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报刊网站
参考文献
一、论著与编著
蒙文通:《古史甄微》,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董作宾:《殷历谱》,四川李庄,1945年。
浙江省文管会、浙江省博物馆:《浙江新石器时代文物图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版。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科学出版社1960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Helms,M. W. ,Ancient Panama:Chiefs in Search of Power,Austin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79.
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Peebles,C. S. ,Moundville from 1000 to 1500 AD as seen from 1840 to 1985 AD, Chiefdoms in the Americas,New York,Lanham,1987.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版。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南京博物院编:《良渚文化玉器》,文物出版社、两木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1965—1991)》,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
曲石:《中国玉器时代》,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陈剩勇:《中国第一王朝的崛起: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之谜破译》,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
浙江省文物局编:《良渚古玉》,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徐湖平主编:《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版。
余杭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等:《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王明达、中村慎一主编:《良渚文化——中国文明的曙光》,日本勉诚社1996年版。
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林华东:《良渚文化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王立新:《早商文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文化研究——纪念良渚文化发现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良渚文化博物馆编印:《良渚文化论坛·一》,1999年版。
邹厚本主编:《江苏考古五十年》,南京出版社2000年版。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版。
张光直:《古代中国考古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良渚文化博物馆编:《良渚文化论坛·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良渚文化博物馆编:《良渚文化论坛·三》,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
刘斌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国际良渚文化研究中心编:《良渚文化探秘》,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第八辑——纪念良渚遗址发现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刘斌:《神巫的世界——良渚文化综论》,浙江摄影出版社2007年出版。
赵晔:《湮灭的古国都城——良渚遗址概论》,浙江摄影出版社2007年出版。
王宁远:《遥远的村居——良渚文化的聚落和居住形态》,浙江摄影出版社2007年出版。
俞为洁:《饭稻衣麻——良渚人的衣食文化》,浙江摄影出版社2007年出版。
蒋卫东:《神圣与精致——良渚文化玉器研究》,浙江摄影出版社2007年出版。
吕琪昌:《青铜爵、斝的秘密:从史前陶鬹到夏商文化起源并断代问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刘恒武:《良渚文化综合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良渚博物院编:《良渚文化论坛·四》,浙江摄影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灵宝西坡墓地》,文物出版社2010年版。
刘斌:《神巫的世界》,杭州出版社2013年出版。
赵晔:《良渚文明的圣地》,杭州出版社2013年出版。
王宁远:《从村居到王城》,杭州出版社2013年出版。
蒋卫东:《玉器的故事》,杭州出版社2013年出版。
俞为洁:《良渚人的衣食》,杭州出版社2013年出版。
方向明:《神人兽面的真像》,杭州出版社2013年出版。
梁丽君;《纹饰的秘密》,杭州出版社2013年出版。
陈杰:《良渚文化的古环境》,杭州出版社2013年出版。
丁金龙:《良渚文化的水井》,杭州出版社2013年出版。
赵大川、施时英:《良渚文化发现人施昕更》,杭州出版社2013年出版。
吴大澂著、杜斌编著:《古玉图考》,中华书局2013年版。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湖市博物馆编:《平湖庄桥坟遗址刻画符号图集》,文物出版社2014年版。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编:《良渚玉工》,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张炳火主编、良渚博物院编著:《良渚文化刻画符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韩建业:《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良渚考古八十年》,文物出版社2016年版。
二、田野考古资料
(一)考古发掘报告
