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后记

第1版后记

当提笔准备写这篇后记时,我最想写的竟是:“终于结束了!”心里忽然有种如释重负之感!我丝毫感觉不到自己的辛苦即将变为铅字的欣喜与激动,却有一丝忐忑与不安。

回想五年前王铁城老师(我们都亲切地叫他可爱的铁老或铁叔)来学院指导教学,提出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生源层次编写自己的教材时,我当时表现出的是惊愕与自卑。虽说对教学的热爱可以让我倾注所有的心力、牺牲所有的时间,但是精力是不等于能力的。虽说经过十几年的专业基础教学,尤其是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专业水平,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也总结出了一些自己认为实用的纠正技巧与训练方法,但是真正要把教学经验整理成规范、系统、具体并且理论性、指导性较强的铅印书,体例上的逻辑性、写作上的严密性,向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基于铁老的建议、关心与指导,以及学院发展的要求,加之自我提高的需要,我便开始用心积累,积极准备。而繁杂的教学工作及专业建设、评估准备等占去了我几乎所有的有效时间,直至去年年底才有了可以静心整理的机会。感谢几年来朝夕相处的合作伙伴符进叶,她对我这个常借工作为由占去她无数休息时间的人,给予了各方面的协助;感谢她和田奇蕊、赵娅军老师对我“自以为是的句式”咬文嚼字似的校对;感谢许春风、陈伟、覃晓燕、温建梅、李庆等老师在绘图、拍照、化妆等各方面给予我的帮助;还要感谢我的学生们,他们利用休息时间帮助我搜集、整理并校对资料……

真有意思,一本不值一提的小书,竟让我不由自主地落入了俗套,像个“奥斯卡”式的领奖人宣读长长的获奖感言。

提到感谢,当然忘不了把我引进专业大门并给予我专业能力的北京广播学院的各位专业老师。我想起了为争取入学直闯张颂老师办公室请求特批应试的经历……记得是因为当时的播音系阴差阳错找不到我的考试资料,求学心切的我在情急之下拿着应试稿件,敲开当时是系主任的张颂老师的办公室门。当我说明情况后,张老师立即记起我考试时的表现,并迅速与其他老师研究,才使我有了现在这样一个面对学生虽有一时无奈,却有一生热情的工作机会。忘不了雷影梅老师在我刚步入教学大门时给予我的帮助;更忘不了在学院发展的这根无形鞭子的催促下,领导在各方面提供给我的平台。在写作过程中多次打扰请教王克瑞老师,翻阅并借鉴了本专业及语音学等方面的专业书籍,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时间紧张,我的专业修养及写作能力又非常有限,书中的错误在所难免,加之发音、发声问题纠正的复杂性及训练过程的长期性,训练中涉及的难点、重点难免有前后重复与啰唆之处,还请各位专家老师、同事及读者给予批评、指教。

胡黎娜

2006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