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他所思考的

十四 他所思考的

最后再说几句。

这种详细叙述的方式,尤其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如果借一个时髦的字眼来说,很可能把迪涅的这位主教描绘成“泛神论者”,还会让人相信,对他无论是褒还是贬,他身上都能体现出我们时代所特有的一种个人哲学。这类个人哲学思想,往往在孤独者的头脑里萌发,扎根长大,并在那里取代宗教。我们要强调指出,凡是认识卞福汝主教的人,绝不会无端产生这种看法。指导这个人的是心灵。他的智慧是由心灵放射的光构成的。

他毫无系统性,却做了许多善事。探赜索隐,往往令人迷惑;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费神去探求世界末日的情景。使徒可以勇往直前,而主教则必须谨慎从事。也许他有自知之明,不去过分探究应由大智大勇的人考虑的问题。奥秘的大门,能引起神圣的恐惧,那些幽暗的门大敞四开,然而却有一种声音,对你这生命的过客说:不要进去。闯进去就要大祸临头!而那些天才,可以说超越了教义,在抽象概念和纯思辨方面又达到了闻所未闻的深度,他们向上帝提出自己的见解。他们大胆的祈祷挑起争论。他们的崇拜也带有质疑。这里却是直截了当的宗教,对于试图往上攀登的人来说,则步步有惊险和责任。

人的遐思绝无止境,而且冒着危险,分析并深入探究自己想象的奇妙境界。由于类似反光的作用,几乎可以说,这种遐思也会令大自然炫目:我们周围的世界要反射,瞻仰者很可能也被瞻仰。不管怎样,世上确有一些人—难道是人吗?—他们在梦想的幽邃视野中,清楚望见绝对存在者的高峻,在触目惊心的幻象中望见无极山峰。卞福汝主教根本不是这类人,他不是天才。他还颇为惧怕那些绝顶聪明的人,他们中间有几个大名鼎鼎,如斯威登堡[64]和帕斯加尔[65],反被聪明所误,精神逐渐失常了。那种宏伟的梦想,当然有其精神上的功效,通过艰险的道路,就能接近理想的完美境界。然而,卞福汝主教却走了一条捷径:福音书。

卞福汝主教无意将自己的法衣弄出以利亚[66]袍的纹褶,他不投射一线未来之光,也不想把事物的微光聚成火焰,却照亮黑暗世界的沧桑;他一点也没有先知的气味,一点也没有占星术士的气味。这颗质朴的心唯有爱,仅此而已。

说他把祈祷推向一种超乎常情的渴望,这是有可能的;然而,只有超常的爱,才可能做出超常的祈祷。如果说离开经文的祈祷就是异端,那么,圣女泰蕾丝和圣徒哲罗姆全都成为异端了。

他经常关心痛苦呻吟和奄奄待毙的人。在他看来,整个寰宇就是无边的病痛;他感到无处不在发烧,无处不能按出痛苦的脉搏,但他并不想猜透这个谜,只是勉力包扎伤口。万物惨不忍睹的景象,在他身上激发出一颗悲天悯人的心。他全部心思都用来寻求同情和安慰的最好办法,既为他自己,也为了启发别人。对这位世间少有的善良神父来说,一切生存物都是他力图安慰悲伤的永久的缘由。

多少人奋力挖掘黄金,而他则奋力挖掘怜悯。普天下的悲惨就是他的矿藏。随处可见的痛苦,无不是他行善的机会。“你们彼此相爱吧”,他说诚能如此,也就满足了,再也无所祈愿,这就是他的全部学说。那个前边提过姓名的以“哲学家”自诩的元老院元老,有一天对主教说:“瞧瞧这世上的情景吧:人人纷争,混战一场;谁最强大,谁就最聪明。你的那句‘你们彼此相爱吧’,简直是蠢话。”“嗯,”卞福汝主教并不同他争论,只答道,“如果这是蠢话,那么灵魂应当隐藏在里边,就像珍珠隐藏在牡蛎中那样。”他本人就隐藏在那句话里,生活在那里面,他感到完全心满意足,置而不顾那些既诱人又骇人的重大问题、那种空而论道的不着边际的远景、那种形而上学的危岩绝壁。总而言之,命运、善与恶、生灵之间的争战、人的意识、动物若有所思的昏昧、死后的转世、死亡产生的生存回顾、难以理解的移情—相继不断的爱移向今生今世的我、本质、实体、虚无和存在、灵魂、本性、自由、必然等等,所有那些深奥的焦点问题,都留给上帝的使徒和不信上帝的虚无论者;高深莫测的问题,由人类智慧的大天使们去探索;万丈深渊,由卢克莱修[67]、摩奴[68]、圣保罗和但丁观望,他们的目光如雷电,凝神注视,仿佛要让星辰跃现在无限中。

卞福汝主教是个普普通通的人,他看到神秘问题的表象,并不想深究,也不推波助澜,以免扰乱自己的思想,只是在心灵里,对虚无缥缈的东西怀着深深的敬意。

【注释】

[1]指1789年爆发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2]1793年是革命达到高潮的一年。

