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欢乐的欢乐结局
几位姑娘单独留了下来,每两个人俯在一个窗口闲聊,伸出头去,同另一个窗口的人说话。她们瞧见那几个青年挽着手臂走出绷吧达酒馆;他们还回过头来,笑着向她们挥手,随即消失在每个星期天都充满香榭丽舍大街的尘嚣中了。
“不要走得太久!”芳汀嚷道。
“他们要给我们带回来什么东西呢?”瑟芬说道。
“肯定是好看的东西。”大丽也说道。
“要我说,”宠姬接口说道,“我倒希望是黄金做的。”
她们透过大树的枝杈,望见河边的热闹景象,觉得很有趣,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过去了。这正是邮车和驿车启程的时刻,当时驶往南部和西部的客货车,几乎全要经过香榭丽舍大街。大部分车辆沿着河滨路,从帕西关厢出城。每隔一会儿,就有一辆漆成黄色和黑色的大车经过,马匹嘶鸣,车上满载着大小包裹、篮子和箱子,堆得奇形怪状,车窗露出一个个脑袋,车轮碾着路面,将每块路石都变成打火石,像铁匠炉一样火花四溅,烟尘滚滚,在人群中横冲直撞,飞驰而去。这种喧嚣令姑娘们很开心,宠姬感叹道:“发出这么大的声响!就好像一堆堆铁链抛到空中!”
有一次,一辆马车停了一会儿,然后又疾驶而去,但是由于有茂密的榆树枝叶遮着,她们看不大清楚。芳汀觉得很奇怪。
“真怪啦!”她说道,“我还以为驿车中途从来不停呢。”
宠姬耸了耸肩膀。
“这个芳汀,真叫人吃惊。我出于好奇观察她。她见到最普通的事情都大惊小怪。假设我是旅客,关照驿车车夫说,我先走一步,您经过河滨的时候,就把我捎上。驿车过来了,看见我就停了下来,让我上去。这种事儿天天都有。你不了解生活呀,亲爱的。”
几个人就这样消磨了一段时间。宠姬仿佛猛醒过来,突然说道:“咦!要让我们惊喜的事呢?”
“对了,真的,让人眼巴巴盼望的惊喜的事呢?”
“他们去的时间可真够久的!”芳汀说道。
芳汀刚叹了一口气。伺候晚餐的那个伙计走进来,他手里拿着什么东西,好像是封信。
“这是什么?”宠姬问道。
伙计回答:“是那几位先生留给你们几位夫人的字条。”
“为什么没有立刻送来?”
“因为几位先生吩咐过,”伙计又说道,“要过一个钟头,才能把字条交给你们几位夫人。”
宠姬一把将字条从伙计手中夺来。果然是一封信。
“咦!”她说道,“没有地址。”
但是上面有这样一行字:
这就是让人惊喜的事。
她急忙拆开信,打开念着(她识字):
啊,我们的情妇!
要知道,我们在家都有双亲。双亲,你们不大了解是什么。在天真和公正的民法中,双亲叫作父亲和母亲。然而,那些父母双亲总是哀叹,那些老人总是召唤我们,那些老头儿和老太婆管我们叫浪子,盼望我们回去,要为我们杀猪宰牛。我们是讲道德的人,就要服从他们。在你们看这封信的工夫,五匹烈马已经送我们去见爸爸妈妈了。正如博须讲的,我们滚蛋了。我们动身,我们动身走了。我们在拉菲特驿车的怀抱,插上卡雅尔驿车的翅膀逃走了。驶往土鲁兹的驿车,把我们从深渊中拉出来,而深渊,正是你们呀,我们美丽的姑娘!我们以每小时三法里的速度,飞快回到社会中,回到职责和秩序中去。根据祖国的需要,我们跟别人一样,必须去当省督、家长、乡吏和政府顾问。尊重我们吧,我们这是做出了牺牲。快快为我们痛哭一场,快快找人代替我们吧。如果这封信撕碎了你们的心,那么就以牙还牙,将这封信撕碎。永别了。
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我们让你们得到了幸福。千万不要怨恨我们。
布拉什维尔
法梅伊
李斯托利埃
菲利克斯·托洛米埃
(签字)
附言:餐费已付。
四位姑娘面面相觑。
宠姬首先打破沉默,高声说道:“好啊,这个玩笑开得还真够意思。”
“非常有趣。”瑟芬说道。
“这主意,肯定是布拉什维尔想出来的,”宠姬又说道,“这倒让我爱上他了。人一走,爱不够。人总是这样。”
“不对,”大丽说道,“是托洛米埃的主意。一眼就能看出来。”
“如果是这样,”宠姬接口说道,“布拉什维尔该死,托洛米埃万岁!”
