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序言
第2版序言
记得当年在广院读书,临近毕业拍班级合影时,张颂老师对我说:找个社教节目做。我也曾到中央电视台联系过自己向往的栏目去实习,听姚喜双老师说,我有“邹韬奋新苗奖”的提名奖,可以申请当时学校刚开办的研究生课程班,所以我也曾有过继续留在学校读书的想法。后来还是选择了回山西。其实对于做教师,我一直很忐忑,源于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理论水平以及实践经验都太缺乏。可命运就是这样,母校的光环,推着我向前走。我抱着“只要在你的脚下深挖下去,就一定会有清泉涌出”的信念,揣着“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执着,怀着对本专业的崇拜与敬畏之心,守着“教育世家”四代人的信仰,“半路出家”开始挖“播音发声”这口井。其实,我喜欢创作,喜欢在舞台上酣畅淋漓地表达,而我偏偏需要在一个个音素、音节间游走,像个“口腔大夫”面对学生的发音、发声,近乎强迫症般地进行矫正。确实太枯燥了!但是,当我的“矫情”在学生那里有了效果时,我感觉真是太幸福了!这种直接的量化收获,比舞台与节目中的感受要更加具体且深刻。我从心底里感谢我的学生们!教学相长,是他们促使我有了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与方法,是他们让我有了今天在前人经验基础上再迈一步的想法。
下面就将我在教材方面无知无畏的改编思路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语音与发声:播音主持艺术发声从语音学和发声学角度划分为两部分,有些学校将此课程分别设置为“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因此,前人的教材编写主要依据学科分类进行章节内容的安排,前半部分为语音,后半部分为发声。而在实际学习中,声音的获取必须以语音为载体。例如讲到“舌尖前音”的发音位置时,要求舌尖抵住下齿龈,训练中还要强调力度,否则即使发音位置正确,声音也不会清晰。显然,发音位置与发音力度并不属于同一学科概念,发音位置属于语音知识,发音力度则属于发声的要求。又如,掌握元音的舌位,如果不结合口腔的静态控制,即使舌位准确,口腔没有开度或处于相对的静态控制,字音也不会饱满,声音也不会圆润。经过教学实践与摸索,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我尝试突破传统教材编写体例“前语音,后发声”的束缚,在符合综合训练的前提下,将语音与发声内容整合在一起进行讲解,避免学习者在学习中“前翻后找”的“两张皮”问题,试图为提高学生的播音主持艺术发声综合能力提供一个合理、有效的教学依据。
章节与设计:此教材的内容设计与编排注重理论学习与训练内容的同步性。例如,“气息与状态”一章,因为口腔的静态动态控制、语音训练都还没有进行,因此本章节不进行词、句、段等绕口令的设计与训练,气息学习的第一阶段只要求在状态积极的前提下,掌握正确的、纯粹的呼吸方式即可,不要求结合发音发声。随着学习内容的逐步增加,将不断提高气息在每个章节内词、句、段中的应用要求。又如,在“口腔与声母”一章,没有涉及含复元音韵母的音节,只需要掌握口腔静态控制与声母拼单元音韵母发音即可,避免在学习过程中顾此失彼,有利于学习者牢固掌握此阶段的发音发声,到“口腔与韵母”一章时,再结合声韵进行口腔(唇舌)的动态训练。从生理与物理角度分析,声调的变化(及语流音变)可以说主要是由喉部声带控制产生的,所以将“喉部与声调”合为一章,再辅以气息控制进行音节训练,更能体现教学效果。此阶段的材料编排也考虑到尽量避免轻声词、儿化音及语气词“啊”音变的介入,在不同声调拼合的双音节词、四音节词的基础上,结合语义只选用了诗、词、曲句。进入“喉部与音变”一章时,语音知识和基本的发声要领已基本掌握,因此编排了语流变化与内容情感较为丰富的绕口令和短文,并根据教学实践,解决喉部、共鸣等方面可能出现的诸多问题。最后的“情感与弹性”一章,添加了与下一阶段“播音创作基础”课程有衔接的理解与感受,并将第1版的第三节“播音主持艺术发声与其他语言艺术发声”调整在了二维码链接内。
教材的训练内容从音素、音节、词组、语句,到故事、片段、诗歌、散文以及贯口、台词、歌曲等,从基础的元素训练、吐字归音到完整篇章,构成一个情、气、声、音、态、义综合运用的训练体系,由简入繁、由浅入深。此教材配合课程总体训练目标可定为第一阶段“练正确,求稳定”,第二阶段“练速度,求变化”。
在每个训练阶段的“提示”中,体现了“知其所以然”的学习特点,尽量做到“事无巨细”。为了方便学习者形象感知、理性把握,教材将每一个训练环节的演唱曲谱及原唱,都设计了扫码学习,并将每一个阶段要训练的内容与曲谱对应,希望通过演唱能让学习者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调动情、气,巩固音、声,表达态、义。尤其将口腔的静、动态控制与声母、韵母的音素及音节,通过学生在镜头前的发音(录像),教师在画外简单指导,以视频示范的方式,为初学者提供了“有规可循”的教学过程。当然,用气发声,或语音纠正,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视频中学生的各种控制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个过程仅为展示或提示参考,初学者要有持之以恒的思想准备及“行动”——只有经过一定训练量的积累,才可能完成学习目标。不同层级的训练材料(与方法)就像一块块优质的声音磨刀石,为掌握本教材知识并融会贯通地运用奠定了基础。相信通过大量的训练和努力,所有的“磨刀石”都会变为学习者成功路上的“垫脚石”。
实践证明,任何专业凡能超越标准达到审美要求的人,皆以扎实的基本功为基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与学,从静态到动态,从个体到整体,从单一到综合,从技巧到艺术,即使“提示”再具体,也无法将内容与相对应的声音中的丰富层次与细腻变化描述准确;即使表达者的理解再透彻,也不是“量化标准”就可以完成的,声音弹性的诸要素运用需要通过训练、听辨、揣摩及体悟才能做到。
其实,教材内许多有效的方法,我确实不能从数据上给出一个科学的证明,只有感官上的经验之谈。我的愿望是有一个仪器设备能在人发音发声时,观察到声带和口腔后部动态的细微变化,以便于能有一个科学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有幸学习了孔江平教授关于语音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虽然文章内的论证方式与过程对我来说艰涩难懂(为实验语音学的实证研究,通过仪器测量语音,论证其生成规律),但是孔教授的研究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与思考。例如,我想进行生活语言的发音发声与艺术语言的发音发声在生理控制与物理效果上的差异研究、口腔与唇舌在力度上的变化对声音的影响及物理性的数据采集、艺术语言声音的强弱控制在呼吸上的数据采集等,希望在接下来的时间我能有条件、有机会及有能力身体力行。
以上思路与设计甚至遐想,纯粹是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所得与兴趣所致,如果在教法与专业认知上出现了谬误,还请专家、同仁不吝赐教。
胡黎娜
2019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