施昕更:《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浙江省教育厅1938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崧泽——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泗水尹家城》,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登封王城岗与阳城》,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
河南省文物局等:《黄河小浪底水库文物考古报告集》,黄河水利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1959年—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
湖北省荆州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石家河考古队:《肖家屋脊》,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代铜器窖藏》,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王因》,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郑州大学文博学院、开封市文物工作队:《豫东杞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福泉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遂昌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好川墓地》,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马桥——1993—1997年发掘报告》,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湖北省荆州博物馆石家河考古队:《邓家湾》,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
南京博物院:《花厅——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禹州瓦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4年版。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庙前》,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遗址群》,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登封王城岗考古发现与研究(2002—2005)》,大象出版社2007年版。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桐乡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新地里》,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州市博物馆:《毗山》,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新密新砦——1999—2000年田野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
南京博物院、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邱承墩——太湖西北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家山》,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卞家山》,文物出版社2014年版。
王巍主编:《中国考古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版。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宁市博物馆:《小兜里》,文物出版社2015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临汾市文物局:《襄汾陶寺——1978—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5年版。
(二)考古发掘简报
何天行:《杭县良渚镇之石器与黑陶》,吴越史地研究会,1937年。
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无锡仙蠡墩新石器时代遗址清理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8期。
汪济英:《良渚黑陶又一次重要发现》,《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2期。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吴兴钱山漾遗址第一、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杭州水田畈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
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四户镇大墩子遗址探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山东曲阜西夏侯遗址第一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第2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5年第5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偃师二里头遗址新发现的铜器和玉器》,《考古》1976年第4期。
洛阳博物馆:《洛阳矬李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78年第1期。
商丘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1977年河南永城王油坊遗址发掘概况》,《考古》1978年第1期。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马桥遗址第一、二次发掘》,《考古学报》1978年第1期。
偃师县文化馆:《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器和玉器》,《考古》1978年第4期。
南京博物院:《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文物资料丛刊》第3期,文物出版社, 1980年。
昌潍地区文物管理组等:《山东诸城呈子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0年第 3期。