“托洛米埃万岁!”大丽和瑟芬嚷道。
接着,她们放声大笑。
芳汀也随着其他人大笑起来。
一个小时之后,芳汀回到自己的房间,却又失声痛哭。上文说过,这是她的初恋,她委身托洛米埃,已经把他看成丈夫了,而且可怜的姑娘已经有了一个孩子。
【注释】
[1]路易十八是被处死的国王路易十六的兄弟,于1814年拿破仑逊位时登上王位。他不承认法国革命和帝国时期,认为他的统治应从1795年路易十七死于狱中时算起,故曰“二十二年”。
[2]布吕吉尔·德·索苏姆(1773—1823),因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而出名,但那是在1826年了。
[3]1814年3月,反法同盟的英国军队从西班牙入侵法国,路易十八的侄儿昂古莱姆公爵随英军进入波尔多城。
[4]佩勒格里尼其时还在那不勒斯,1819年才到巴黎唱歌。比戈蒂尼小姐在巴黎歌剧院跳舞。波蒂埃是巴黎杂耍剧院的演员,后来同奥德里同台演出。
[5]萨基夫人和法里奥索都是走钢丝演员。
[6]查理-弗朗索瓦-路易·德拉洛(1772—1842),法国法学家。1814年发表《论法兰西君主制宪法和基本法》。
[7]普列尼埃等被指控为作乱犯上,处以这种刑罚。
[8]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各城市建立联盟,1790年7月14日为联盟节。
[9]五月集会实际是1815年6月1日举行的,是拿破仑“百日政变”时的一次军民大集会。
[10]即演武场,法文中的“三月”和“战神”是一个词。
[11]《伏尔泰-图盖》,即图盖上校1821年出版的伏尔泰选集。这位上校于1820年还出售刻有宪章的鼻烟壶。
[12]美狄斯号战舰于1816年7月2日沉没,船长寿马雷是率先逃命的人。杰里科以沉船为题的绘画于1819年展出。
[13]塞尔夫上校是帝国旧军官,1816年定居埃及,改信伊斯兰教,当上将军,人称苏里曼-帕夏。
[14]梅西埃(1730—1817),法国天文学家,其成就在于率先编制系统的星云星团表。
[15]杜拉斯公爵夫人(1778—1828),她的作品《乌里卡》于1824年发表。
[16]拿破仑的开头字母,是他的徽志。
[17]马图兰·布鲁诺是鞋匠,曾冒充路易十七,在局部地区一时得逞。
[18]贝拉尔在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任巴黎检察长。雅克-尼古拉·德·勃罗(1790—1840)于1818年任代理检察长,1821年宣读指控保罗-路易·库里埃的公诉状。
[19]夏多布里昂(1768—1848),法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马尚吉是研究法国诗歌的作者,发表《诗情的高卢》等作品。阿兰库尔则是庸俗作家。
[20]科坦夫人(1770—1807),于1799年发表小说《克莱珥·达尔伯》。马莱克-阿代尔是《玛蒂尔德—取自十字军东征史的回忆录》中的人物
[21]菲尔南·帕埃尔(1771—1839),喜剧歌剧作者。
[22]路易·皮埃尔·卢威尔(1783—1820),制马鞍工匠。1820年他刺杀了路易十八的侄儿贝里公爵,被处以绞刑。
[23]斯达尔夫人(1766—1817),法国浪漫主义作家,1817年7月14日去世。
[24]马尔斯小姐(1779—1847),原名安娜·布代,法国演员,以扮演罗马贵妇著称,因在“百日政变”时公开拥护拿破仑,1815年7月10日演出时被人喝倒彩。
[25]《密涅瓦报》,即《智慧女神报》。
[26]雅克-路易·大卫(1748—1825),法国著名画家。
[27]阿尔诺,帝国时期官方的剧作家。
[28]加尔诺,“百日政变”时期任内政大臣。
[29]苏尔特(1769—1851),法兰西元帅,屡建战功。
[30]笛卡儿并没有被放逐,他主动到荷兰居住了20年。
[31]让-皮埃尔·皮埃(1763—1864),右翼议员,他曾纠集两百来人密谋。
