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与华夏文明》简介
《良渚文化与华夏文明》这本书是由陈声波创作的,《良渚文化与华夏文明》共有26章节
1
绪论
2019年7月,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根据世界遗产第3、4条标准,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良渚古城遗址...
2
第一章 良渚文化概述
...
3
第一节 良渚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个重要的考古学文化,1936年施昕更首次于今浙江省余杭市良渚镇附近发现了这一文化遗存,其后具有同类文化内涵的遗址在环太湖地区被普遍发现...
4
第二节 良渚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良渚文化发现之初,人们对它的具体年代判断不清。如施昕更认为含有早期黑陶与石器的下文化层属新石器时代,而将包含有精致磨制石器、玉器及晚期黑陶的中文化层定在铜石并用...
5
第三节 良渚文化的分布区域与生态环境
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上海三省、市,以环太湖地区为中心,在这一区域发现的良渚文化遗址数量众多,分布密集,因此这里应是良渚文化分布的核心区域。但是对于良渚...
6
第二章 良渚文化的文明成就
...
7
第一节 良渚文化的稻作农业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农业经济是最基本的一种经济形式。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是中国史前农业经济最发达的两个地区,同时这里也是史前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8
第二节 良渚古城遗址
在良渚文化的各项文明成就中,良渚古城遗址无疑是最为杰出的代表。良渚古城遗址能够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见证,足以说明良渚文化的文明成就...
9
第三节 良渚文化的贵族墓地与祭坛
良渚文化的文明形态,在贵族墓地与祭坛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大规模贵族高台墓地与祭坛的营建,反映了当时强制性的公共权力,能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从事这种非生产性的公共工程...
10
第四节 良渚文化的玉礼器
与世界上其他文明相比,玉器是中华文明最具特色的一个亮点,源远流长,绵绵不绝。早在史前时期,中国的玉器文化就已经辉煌灿烂,尤其是以东方沿海一线为核心的新月形地带,...
11
第五节 良渚文化的刻画符号
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认为,文明时代“始于标音字母的发明和文字的使用”,并说“刻在石头上的象形文字可以视为与标音字母相等的标准”。恩格斯进一步认为,正是“由...
12
第三章 华夏文明中的良渚文化因素
...
13
第一节 华夏文明的概念界定
“华夏”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单称的比较多,尤其是在《左传》中。如单称华的有:《左传·襄公四年》:“诸华必叛。戎,禽兽也,获戎失华,无乃不可乎?”《左传·襄公十...
14
第二节 陶寺文化中的良渚文化因素
在中原的核心地区,华夏文明的早期代表当属陶寺文化,此后又历经整合交融,才逐渐形成以中原为中心的中国早期文明。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东北陶寺乡,距离县城约6公...
15
第三节 二里头文化中的良渚文化因素
从文献记载来看,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国家,夏代文明的最终形成是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周边文化的优秀文化因素融合而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夏代文明的形成...
16
第四节 商代文明中的良渚文化因素
商代是继夏王朝之后中国所建立的第二个王朝国家。与夏代文明多少还有些让人感到迷雾重重不同,商代文明是实实在在的。尽管在新文化运动中疑古学派曾怀疑过商代文明的存在,...
17
第四章 良渚文化因素融入华夏文明的途径探讨
...
18
第一节 良渚文化向中原地区传播途径探讨
良渚文化的绝对年代约为距今5300—4300年,而中原地区陶寺文化的绝对年代约为距今4400—1900年,两者之间有过短暂的交错,但更多的倒像是一种文明权杖的交...
19
第二节 良渚文化因素向中原地区及二里头文化传播途径探讨
到了距今4300年前后,盛极一时的良渚文化走向衰亡,之后的广富林文化与马桥文化虽有一定特色,但已难以中兴。与此同时,中原地区正在重新崛起,先是陶寺文化的一枝独秀...
20
第三节 良渚文化因素向商代文明传播途径探讨
商人起源于何处,对于我们探讨良渚文化向商代文明传播的问题至关重要,因此必须首先加以辨明。就商代文明而言,自商汤灭夏起,统治中心就已经在中原地区站稳了脚跟,商代早...
21
结语
本书的主要内容如书名所展示的那样,讲述的是良渚文化与华夏文明。虽然良渚文化与中原地区的华夏文明在时间上有短暂的交错,但本书的核心思想并非是对两个不同区域的文明展...
22
参考文献
...
23
一、论著与编著
蒙文通:《古史甄微》,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董作宾:《殷历谱》,四川李庄,1945年。 浙江省文管会、浙江省博物馆:《浙江新石器时代文物图录》,浙江人民出版...
24
二、田野考古资料
施昕更:《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浙江省教育厅1938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上海市文物保...
25
三、论文
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燕京学报》,第20期,1936年。 董作宾:《卜辞中的商与毫》,《大陆杂志》1953年第6期。 陈左夫:《良渚古玉探讨》,《考古...
26
四、报刊网站
蒙文通:《古史甄微》,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董作宾:《殷历谱》,四川李庄,1945年。 浙江省文管会、浙江省博物馆:《浙江新石器时代文物图录》,浙江人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