陆跃华:《嘉兴市古遗址调查》,《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学刊》,1981年。
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大墩子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学集刊》1期,1981年。
南京博物院:《江苏吴县张陵山遗址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第6期,文物出版社,1982年。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试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3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队:《1980年秋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3年第3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1981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第1期。
南京博物院:《1982年江苏常州武进寺墩遗址的发掘》,《考古》1984年第2期。
高天麟、张岱海、高炜:《龙山文化陶寺类型的年代与分期》,《史前研究》1984年第3期。
南京博物院、吴县文管会:《江苏吴县澄湖古井群的发掘》,《文物资料丛刊》第9期,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队:《1982年秋偃师二里头遗址九区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第1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山东曲阜西夏侯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6年第3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1984年秋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几座墓葬》,《考古》1986年第4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期。
刘敦愿:《有关日照两城镇玉坑玉器的资料》,《考古》1988年第2期。
王正书:《金山县亭林良渚文化墓地》,《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年),文物出版社,1990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山东临朐朱封龙山文化墓葬》,《考古》1990年第7期。
苏州博物馆、吴江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吴江龙南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文物》1990年第7期。
余杭县文管会:《余杭县出土的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的陶器刻划符号》,《东南文化》1991年第5期。
南京博物院:《江苏沭阳万北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发掘简报》,《东南文化》1992年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1987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92年第4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北部地区良渚文化墓葬的发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1980—1990)》,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郑州大学考古专业、开封市文物工作队、杞县文物管理所:《河南杞县鹿台岗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第8期。
费国平:《浙江余杭大观山果园及反山周围良渚文化遗址调查》,《南方文物》1995年第2期。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盐城市文管会、盐城市博物馆:《江苏阜宁陆庄遗址》,《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版。
江苏昆山赵陵山考古队:《江苏昆山赵陵山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版。
南京博物院:《苏州草鞋山良渚文化墓葬》,《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版。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余杭汇观山良渚文化祭坛与墓地发掘简报》,《文物》1997年第7期。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日本上智大学联合考古队:《浙江桐乡普安桥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第4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嘉湖平原史前文化考古》,《浙江考古精华》,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苏州博物馆、吴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吴江梅堰龙南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第三、四次发掘简报》,《东南文化》1999年第3期。
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郑州西山仰韶时代城址的发掘》,《文物》1999年第7期。
苏州博物馆、昆山市文物管理所:《江苏昆山市绰墩遗址发掘报告》,《东南文化》2000年第1期。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南新密市新砦遗址1999年试掘简报》,《华夏考古》2000年第4期。
苏州博物馆、昆山市文化局、千灯镇人民政府:《江苏昆山少卿山遗址的发掘》,《考古》2000年第4期。
南京市文物局、南京市博物馆、高淳县文管所:《江苏高淳县薛城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0年第5期。
苏州博物馆、昆山市文物管理所:《江苏昆山绰墩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东南文化》2000年第11期。
