是在发生传输错误后),而且随报文长度变化,因而不能满足实时或交互式通信的要求,不能用于声音连接,也不适于远程终端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