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个性化、多元化的旅游需求。与此同时,作为多年的媒体从业者,我们也常常感叹,湖北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寺院名胜古迹、人文景观众多——黄梅四祖寺的唐代毗卢塔,五祖寺的白莲池、元代飞虹桥,黄州安国寺的宋代御赐玉印,荆州章华寺的楚梅,当阳玉泉寺的千年银杏和北宋铁塔,汉阳归元寺的罗汉堂,以及武昌宝通寺的洪山宝塔……它们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但至今仍然像开在深山中的一朵青莲,并未被外界所充分认知。

为了让更多人感受清净的寺院生活,探寻古迹贤踪,感受禅意人生,我们想切切实实地做一点事,为人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认识荆楚人文灵韵。

在武汉大学国学院的指导下,本书的编撰筹备工作起始于2014年。我们在反复讨论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组织人员实地寻访与拍摄,于2015年初春编撰了初稿。武汉大学国学院孙劲松副院长也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字斟句酌,认真审读书稿。为符合文化旅游读本的文字风格,书稿后又经过反复修改,于2016年7月中旬形成送审稿。历时一年半,几易其稿,编者精心完成了此书。

为保证本书的编写质量,在编写过程中,我们重视调查研究,多方收集史料,认真分析考证,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现有内容都是经过多轮修改完善后形成的。同时,也得到了有关专家、学者的支持和指导,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编撰过程中,本书坚持尊重历史,图文并茂,让读者能够更深地接近佛教历史文化,了解寺院生活,这一思路以突出地域特色为线索得以全新表达。来自王琳祥、黄崑威等老师的稿件提升了本书的学术高度,吴建新、徐华等摄影家的作品,更是用镜头生动诠释了荆山楚水的美景,展示了鲜为人知的寺院 风貌。

同时,本书文学性较强,为大众喜闻乐见,又兼具权威性、史料性和实用性,从不同角度、多层次、立体化、全景式展现了一幅荆楚寺院的历史长卷。

此外,书中约360幅最具代表性的图片,是从1600余幅图片中精选出来的。为了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所在寺院的历史文化,编者对重点图片进行了必要的解释和介绍。

本书能够顺利编写完成,还得益于黄梅四祖寺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与协助。在此,我们对所有关心和支持本书编撰的有关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部分篇目由于历史文献资料匮乏,特别是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错漏缺点在所难免,恳请各位方家和读者加以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修改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