江苏省高城墩联合考古队:《江阴高城墩遗址发掘简报》,《文物》2001年第5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海盐县龙潭港良渚文化墓地》,《考古》2001年第10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密市炎黄历史文化研究会:《河南新密市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2年第2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良渚遗址群调查简报》,《文物》2002年第10期。
梁星彭、严志斌:《山西襄汾陶寺文化城址》,国家文物局:《2001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临汾行署文化局:《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Ⅱ区居住址1999—2000年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第3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中期墓葬》,《考古》2003年第9期。
南京博物院、盐城市博物馆、阜宁县文化局:《江苏阜宁县东园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04年第6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祭祀区大型建筑基址2003年发经掘简报》,《考古》2004年第7期。
郑州大学历史与考古系、新乡市文化局、长垣县文物管理所:《河南长垣宜丘遗址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005年第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陶寺城址2002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5年第3期。
盐城市博物馆、东台市博物馆:《江苏东台市开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05年第4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湖市博物馆:《浙江平湖市庄桥坟良渚文化遗址及墓地》,《考古》2005年第7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芮城清凉寺新石器时代墓地》,《文物》2006年第3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县陶寺中期城址大型建筑ⅡFJT1基址2004—2005年发掘简报》,《考古》2007年第4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中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考古》2008年第3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古城遗址2006—2007年的发掘》,《考古》2008年第7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州市博物馆:《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第三次发掘简报》,《文物》2010年第7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芮城清凉寺史前墓地》,《考古学报》2011年第4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陕西神木县石峁遗址》,《考古》2013年第7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良渚古城外郭的探查与美人地和扁担山的发掘》,《考古》2015年第1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考古调查》,《考古》2015年第1期。
上海市博物馆:《上海福泉山遗址吴家场墓地2010年发掘简报》,《考古》2015年第10期。
南京博物院:《江苏兴化、东台市蒋庄遗址良渚文化遗存》,《考古》2016年第7期。
三、论文
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燕京学报》,第20期,1936年。
董作宾:《卜辞中的商与毫》,《大陆杂志》1953年第6期。
陈左夫:《良渚古玉探讨》,《考古通讯》1957年第2期。
梁思永:《龙山文化——中国文明史前期之一》,《考古学报》第七册。收入《梁思永考古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59年。
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观堂集林》卷十二,中华书局1959年版。
王国维:《说契至于成汤八迁》,《观堂集林》卷十二,中华书局1959年版。
王国维:《说商》,《观堂集林》卷十二,中华书局1959年版。
虞志英:《长江三角洲新构造运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59年第1期。
陈吉余、虞志英、恽才兴:《长江三角洲的地貌发育》,《地理学报》1959年第25卷第3期。
夏鼐:《长江流域考古问题—— 1959年12月26日在长办文物考古队队长会议上的发言》,《考古》1960年第2期。
林沄:《说“王”》,《考古》1965年第6期。
刘敦愿:《记两城镇遗址发现的两件石器》,《考古》1972年第4期。
吴汝祚:《从钱山漾等原始文化遗址看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考古》1975年第5期。
夏鼐:《碳-14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考古》1977年第4期。
商丘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1977年河南永城王油坊遗址发掘概况》,《考古》1978年第1期。
苏秉琦:《略谈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在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考古学术讨论会上的一次发言提纲》,《文物》1978年第3期。
高广仁:《试论大汶口文化的分期》,《考古学报》1978年第4期。
李孝定:《再论史前陶文和汉字起源问题》,“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0本,1979年。
夏鼐:《碳-14测定年代和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讨论文集》,齐鲁书社1979年版。
黎家芳、高广仁:《典型龙山文化的来源、发展及社会性质初探》,《文物》1979年第11期。
