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市皂市镇:那个叫白龙寺的地方

天门市皂市镇:那个叫白龙寺的地方

文、图/惠雯

车入天门市皂市镇,在路人的指点下,我们沿着一条名为鲜鱼巷的小路到镇卫生院旁,灯江法师兴奋地指着前方的建筑物说:“就是这里了!”

昔日江汉平原上草木葱茏的五华山如今只剩一个凋敝的土坡,而白龙寺,也深敛光芒,无人知晓。

阳光下,一片红墙灰瓦庄严肃穆,轻轻隔绝了红尘内外。

进入山门,发现里面别有洞天,绿树成荫。大雄宝殿内有楹柱28根,中柱十字通风,寺院内还存有明、清以来的石刻五通。其中,明崇祯年间所刻的《奉道县禁碑》最为珍贵。它虽然饱受风霜侵袭,但上面的碑文大部分清晰可辨。

原本以为这里有寺无僧,然而,当我看到佛龛前供奉的净水和香烛时,心里顿时安然:此地一定有僧人常住。

隐匿于乡野之中的白龙寺

僧人介绍白龙寺得名由来

我们一直找到大雄宝殿的后院,才发现一位老年僧人正在埋头抄写经文。交谈得知,这位能慧法师从荆州章华寺来此驻锡有10年之久。多年来,他为了保护、维修这座古刹呕心沥血,四处奔走。

能慧法师介绍说,相传此地有白龙引水,解救了一方生灵,当地百姓遂在五华山麓设坛祭祀。南朝佛教盛行,齐武帝萧赜的次子竟陵王萧子良将其改建为佛寺,依坛取名为白龙寺,又与附近白湖等地的另外两座寺院选择同一天上梁,举行了隆重的洒净仪式。

及至唐代,名将尉迟恭深受太宗信任,被封为鄂国公,后来,他力主重建了白龙寺。重建后的寺院规模宏大,有前殿、大雄宝殿、后殿、大悲殿、五云堂、五华清憩、宫房、禅堂等建筑群体,殿阁楼亭,鳞次栉比。

明代,白龙寺香火延绵,规模不断扩大,一度有五进院落,常住僧众达上百人之多。明代竟陵派文学家钟惺少年家贫,几代乡居。经白龙寺的师父们收留,他得以寄宿在大雄宝殿两侧的偏室里安心攻读,20岁时乡试中举人,直至37岁成为进士。

明正德八年(1513年)、嘉靖十五年(1536年),白龙寺又几经修缮,曾有 “廓隘而宏,易敞而整”“以为改观,不啻倍蓰”的描述。据寺内碑文载:“栋楹穹窿,撑柱霄汉,丹碧辉煌,晃耀日月。”明代文学家李濂有诗云:“白龙寺倚五华山,寺下长汀抱楚关。上界藤萝低日月,暮天钟磬送潺湲。”

白龙寺于宋、元、明、清均有修缮,但因年代久远,寺内部分建筑物遭自然风化侵蚀严重

20世纪初,古刹屡罹兵燹,寺院的文物被毁损殆尽,建筑物早已千疮百孔,仅存前殿和大雄宝殿。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侵占皂市时,为修筑碉堡工事,曾用两辆汽车系链拉柱,妄图拉塌白龙寺,费尽心机,却拽而不动,世人称奇。

从1973年起,各级政府和文物部门先后4次拨款对白龙寺进行修缮,复原后的大殿与前殿,面阔、进深各三间,皆为垂檐歇山顶式。1981年12月30日,白龙寺成为湖北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白龙寺又入选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