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本书是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河洛文化与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及创新”(批准号为12@ZH005)子课题结项成果。本课题《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与创新》题目特别大,刚拿到这个课题时感觉无从下手。如果面面俱到,十本书也写不完。如果就华夏历史文明的某个方面写,就会出现文不对题的现象,题目大,内容窄。最后的选择是,搭建一个比较大的框架,写一个比较宏观的绪论,然后在大的框架下面采用专题的形式进行研究、写作,扬长避短,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把问题研究深、研究透。专题式研究,优点是可以抓住关键点,详细讨论某个问题,避免泛泛而论。缺点是各章节之间独立性比较强,结构比较松散。再加上本课题研究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我对问题的认识有一个逐渐加深的过程,所以前后文在表述上会有个别不一致的情况,也会有些前后重复的地方,敬请读者谅解。对于本课题研究,我是充满敬畏的,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但对这一最后成果并不是很满意。整体上浮躁的学术环境,碎片化的研究时间,短平快的科研考核机制,都使人无法专注于大课题的研究。偏偏我又是一个对学术很较真的人,把学术作为了一种信仰,把个人体验、人生意义都带入了学术研究。所以,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都充满了紧张和焦虑,甚至一度考虑转岗,放弃科研工作。最后还是伟大的华夏文明拯救了我,华夏文明蕴含的“道”支撑我坚持了下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既然华夏文明是我的精神支柱,我就有责任、有义务把华夏文明的道统发扬光大。“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此时,《红楼梦》中的这首诗竟引起了我的共鸣。
虽然对浮躁的学术环境多有批评,但我依然热爱这个时代,愿意为时代而歌唱。有人说,如果可以选择,他最愿意生活在宋代。我是研究宋代历史的,如果让我选择,我仍然愿意生活在现在。宋代文化确实很繁荣,但那种繁荣是畸形的繁荣,是不可持续的。宋代是“崇文抑武”的时代,是文人士大夫的黄金时代,但是,把重视文化建立在轻视军功和国防的基础上是不可取的。宋代始终处在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军事压力之下,杨家将喋血沙场,岳飞屈死风波亭,打了胜仗却订立城下之盟(澶渊之盟、绍兴和议),靖康之耻,崖山之败,都是宋人心中的伤痛。今天,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我们不仅要复兴宋代的文化,更要恢复汉唐的尚武之风,建立强大的国防,让列强再也不敢欺负我们!
一段时间以来,学界一些人特别推崇“民国范”,认为民国文化界名家、大师辈出,又津津乐道于民国教授待遇如何高。如果让我选择,我依然选择现在,而不是民国。我的曾祖父生活在晚清和民国,他无辜地死于军阀枪下,年龄不会超过我现在的年龄。我的祖父前半生生活于民国,他是文盲,终日劳作,不得温饱。我的父亲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天资很好,但也只上了高小,就不得不务农养家。我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从小没有挨过饿,从小学一直读到研究生,毕业后就职于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机构——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这是何等的幸运!这当然有我个人的努力,但更要感谢这个时代,感恩党的领导。我如果生活于民国,大概率会成为一个终日劳作、不得温饱的农民,运气差的话性命不保。一个穷孩子怎么可能成为民国的教授?现在的时代真是一个好时代,一个能让平民的孩子有上升通道的时代就是一个好时代。
再谈谈个人的思想历程:在研究领域方面,我从研究生时代开始,就关注制度与文化的关系,一直到现在没有改变。大概是1996年的12月,在湖北大学研究生宿舍中,我读了秦晖先生的《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一书,被书中的理论力量深深震撼,从小接受的各种教条顿时瞬间崩塌,从此被自由主义思想所吸引,成了一个制度决定论者。直到2012年12月,我在北京的力学宾馆,从爱思想网读到了方朝晖先生的系列文章,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感染,顿时大悟,从此成为了一个传统主义者。再后来,我就把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结合了起来,坚定地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统一的。中国的文化是一条河流,从来没有中断。中国的伟大理想从来没有改变,只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而已。而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要传承创新华夏文明,创造出新的适合于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在本书正文中已经反复论证过了,这里就不赘述了。
忽然想起了程颢的思想历程,“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思想学术创新必须接受新的思想资源,如果没有佛、道二教思想的刺激,就不会有理学的产生。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西方理性主义传统也有他山之石的作用。陈寅恪先生断言将来中国学术的复兴就是“宋代学术之复兴,或新宋学之建立”,就方法而言,“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中国现在在经济上已经崛起,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这样就为民族文化的复兴提供了物质基础,能够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从事文化创造工作,是非常幸运的。我一定不辜负这个时代,立志做真学问、大学问,为人民做学问,出理论、出思想,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做贡献,为华夏历史文明的伟大复兴做贡献!
最后,要感谢本课题的负责人陈义初先生,感谢本课题的执行负责人杨海中先生,没有他们的信任和鼓励,我是不可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研究的。还要感谢河南人民出版社为本课题出版提供平台,感谢责任编辑、责任校对等各位老师为本书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