牟永抗、魏正瑾:《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太湖流域原始文化的分期问题》,《文物集刊》第1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苏秉琦:《略谈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文物集刊》第1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南京博物院:《太湖地区的原始文化》,《文物集刊》第1集,文物出版社, 1980年。
吴汝祚:《太湖地区的原始文化》,《文物集刊》第1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黄宣佩:《关于良渚文化若干问题的认识》,《中国考古学会第—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汪遵国:《太湖地区原始文化的分析》,《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牟永抗、宋兆麟:《江浙的石犁和破土器——试论我国犁耕的起源》,《农业考古》1981年第2期。
高广仁、邵望平:《史前陶鬶初论》,《考古学报》1981年第4期。
苏秉琦、殷玮璋:《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文物》1981年第5期。
严文明:《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文物》1981年第6期。
李伯谦:《论造律台类型》,《文物》1983年第4期。
魏正瑾:《宁镇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特点与分期》,《考古》1983年第9期。
宋兆麟:《木牛挽犁考》,《农业考古》1984年第1期。
汪遵国:《良渚文化“玉敛葬”述略》,《文物》1984年第2期。
牟永抗:《浙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初步认识》,《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1981)》,文物出版社,1984年。
纪仲庆:《宁镇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与相邻地区诸文化的关系》,《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1981)》,文物出版社,1984年。
李民:《关于商族的起源》,《郑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翁牛特旗文化馆:《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玉龙》,《文物》1984年第6期。
周南泉:《故宫博物院藏的几件新石器时代纹饰玉器》,《文物》1984年第10期。
傅宪国:《试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石钺》,《考古》1985年第9期。
杜在忠:《论潍淄流域的原始文化》,《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版。
石兴邦:《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体系及其有关问题》,《亚洲文明论丛》,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于志耿等:《先商起源于幽燕说》,《历史研究》1986年第2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8期。
王巍:《良渚文化玉琮刍议》,《考古》1986年第11期。
汪济英:《良渚文化的回顾与探讨》,《良渚文化》,余杭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87年。
郑祥民、严钦尚、郭蓄民:《长江三角洲南部晚更新世晚期风成黄土与地层》,《长江三角洲现代沉积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章申民、严钦尚、郭蓄民:《上海滨海平原贝壳沙堤》,《长江三角洲现代沉积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陶强、严钦尚:《长江三角洲南部洮滆湖地区全新世海侵和沉积环境》,《长江三角洲现代沉积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张之恒:《略论良渚文化的分期》,《良渚文化》,余杭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1987年。
牟永抗、刘斌:《纪念良渚遗址发掘50周年》,《良渚文化》,余杭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87年。
叶文宪:《良渚文化去向蠡测》,《良渚文化》,余杭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1987年。
殷志强:《红山、良渚文化玉器的比较研究》,《北方文物》1988年第1期。
安志敏:《关于良诸文化的若干问题——为纪念良诸文化发现五十周年而作》,《考古》1988年第3期。
濮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濮阳市博物馆、濮阳市文物工作队:《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3期。
张光直:《濮阳三蹻与中国古代美术上的人兽母题》,《文物》1988年第11期。
邵望平:《〈禹贡〉“九州”的考古学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二),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郑振香:《殷墟玉器探源》,《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任式楠:《长江黄河中下游新石器文化的交流》,《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张岱海:《陶寺文化与龙山时代》,《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李伯谦:《先商文化探索》,《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高蒙河:《试论“漩涡地带”的考古学文化研究》,《东南文化》1989年第1期。
张敏:《试论点将台文化》,《东南文化》1989年第3期。
吴汝祚:《论良渚文化与大汶口、龙山文化的关系》,《东南文化》1989年第6期。
陈国庆:《良渚文化分期及相关问题》,《东南文化》1989年第6期。
中村慎一:《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玉琮》,《东京大学文学部考古学研究室研究纪要》第8期,1989年。
洪雪晴:《全新世低温事件及海面波动》,《中国近海及沿海地区第四纪进程与事件》,海洋出版社1989年版。
王巍:《商文化玉器渊源探索》,《考古》1989年第9期。