[32]巴柯男爵是极端派议员。
[33]路易十八的兄弟阿尔图瓦伯爵。
[34]黑别针社是波拿巴派的秘密结社。
[35]德卡兹公爵,从1815年起为警务大臣,而到1818年德索勒组阁时,他才真正控制局面。
[36]《依照宪章的君主制》于1816年发表。
[37]查理·诺迪埃(1780—1844),法国作家。他的小说《泰蕾丝·欧贝尔》于1819年出版。
[38]拿破仑一世和玛丽一路易丝所生的儿子拿破仑二世(1811—1832),他一出世就被宣布为罗马王。
[39]指阿尔图瓦伯爵夫人,贝里公爵的母亲,她在防范王室旁支奥尔良公爵。
[40]德·特兰克拉格作为右翼代表,于1816和1817年两度竞选议会议长而失败。
[41]《两个菲力贝尔》于1816年在奥德翁剧院首演。皮卡尔是个平庸的剧作家。
[42]库涅·德·蒙塔洛,“睡狮社”秘密集团的成员。
[43]法布维埃上校因参与极右翼阴谋而于1819年被判决。
[44]巴武是巴黎法学院讲师,因讲课不合当局要求而被辞退。
[45]法语中卢瓦宗与小鹅同音。
[46]这是汝拉山脉的一条山谷,1815年由维也纳议会决定划归瑞士,争端持续到1863年,瑞法两国签订《伯尔尼条约》,分管这条山谷。
[47]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在世时几乎鲜为人知”。
[48]傅立叶男爵(1768—1830),1817年选入科学院。查理·傅立叶(1772—1837),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家,当时默默无闻。
[49]皮埃尔·让·大卫(1788—1856),法国雕塑家,生于昂热。当时他已非新手。
[50]加隆神甫(1760—1825),于“百日政变”期间在英国遇见拉梅内。拉梅内(1782-1854),法国作家。
[51]1816年8月20日,儒夫鲁瓦·达邦侯爵在塞纳河试验一只汽船,后因筹款失败而停止。
[52]德·沃布朗伯爵(1756—1845),任内政大臣,于1816年3月清洗了法兰西学士院。
[53]马尔桑公馆是阿尔图瓦伯爵府邸。德拉沃于1821年出任警察署长。
[54]雷加米埃和杜比特林属于同代的著名外科医生。雷加米埃是生机论者,而杜比特林并无理论,作者可能把他和唯物主义论者医生布鲁塞弄混淆了。
[55]居维叶男爵(1769—1832),法国动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
[56]弗朗索瓦·德·讷夏多(1750—1828),政治家,诗人,农学家,法兰西学士院院士。
[57]原文为英文。
[58]奥斯卡(1799—1859),瑞典和挪威国王,生于巴黎。
[59]阿瑟(1830—1886),美国政治家,曾任美国总统(1881—1885)。
[60]莪相,公元3世纪爱尔兰说唱诗人。莪相歌谣对欧洲浪漫派文学影响极大。其影响的高峰到1815年才结束,故曰“走出莪相”。
[61]喀里多尼亚,苏格兰的古称。
[62]少女峰,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脉的一座山峰,海拔4166米。雨果把少女峰当作纯洁的象征。
[63]原文为意大利文。
[64]费冈是诺曼底地区的港口,濒临英吉利海峡。
[65]宠姬识字不多,原文中将清早和快活两词用反。
[66]指希腊神话中妩媚、优雅和美丽三位女神,是主神宙斯的女儿。
[67]该拉忒亚,希腊神话中的海中女神,爱上一个青年牧人,在山洞幽会,被独眼巨怪发现,用石头将牧人砸死。她把牧人变成河流,又顺流回归大海。
[68]埃里戈涅,罗马神话中酒神巴克斯的情人。
[69]埃伊纳岛是希腊的岛屿,1811年出土大批塑像,其中有多尊朱诺像。朱诺是罗马神话中的天后,主神朱庇特的妻子。
[70]库斯图(1658—1733),法国著名雕塑家。
[71]普绪喀,希腊神话中人类灵魂的化身,以少女的形象出现。她和爱神厄洛斯相爱,后来几经磨难而结为夫妻。
