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纱线加工技术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距今七千余年,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利用纺轮或纺专原始工具进行纱线加工。发展至今,纺纱技术经历了手工纺纱、手工机械纺纱、动力机械纺纱阶段,成纱原理与纱线加工方法不断推陈出新,纺纱设备不断更新换代,技术不断升级。未来纱线生产将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与纺纱设备、工艺和管理深度融合,逐步将棉纺行业转变成技术密集型产业。

面对传统纺织产业转型升级新形势,纺纱领域也越来越注重纺纱设备与技术的转型升级,重视纱线加工技术多样化与纱线产品差异化。为了让纺织专业从业者更全面和更系统地了解各种纺纱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设备,以及对应的纱线结构与性能,编写了《纺纱新技术》一书。由衷希望读者通过本书能深入理解各种新型纺纱技术,从而扩大新型纱线加工技术在棉纺加工的应用。

本书主编为邹专勇(绍兴文理学院),副主编为赵博(中原工学院)、姚江薇(绍兴文理学院)。本书的第一章、第三章、第六章第五节由邹专勇编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二节由赵博编写;第六章(除第二节、第五节外)由姚江薇编写;第二章由邹专勇、赵博、姚江薇共同编写。此外,景慎权(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田光祥(杭州春辉纺织有限公司)、董正梅(喜临门家具股份有限公司)、卫国(百隆东方股份有限公司)、方斌(浙江吉麻良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李进堂(浙江七色彩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人也参与了相关章节部分内容的编写与资料整理等工作。全书由姚江薇统稿,由邹专勇修改、定稿,程隆棣(东华大学)审稿。本书引用了纺织业界学者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献和学术著作,在此对相关作者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73095)的资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纺纱加工技术高速、多元化发展,加之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与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多提宝贵建议,以便下次修订改进。

作者

2019年10月

课程设置指导

本课程设置意义 纺纱新技术是相对传统环锭纺纱技术而言,代表了现代棉纺领域的重要技术进步,且丰富了纱线加工原理与方法。通过本课程的设置,可以使纺织工程专业的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环锭纺纱技术的局限与纺纱技术的发展趋势,深入掌握各类新型纺纱技术的成纱原理、装置与工艺控制要点和纱线结构与性能特点,为从事纺织生产、纺织品贸易、纺织科研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教学建议 本课程可以作为纺织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平台课,也可作为专业方向或选修课程,建议学时为32~48学时。每章节讲授课时控制在4~12学时不等,每课时讲授字数控制在4000字左右。

本课程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传统环锭纺纱机的局限、新型纺纱技术的产业现状和技术优势与不足,掌握各类纺纱新技术的成纱原理、纺纱特点与加工工艺控制要点,熟悉不同纺纱技术获得的纱线结构与性能特点,具备一定的新型纱线设计与开发能力。

该课程设置指导仅供参考,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适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