慎微之:《湖州钱山漾石器之发现与中国文化之起源》,《吴越文化论丛》,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
牟永抗:《浙江省新近十年的考古工作》,《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郑祥民:《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统基底硬土层的成因》,《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地理科学专辑)》,1990年。
钟华邦:《江苏省溧阳县透闪石岩研究》,《岩石矿物学杂志》1990年第9卷第2期。
吴汝祚:《太湖文化区史前时期的墓葬》,《文物》1992年第11期。
陈公柔、张长寿:《殷周青铜容器上兽面纹的断代研究》,《考古学报》1990年第2期。
刘斌:《良渚文化玉琮初探》,《文物》1990年第2期。
纪仲庆:《良渚文化的影响与古史传说》,《东南文化》1990年第5期。
萧家仪:《江苏吴江龙南遗址孢粉组合与先人的生活环境》,《东南文化》1990年第5期。
饶宗颐:《哈佛大学所藏良渚黑陶上的符号试释》,《浙江学刊》1990年第6期。
张明华、王惠菊:《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陶文》,《考古》1990年第10期。
高蒙河:《试论长江下游的史前文化区域》,《学术月刊》1990年第10期。
萧家仪:《江苏吴县龙南遗址孢粉组合及其环境考古意义》,《环境考古学研究(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杜正胜:《城垣发展与国家性质的转变》,《考古与历史文化》,台北中正书局, 1991年。
谷建祥:《高淳县朝墩头新石器时代至周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0,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钱锋:《新沂花厅墓地的发现及其意义》,《中国考古学会第八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林巳奈夫著、徐朝龙译:《良渚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中的图像记号》,《东南文化》 1991年第3期。
洪学晴:《太湖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1年第4期。
陈国庆:《中原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鸭形壶》,《东南文化》1991年第5期。
李学勤:《良渚文化玉器与饕餮纹的演变》,《东南文化》1991年第5期。
杨晶:《论良渚文化分期》,《东南文化》1991年第6期。
林华东:《论良渚文化玉琮》,《东南文化》1991年第6期。
李学勤:《良渚文化的多字陶文》,《苏州大学学报》吴学研究专辑,1992年。
宋建:《嵩山地区与太湖地区文明进程的比较研究》,《上海博物馆集刊》1992年。
栾丰实:《花厅墓地初论》,《东南文化》1992年第1期。
宋豫秦:《夷夏商三种考古学文化交汇地域浅谈》,《中原文物》1992年第1期。
俞伟超:《龙山文化与良渚文化衰变的奥秘》,《文物天地》1992年第3期。
栾丰实:《良渚文化的分期与年代》,《中原文物》1992年第3期。
李学勤:《试论余杭南湖良渚文化黑陶罐的刻划符号》,《浙江学刊》1992年第4期。
白云翔、顾智界整理:《中国文明起源研讨会纪要》,《考古》1992年第6期。
杜金鹏:《关于大汶口文化与良渚文化的几个问题》,《考古》1992年第10期。
施雅风等:《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波动与重要事件》,《中国科学(B辑)》1992年第12期。
黄宣佩:《论良渚文化分期》,《上海博物馆集刊》第六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王明达等:《余杭吴家埠新石器时代遗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栾丰实:《大汶口文化与崧泽、良渚文化的关系》,《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3年版。
刘斌:《大汶口文化陶尊上的符号及与良渚文化的关系》,《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二十周年考古论文集,吉林大学考古系编,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
赵辉:《龙山文化的分期与地方类型》,《考古学文化论集》(三),文物出版社1993年版。
刘军、王海明:《宁绍平原良渚文化初探》,《东南文化》1993年第l期。
吉德伟:《考古学与思想状态——中国的创建》,《华夏考古》1993年第1期。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邹平丁公遗址第四、五次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4期。
王恩田、田昌五等人:《专家笔谈丁公遗址出土陶文》,《考古》1993年第4期。
陆思贤:《良渚文化陶文释例——最古的大阳年星历记录》,《考古与文物》1993年第5期。
渡边芳郎:《葬制仪礼与阶层性——以良渚文化玉敛葬为例》,《日本“中国考古学会”会报》第四号,1994年。
李学勤:《论二里头文化的饕餮纹铜饰》,《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吴汝祚、牟永抗:《玉器时代说》,《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第3期。
WilliamY. B. Chang、许雪珉等:《从沉积物特征谈太湖的演变》,《湖泊科学》1994年第6卷第3期。
谢仲礼:《“玉器时代”——一个新概念的分析》,《考古》1994年第9期。
严文明:《中国古代文化三系统说——兼论赤峰地区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中国北方古代文化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
高炜:《中原龙山文化葬制研究》,《中国考古学论丛》,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黄然伟:《殷礼考实》,《殷周史料论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5年版。
费国平:《浙江余杭县良渚文化遗址群考察报告》,《东南文化》1995年第2期。
张忠培:《良渚文化的年代和其所处社会阶段》,《文物》1995年第5期。
许世远、陈中原:《中国大河三角洲发育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地理学报》1995年第6期。
黄宣佩:《关于良渚文化绝对年代的探讨》,《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费国平:《余杭良渚遗址群概况》,《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蒋素华:《江苏阜宁陆庄出土的良渚文化遗物》,《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版。