[3]拿破仑于1804年12月2日称帝加冕,1805年称拿破仑一世。

[4]利弗尔,法国计算收入的货币单位,相当于法郎。

[5]五百人院是根据1795年宪法由两级选举产生的议会。

[6]卞福汝为法文“受欢迎”一词的近似音译。

[7]瑟夫·德·迈斯特尔(1753—1821),法国神学家。在《圣彼得堡晚会》一书中,他谈到刽子手的神圣职责。

[8]凯撒·德·贝卡里亚(1738—1794),意大利刑法学家,著有《论法令与刑罚》。

[9]见《圣经·创世记》第一章第二节。

[10]弗拉维乌斯·约瑟夫(37—95),犹太历史学家。

[11]翁克洛斯,古代著名犹太法学家。

[12]查理-路易·雨果(1667—1739),曾任古城普托勒马伊斯的主教,但并不是本书作者的曾祖叔父。

[13]马卡伯家族,犹太爱国家族,公元前167年曾发动反对希腊化政策的全国起义。

[14]巴鲁克,先知耶利米的门徒兼秘书。

[15]约瑟夫-彼通·德·图尔纳福尔(1656—1708),法国植物学家。

[16]贝尔纳·德·朱西厄(1699—1777),法国植物学家。

[17]查理·德·利内(1707—1778),瑞典著名植物学家。

[18]原文为拉丁文,引自《圣诗》。

[19]伊壁鸠鲁(前341—前270),希腊哲学家,主张享乐主义。

[20]比戈-勒布朗(1753—1835),法国庸俗作家。

[21]德·阿尔让侯爵(1704—1771)、雅克-安德烈·内戎(1738—1810),法国两名二流作家,在这里与大哲学家霍布斯和皮朗并列,以表明这位元老的品味。

[22]在《哲学辞典》中,伏尔泰曾讽刺尼达姆(1713—1781)力图调和自然繁殖理论和对造物主的信仰。

[23]在《创世记》第一章第三节中,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这句话成为一切伟大发现的格言,从黑夜到白昼,从无到有。

[24]爱西丝,古埃及神话中司婚姻的女神。

[25]泰尔图林(155—222),基督教卫道士。

[26]萨丹纳帕路斯,约公元前8世纪,传说中的亚述的昏君。

[27]万森·德·保罗(1581—1660),法国天主教教士。

[28]迦东(前95—前46),罗马政治家,信奉禁欲主义,先后反对庞培和恺撒,失败后自杀。

[29]圣艾蒂安,基督教的第一个殉道士。

[30]密涅瓦,罗马神话中的女神,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雅典娜。

[31]泰雷马克,特洛伊战争中的英雄人物。

[32]国民公会,1792年9月12日组建,法国革命时期的议会。

[33]1793年,法国革命进入高潮,处死国王的一年。

[34]原文为拉丁文。是耶稣对不许孩子听道的门徒讲的,全句话为:“让小孩子们到我这儿来。”

[35]巴拉巴斯,煽动者,犹太人要求释放他而处死耶稣。希律大帝(前73—前14),犹太国王。

[36]原文为拉丁文。

[37]马拉(1743—1793),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群众领袖,人称“人民之友”。

[38]博须埃(1627—1704),大主教,法国教会的实际领袖。

[39]若望-巴普蒂斯特·卡里埃(1756—1794),国民公会代表,在南特曾下令溺死贵族。

[40]蒙特维尔侯爵(1636—1716),曾残害新教徒。

[41]富吉埃-丹维尔(1746—1795),巴黎革命法庭公诉人。

[42]拉莫瓦尼翁-巴维尔(1648—1724),曾残害新教徒。

[43]马雅尔(1763—1794),九月大屠杀事件的参加者。

[44]索勒-塔瓦纳(1509—1573),元帅,屠杀新教徒的策划者。

[45]《杜谢纳神父》,是极端分子埃伯尔出版的报纸。

[46]勒泰利埃神父(1648—1719),耶稣教士,路易十四的忏悔师。

[47]砍头匠儒尔当,马蒂厄·儒夫(1749—1794)的绰号,因策划一场屠杀而闻名。

[48]卢乌瓦侯爵,路易十四的大臣,曾命令焚烧莱茵伯爵领地。

[49]坦塔罗斯,希腊神话中的吕狄亚王,因触怒天神宙斯,被罚站在水中,头上有果树;他口渴想喝水,水就下降,肚子饿想吃果子,树枝就升高。

[50]墨洛维王朝,法兰克人建立的王朝,约始于460年,终于751年。

[51]红帽子,法国革命党人的一种标志。

[52]法国天主教中主张独立的称法国教派,主张依附教皇的称罗马教派。

[53]拿破仑于1814年4月6日被迫逊位,流放到厄尔巴岛。1815年3月初他在南方戛纳登陆,重返巴黎,至6月下旬再次逊位,史称“百日政变”。

[54]指红衣主教联席会选举教皇的投票。

[55]佩莱特,拉封丹寓言《卖牛奶的女人和牛奶罐》中的人物。她幻想卖了牛奶买一百个鸡蛋,孵出鸡养大,卖了钱买猪,卖了猪再买牛,牛生牛犊,想得高兴,不小心牛奶罐摔到地上。

[56]尤维纳利斯(约60—约130),拉丁文诗人。

[57]塔西佗(约55—约120),拉丁文历史学家。

[58]那喀索斯,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他自我欣赏,恋上自己在水中的影子,憔悴而死,变为水仙花。

[59]穆斯克东,大仲马小说《三剑客》中波尔托斯的仆人,相貌粗俗。

[60]克洛狄乌斯(公元前10—公元54),罗马帝国皇帝。

[61]原文为拉丁文。

[62]原文为拉丁文。

[63]格列高利十六世(1765—1846),1831年至1846年为罗马教皇。

[64]斯威登堡(1668—1772),瑞典神智学家。

[65]帕斯加尔(1623—1662),法国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

[66]以利亚,犹太先知。见《圣经·旧约》。

[67]卢克莱修(约前98—前55),拉丁文诗人。

[68]摩奴,印度神话中的人类始祖,据说有十四世。古印度著名的《摩奴法典》,即假托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