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银山古寺:重阳节闻锡山暮鼓
文/惠雯 图/黎兴 惠雯
通城,一座平平常常的鄂南小城。
20世纪90年代初第一次去通城时,县城隽水镇老街的门面尚存,而且清一色是高大的木柱支撑的木楼,飞檐斗拱,错落有致。店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上海牌床单、锦缎被面、凤凰牡丹土布以及黑白电视机、自行车。
小城是喧闹的,而锡山却是寂静的。两相对照,显得小山有了几分超然尘世的味道。
记得当时吃完喜宴后,当地的同学领我们去爬山。一群年轻人嘻嘻哈哈一溜小跑爬上山坡,一抬头,发现树上全是带刺的板栗毛球。于是,我们迫不及待地找来竹竿敲打板栗树。板栗扑簌簌地往下掉,一不留神,毛球砸在同伴们的手臂上,引得大家惊叫连连。
那一次,我们路过银山古寺而未入。
想想也是啊,那时的我们,正恣意享受着张扬的时光,饱满的青春,如同早熟的板栗,多刺且伤人,自己却浑然不觉。狠狠地爱着,也狠狠地恨着,活得那么用力,又怎么能够感受“下见林中寺,来闻午夜钟”的沉寂之美呢!
以个人的猜测,或许是荆南道一带曾经盛行巫傩文化的缘故,位于湘鄂赣边区的通城佛教显得有些衰落。建于唐开元元年(713年)的银山古寺,是当地不多的寺院之一,又因地处军事要冲,几度兴废,当时仅存断壁残垣。

深山重起梵宇

鸟瞰通城银山古寺

通城银山古寺全景
时隔20年,重阳节再上锡山。人到中年,倍感岁月无常,心境已与从前迥然。
10月的天气,和风扑面,阳光正好。我们将步子放缓,边走边看。俯瞰山下,市井烟火,恍若隔世。行至山顶,昔日凋敝不堪的小庙俨然有了崭新的模样。最让人意外的是,在山门外偶遇的一位尼师曾在武昌佛学院与我有过数面之缘。她告诉我,她师父发愿重建寺院,度化有缘众生,她奉师命回来督造 工程。
看到她被烈日晒得黝黑粗糙的脸庞,不禁想起一句话:“不建寺不知祖师难。”漫漫修行之路,其中的苦与乐,唯有自知吧!好在,寺院的大雄宝殿、天王殿、钟鼓楼和僧寮已经初具规模,隐于苍松翠柏之中,新山门也已经在规划之中。
袅袅青烟中,闭目合十,在佛前俯身三拜。祈愿法师们在锡山筚路蓝缕,玉汝于成,让旧时通城人津津乐道的“锡山八景”能够早日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