张之恒:《良渚文化聚落群研究》,《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版。
栾丰实:《良渚文化的分期与分区》,《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版。
陆建芳:《良渚文化墓葬研究》,《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版。
孙维昌:《福泉山良渚文化墓地论析》,《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版。
闻广、荆志淳:《中国古玉地质考古学研究》,《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版。
池锦旗、王昌燧:《中国新沂市新石器时期古陶器的产地分析研究》,《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版。
吴荣清:《安徽省定远县德胜村出土良渚文化遗物》,《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版。
严文明:《良渚文化と中国文明の起源》,《日中文化研究》11号,1996年。
栾丰实:《良渚文化的北渐》,《中原文物》1996年第3期。
何德亮:《山东龙山文化的类型与分期》,《考古》1996年第4期。
安志敏:《良渚文化与文明起源》,《浙江学刊》1996年第5期。
林华东:《良渚方国与古史传说》,《浙江学刊》1996年第5期。
栾丰实:《王油坊类型初论》,《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严文明:《关于考古学文化的理论》,《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年版。
栾丰实:《大汶口文化的分期和类型》,《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徐坚:《花厅墓地浅析》,《东南文化》1997年第3期。
郭大顺:《红山文化的“唯玉为葬”与辽河文明起源特征再认识》,《文物》1997年第8期。
安志敏:《良渚文化及其文明诸因素的剖析——纪念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考古》1997年第9期。
严文明:《碰撞与征服——花厅墓地埋葬情况的思考》,《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邓淑苹《雕有神祖面纹与相关纹饰的有刃玉器》,《刘敦愿先生纪念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王青:《临朐西朱封龙山文化大墓神徽饰纹的复原研究》,《刘敦愿先生纪念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朱乃诚:《良渚的蛇纹陶片和陶寺的彩绘龙盘——兼论良渚文化北上中原的性质》,《东南文化》1998年第2期。
刘会平、王开发:《沪杭苏地区若干文化遗址孢粉—气候对应分析》,《地理科学》1998年第4期。
赵辉:《良渚文化的若干特殊性——论一处中国史前文明的衰落原因》,《良渚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宋建:《论良渚文明的兴衰过程》,《良渚文化研究——纪念良渚文化发现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刘斌:《良渚文化聚落研究的线索与问题》,《良渚文化研究——纪念良渚文化发现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林华东:《论江浙地区的石耨刀》,《良渚文化研究——纪念良渚文化发现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赵晔:《良渚文化祭坛、墓地及其反映的社会形态初探》,《良渚文化研究——纪念良渚文化发现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邓淑苹:《由良渚刻符玉璧论璧之原始意义》,《良渚文化研究——纪念良渚文化发现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蒋卫东:《良渚玉器的原料和制琢》,《良渚文化研究——纪念良渚文化发现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游修龄:《良渚文化时期的农业》,《良渚文化研究——纪念良渚文化发现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赵晔:《良渚玉琮新探》,《纪念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论文集》,西泠印社1999年版。
张光直:《关于中国初期“城市”这个概念》,《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张光直:《殷商文明起源研究上的一个关键问题》,《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张光直:《商城与商王朝的起源及其早期文化》,《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张光直:《夏商周三代都制与三代文化异同》,《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魏兴涛:《试论下七垣文化鹿台岗类型》,《考古》1999年第5期。
丁品:《良渚古国范围及其与周邻文化交往的主要特征》,《史前研究(2000辑刊)》,三秦出版社,2000年。
严文明:《稻作、陶器与都市的起源》,见严文明、安田喜宪主编《稻作、陶器与都市的起源》,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
赵辉:《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的形成》,《文物》2000年第1期。
王宇信:《殷人宝玉、用玉及对玉文化研究的几点启示》,《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1期。
顾万发:《试论新砦陶器盖上的饕餮纹》,《华夏考古》2000年第4期。
朔知:《良渚文化的初步分析》,《考古学报》2000年第4期。
安志敏:《关于“玉器时代”说的溯源》,《东南文化》2000年第9期。
高广仁:《花厅墓地“文化两合现象”的分析》,《东南文化》2000年第9期。
邹衡:《试论夏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汤惠生等:《原始文化中的二元逻辑与史前考古艺术形象》,《考古》2001年第5期。
郝明华:《苏皖江北地区的崧泽文化因素》,《东南文化》2001年第5期。
栾丰实:《再论良渚文化的年代》,《浙江学刊》2003年增刊《良渚文化论集》。
陈雪香:《二里头遗址墓葬出土玉器探析》,《中原文物》2003年第3期。