[72]瓦托(1684—1721),法国画家。
[73]朗克雷(1690—1743),法国画家。
[74]于尔飞(1567—1625),法国小说家。
[75]普里阿普斯,希腊罗马神话中男性生殖力和阳具之神。
[76]杜卡莱,18世纪法国作家勒萨日的同名喜剧中的人物,原为仆人,以欺诈手段而成为富翁。
[77]贝尔尼(1715—1794),诗人,外交家,历任大主教和红衣主教。他赞美过的栗树在孔蒂亲王府的园中。
[78]格勒兹(1725—1805),法国画家。
[79]指流亡在比利时根特城的路易十八。
[80]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攻入王宫,逮捕国王。
[81]公元前321年,萨姆尼特人在卡夫丁峡谷击败罗马军队,迫使他们通过侮辱性的轭形门。1839年,巴贝斯和布朗基在格列内塔街举行起义。
[82]《卡马尼奥拉》,法国大革命时代歌曲,讽刺路易十六和王后。
[83]格里莫·德·拉雷尼埃,法国烹调名家,著有《美食家年鉴》(1803年)。
[84]绷吧达是酒家,绷邦斯是盛宴的意思,邦博斯是欢宴的意思。
[85]文字游戏,在法文中,“我的平静”与“平静山”同音。
[86]“我呢,对你说你是石头(彼得),在这石头上,我将建起我的教堂……”(《马太福音》第十五章)。
[87]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约前525—前456)的剧作《七将攻忒拜》中的人物,波吕涅刻斯意味“极好争吵的人”。
[88]克娄巴特拉(前69—前30),埃及女王,先后得到恺撒和安东尼的爱。公元前30年,奥古斯都率罗马舰队,在亚克兴角打败安东尼。
[89]安菲阿拉俄斯,古希腊传说中阿耳戈斯城的先知,他预言攻打忒拜必遭失败。战事果如他的预言。
[90]原文为拉丁文,引自贺拉斯(前65—前8)的《讽刺诗集》。
[91]苏拉(前138—前78),罗马将军、政治家。他当上执政官,在权力达到极盛时,突然宣布引退。奥利金(约185—252或254),神学家,《圣经》注释者,希腊教会神甫,据传他自阉了。
[92]原文为拉丁文,引自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前70—前19)的《农事诗》。巴克斯是酒神。
[93]卡斯蒂利亚、阿利坎特、加那利群岛、巴利阿里群岛,都是西班牙的地区名。拉罗伯等都是西班牙、葡萄牙曾用或沿用的容器名称。
[94]名字有误,应是公元前6世纪陶瓷画家厄弗罗尼奥斯。
[95]利埃日是比利时的城市,意为“软木”。
[96]波城是法国西南部城市,与“皮”同音。
[97]罗慕路斯,传说是罗马城的创建者(公元前753)。
[98]威廉(1028—1087),诺曼底公爵(1035—1087),英国国王(1066—1087年在位)。
[99]“容易消化”和《学说汇纂》两词拼写相同。
[100]查士丁尼(482—565),拜占庭皇帝,著有《查士丁尼法典》《学说汇纂》等。
[101]埃勒维乌(1769—1842),法国著名歌喜剧演员。
[102]马克-安托万·戴索吉埃(1772—1827),法国民谣歌手。
[103]法国旧长度单位,1图瓦兹合1.949米。
[104]贝尔甘(1747—1791),法国作家。
[105]贝尔舒,19世纪法国著名食谱的作者。
[106]阿普累(125—约180),拉丁文作家,他的作品《金驴》中有古代美食学的资料。
[107]原文为拉丁文。
[108]原文为拉丁文。
[109]佩里克利斯(前495—前425),雅典著名政治家。阿斯帕茜是他的伴侣,以美貌和智慧著称。
[110]《玛侬·列斯戈》中的主人公。这部小说是法国作家普莱服神甫(1697—1763)的作品《一个贵族的回忆》中的第七卷,后来独立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