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 序

总 序

1888年12月17日,我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海军舰队在山东威海卫刘公岛成立。这支军队的建立实在迫于当时的形势与国情。这要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说起。

1840年,英国以“虎门销烟”事件为借口,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此役,清政府一败涂地。英国得了银子,占了香港。1856年,英国和法国为扩大在华利益,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又一次割地赔款。

落后就要挨打,面对风雨飘摇的弱者,谁都想分一杯羹。1874年,日本以“牡丹社”事件为借口出兵我国台湾。结果,清政府自知实力不足、海防空虚,且新疆亦有纷争,不欲战事扩大,遂赔款50万两白银。

台湾战事令清政府朝野震怒:前两次打不过英、法,此次“日本东洋一小国”又寻衅生事,怎能咽下这口气?危机意识刺激着清政府,一场近代海防建设的大讨论激烈展开。恭亲王提出“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6条紧急机宜;李鸿章献上洋洋万言的《筹议海防折》,提出要进装备、强海防;丁日昌则建议建立三洋海军。

总理衙门综合各方面的意见,提交了实施方案。清政府基本同意创设三支海军的奏请。光绪帝特命北洋大臣李鸿章创设北洋水师。

李鸿章即着手筹办北洋海军,通过英国人赫德在英国订购了4艘蚊船。1876年11月,“龙骧”“虎威”“飞霆”“策电”4艘蚊船抵达天津后南下福建。“龙骧”“虎威”二船驻防澎湖,“飞霆”“策电”随水军操练。因确信蚊船的质量,李鸿章又订购了4艘,分别命名为“镇东”“镇西”“镇南”“镇北”,留北洋接受调遣。

1879—1881年,清政府又向英国、德国订造“扬威”“超勇”两艘撞击巡洋舰以及“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

促成清政府决心设立海军的是中法战争。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法国陆海两路进攻我国。法国舰队尤其肆无忌惮,在福建、浙江沿海一带击沉或击伤清战舰多艘,令清政府受到极大刺激。光绪下谕“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决定设立海军衙门。

此后3年,清政府海防事业飞速发展,从英、德等海军强国购置了鱼雷艇、巡洋舰等多种海军装备。1888年12月17日,清政府在山东威海卫刘公岛成立海军舰队,史称“北洋水师”。我国近代海军装备发展由此掀起一个高潮。

北洋水师作战舰艇的总吨位超过3万吨,一度使我国跃居海军大国的行列,在亚洲地区首屈一指。有人专门为这支队伍谱写了一首军歌:

宝祚延庥万国欢,景星拱极五云端。

海波澄碧春辉丽,旌节花间集凤鸾。

这首军歌虽然极尽对清政府的溢美之词,但也颇有磅礴大气之势。

好景不长。几年后,北洋水师在甲午中日海战中惨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澎湖列岛等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自此,西方列强对中国这块“肥肉”更加垂涎三尺,欲进一步瓜分。1900年,八国联军在天津集结,攻占大沽炮台,进而占领北京,逼迫清政府签下近代史上赔款数额最大、主权丧失最多、精神屈辱最深、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灾难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海洋上的失利,就这样持续戳痛着中国人的心。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曾专程跑到天津大沽口,深沉地指着大海说:“过去,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大多从海上来。中国有海无防,帝国主义国家如同行走内河,屡屡入侵中国领土。”

近代百年的历史,给予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教训——“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不能制海、必为海制”;更使国人坚定了一种信念——“海洋兴,则国兴;海洋衰,则国衰”。

目光投向海洋,崛起离不开海洋。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8月,毛泽东为华东军区海军题词:“我们一定要建设一支海军。”

1953年2月19日,毛泽东首次视察海军部队,乘军舰航行4天3夜,为“长江”“洛阳”“南昌”“黄河”“广州”5艘军舰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他的许多海洋发展思想陆续形成:“把一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建成‘海上长城’”,“必须大搞造船工业,大量造船,建立海上铁路”,“过去在陆地上,我们爱山、爱土,现在是海军,就应该爱舰、爱岛、爱海洋”,“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这些思想,既面向世界、反对侵略,又立足国家需求、改变了传统的重陆轻海观念。同时,这也构筑了海洋事业发展的丰富内涵,奠定了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基础。

百年砥砺奋进迎来百年沧桑巨变。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辟除榛莽、乘风破浪,纵横九万里,潜航一万米,奋楫千重浪,决战新要地。深邃浩渺的海洋迎来了中国人的航母、军舰、科考船、海洋卫星、潜水器、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海洋生物医药、淡化海水、石油钻井平台、高效港口……这正是:

虎门销烟气氤氲,帝国主义战舰侵。

山河破碎泪无限,沧海怒波血有魂。

百年漫漫风云路,万众拳拳赤诚心。

开辟天地换日月,向海图强定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