何驽:《陶寺文化谱系研究综论》,《古代文明》第3卷,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
陈声波:《龙山时代城址与良渚文化的中心聚落》,《东亚古物》[A卷],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
张光直:《论“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2004年第1期。
燕生东:《海安青墩遗存再分析——江淮东部地区考古学文化研究之一》,《东南文化》2004年第4期。
覃军干、吴国瑄、郑洪波、李从先:《从孢粉、藻类化石组合看长江三角洲第一硬质黏土层的成因及其古环境意义》,《第四纪研究》2004年第5期。
王青:《镶嵌铜牌饰的初步研究》,《文物》2004年第5期。
陈声波:《论良渚文化中心聚落的特殊性》,《东南文化》2005年第2期。
陈声波:《良渚文化“神徽”与商代美术中的人兽母题》,《美术与设计》2005年第3期。
王立新:《从嵩山南北的文化整合看夏王朝的出现》,《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韩建业:《晋西南豫西西部庙底沟二期——龙山时代文化的分期与谱系》,《考古学报》2006年第2期。
张忠培:《解惑与求真——在“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暨广富林遗存学术研讨会”的讲话》,《南方文物》2006年第4期。
高蒙河:《良渚文化区的人文景观》,《良渚文化探秘》,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蒋卫东:《良渚文化下限年代的探讨》,《良渚文化探秘》,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中村慎一撰、刘恒武译:《略论良渚文化石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第8辑,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陶寺中期小城大型建筑基址ⅡFJT1实地模拟观测报告》,《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29期,2006年6月。
郑云飞、蒋乐平:《上山遗址出土的古稻遗存及其意义》,《考古》2007年第9期。
武家璧、陈美东、刘次沅:《陶寺观象台遗址的天文功能与年代》,《中国科学》G辑2008年第38卷第9期。
刘次沅:《陶寺观象台遗址的天文学分析》,《天文学报》 2009年第1期。
何驽:《山西襄汾陶寺城址中期王级大墓IIM22出土漆杆“圭尺”功能试探》,《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8卷,2009年第3期。
韩建业:《良渚、陶寺与二里头――早期中国文明的演进之路》,《考古》2010年第11期。
王立新、胡保华:《试论下七垣文化的南下》,《考古学研究(八)》,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陈钰:《试论马桥文化鸭形壶的来源与传播》,《南方文物》2011年第4期。
吕琪昌:《青铜爵与良渚陶鬹的关系再议》,《华夏考古》2011年第4期。
吕昕娱:《红山文化玉器功用初探》,《学术交流》2011年第7期。
栾丰实:《试论仰韶时代中期的社会分层》,《东方考古》第9集,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徐峰:《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南徙路线重建》,《中原文物》2012年第2期。
魏正瑾:《昝庙遗址内涵的初步分析》,《南京考古资料汇编》第一册,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
陈小三:《试论镶嵌绿松石牌饰的起源》,《考古与文物》2013年第5期。
陈声波:《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玉礼器的比较研究》,《边疆考古研究》第15辑,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郑云飞、陈旭高、丁品:《浙江余杭茅山遗址古稻田耕作遗迹研究》,《第四纪研究》2014年第1期。
刘斌、王宁远:《2006—2013年良渚古城考古的主要收获》,《东南文化》2014年第2期。
丁品:《钱山漾遗址与钱山漾文化》,《浙江文物》2014年第6期。
王明珂:《早期中国“月明星稀的历程”》,《大众考古》 2014年第7期。
李新伟:《中国史前社会上层远距离交流网的形成》,《文物》2015年第4期。
王宁远:《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的遗址调查与发掘》,《遗产与保护研究》2016年第5期。
郭立新、郭静云:《早期稻田遗存的类型及其社会相关性》,《中国农史》2016年第6期。
刘斌、王宁远等:《良渚:神王之国》,《中国文化遗产》2017年第3期。
陈声波:《方圆之变——试论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玉器的造型艺术》,《边疆考古研究》第23辑,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朱晓汀:《江苏兴化蒋庄良渚文化墓葬人骨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8年。
王宁远:《寻找消失的文明——良渚外围水利系统发现记》,《杭州文博》2018年第2期。
贾艳:《良渚先民的水稻生产》,《大众考古》2019年第4期。
邓聪、张强禄、邓学文:《良渚文化玉器向南界限初探——珠江三角洲考古新发现的琮、镯、钺》,《南方文物》2019年第2期。
四、报刊网站
牟永抗、吴汝祚:《试谈玉器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中国文物报》1990年11月1日。
江松:《商文化继承良渚文化的又一证据》,《中国文物报》1992年9月20日。
蒋迎春:《城头山为中国已知时代最早古城址》,《中国文物报》1997年8月10日。
蒋卫东、李林:《海盐周家浜遗址抢救发掘获硕果》,《中国文物报》1999年11月17日。
王宁远、周伟民、朱宏中:《浙江桐乡姚家山发现良渚文化高等级贵族墓葬》,《中国文物报》2005年3月25日。
刘斌:《良渚文化的祭坛与观象测年》,《中国文物报》2007年1月5日。
丁品、郑云飞、陈旭高、仲召兵、王宁远:《浙江余杭临平茅山遗址》,《中国文物报》2010年3月12日。
丁品、赵晔、郑云飞、陆文宝、仲召兵、陈旭高:《浙江余杭茅山史前聚落遗址第二、三期发掘取得重要收获》,《中国文物报》2011年12月30日。
徐新民、梅亚龙、张蜀益、杨根文:《平湖庄桥坟遗址发现良渚文化原始文字》,《中国文物报》2013年6月21日。
高江涛:《襄汾陶寺遗址宫城及门址考古取得新收获》,《中国文物报》2018年3月9日。
严粒粒:《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德清中初鸣良渚文化玉器加工作坊遗址群入围》,浙江文物官网2019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