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与丝路文化》简介
《秦腔与丝路文化》这本书是由焦海民创作的,《秦腔与丝路文化》共有55章节
1
总序
中国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到一个新的高度。2015年7...
2
引言
...
3
第一节 俗讲的兴起
公元841年冬,唐文宗李昂开成六年,一场“甘露政变”后,文宗已抑郁而终,新登基的皇帝是其弟弟李炎,即后来的唐武宗,这个皇帝在历史上以“毁佛”事件出名,且按下不表...
4
第二节 戏曲起源与研究方法
中国戏曲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不一而足,大体有“歌舞说”“综合说”“祭祀说”“巫优说”“游戏说”“外来说”“傀儡影戏说”等等,多种观点相互碰撞,立论角度各不相同...
5
第三节 戏场里的“转变”
戏曲的本质在于角色扮演,而作为一种表演行为,戏曲首先离不开一个“场”,即表演行为发生的空间和时间。顺此思路,我们在唐代“戏场”里找到了后世戏曲板腔体音乐的这种因...
6
第四节 变与皮影的转换
20世纪初,由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里发现了大批尘封已久的古代写本和木刻书卷,引起了西方探险家的劫掠。珍贵的敦煌宝物散布在国外许多著名的博物馆和图书馆里。但是,也催...
7
第五节 丝路文化的纽带
中国戏曲本身是文化交流和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交融的象征。这种交流在中古时期的隋唐两代达到高峰,“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张籍《凉州词》)、“琵...
8
第一章 变与皮影:小戏诸腔为先导
...
9
第一节 戏场里的“变”
唐代,长安佛寺内外的戏场和戏场里出现的新现象以及所带来的新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戏剧此后的演进历程。 随着汉唐大一统帝国的形成,丝路畅通,商贸文化交往不断深入,...
10
第二节 变转换成影戏的可能(一)
唐代佛寺戏场里的俗讲和反映俗讲的变文、变相,所幸在敦煌遗书中大量保存了下来。通过对“变”的理解,我们可能会逐步厘清了一些戏曲史上悬而未决的难题。 只有在考虑丝绸...
11
第三节 变转换成影戏的可能(二)
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说: 若依唐代文人作品之时代,一考此种故事之长成,在白歌陈传之前,故事大抵尚局限于人世,而不及于灵界,其畅述人天生死形魂离合之关系...
12
第四节 诸腔纷呈的关中皮影小戏
在陕西,各市县均有皮影戏普遍存在。据梁志刚的调查研究报告指出:“关中影戏指以陕西关中地区为核心的影戏,包括陕西各地的诸声腔影戏,也有其他省区的影戏。按声腔分,包...
13
第五节 皮影诸腔的唱词格式
李贺诗《许公子郑姬》中有“长翻蜀纸卷明君,转角含商破碧云”句,所谓“转角含商”就是指演唱时运用的宫调。可见,“变”不仅是以图画讲故事,而且还是把故事唱出来的。 ...
14
第六节 板腔体发展自有路径来源
戏曲声腔与影戏有着密切关系,本章节主要分析板式变化体戏曲声腔的来源问题,故不得不瞩目于影戏这种渊源于唐代佛经变文的文体格式。诗赞体戏曲与乐曲系戏曲构成中国戏曲的...
15
第七节 华阴老腔的板腔体特征
用尽毕生精力,搜集整理研究老腔声腔,撰有《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华阴老腔卷》及介绍华阴老腔艺术多种书籍的杨甫勋先生,令我十分崇敬。他对老腔唱腔音乐执着和独特的理论研...
16
第二章 神鬼之话与史传搬演
...
17
第一节 变的魔力拓展中国想象
经过梅维恒的分析,唐代寺庙出现的“转变”已经不难理解了。 在人们津津乐道的神话小说《西游记》里,孙悟空拔根毫毛变化万千,其实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佛在说法时所使用的...
18
第二节 目连救母故事进入戏曲民俗
在中国民间佛教传统中,佛祖释迦牟尼最有名的两大弟子是舍利弗和目犍连。目犍连甚至比舍利弗更受欢迎,人们把目犍连传说成一个大魔法师。现存佛寺的大雄宝殿内,释迦佛像旁...
19
第三节 目连戏在西府秦腔中的流传
印度佛教经典中,有许多故事比大目犍连的故事更完整、动人,如《舍利弗》故事,但这些故事传入中土后并没有得到大的发展,唯独大目犍连救母受到中国人的喜爱,故事情节得到...
20
第四节 史传故事与目连戏神鬼之事共同发展
在敦煌出土文献中,还有一类文书卷子,基本属于俗赋(如《燕子赋》《韩朋赋》等)、话本(如《庐山远公话》《韩擒虎话本》)、词文(如《大汉三年季布骂阵词文》)等形式的...
21
第五节 老腔皮影为讲唱艺术的痕迹
也许有人会说,在故事叙述中加入韵文的传统,在中国不是没有,而且历史颇为悠久。如汲冢所出《穆天子传》就是,晋干宝《搜神记》所载吴王小女、卢充幽婚故事,唐《艺文类聚...
22
第六节 关中皮影起源说证实其源自讲唱艺术
从老腔皮影班社组织结构来看,与陕西大多数皮影戏班构成一致,戏班由五人组成,俗称“五人忙”。即前手、签手、后槽、板胡手、坐档,其余名称虽有差别,但实际职能都是一样...
23
第三章 其乐融融:唐宋时期关中戏剧与丝路所传文化
...
24
第一节 关中东府渭北地区出土宋墓杂剧壁画
陕西尤其是关中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深厚、积累最多的地区之一,在中国戏曲起源与演进的路径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研究者似乎把目光过多地注意于山西...
25
第二节 具有北宋杂剧各个方面特征(一)
首先,此墓西壁杂剧壁画具有北宋杂剧各个方面的广泛特征。 韩城盘乐宋墓 此前国内发现墓葬壁画,宋代部分多为“大曲”内容,著名的如白沙宋墓,只有墓葬砖雕中,偶见杂...
26
第三节 具有北宋杂剧各个方面特征(二)
再从壁画所呈现的音乐体制、舞台因素、化妆、剧目等方面来说。(一)乐队呈现北宋杂剧常规体制:鼓、笛、拍板搭配,无丝弦乐器。 此壁画中,明显无丝弦乐的配置,可能为正...
27
第四节 关中东府形成秦腔的条件
通过以上初步考述,盘乐宋墓杂剧壁画的表现力相当丰富而成形,同时在时代上也属于相对较早的重要新出土戏剧文物之一。本节即以韩城一地为例,说明陕西戏剧活动自唐宋以来兴...
28
第五节 墓主人信息透露丝路文化
综合有关此次韩城宋墓发掘的新闻报道及部分研究文章,关于该墓墓主人异族身份(人种种属)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葬式:“墓室内靠西壁有石床,长1。95...
29
第六节 进一步揭示该墓葬中的丝路文化的信息
上述三条,为我们研究该墓墓主人人种归属无疑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结合中古时期中亚胡人通过丝绸之路在长安(或关中地区)与中原民族逐步交融的历史,我们以韩城宋墓为例做...
30
(一)围屏榻式的葬具
2004年4月,在西安北二环坑底村发掘清理的北周康业墓,“是目前国内发现的第七座右围屏榻或石椁的粟特人墓葬”。围屏榻,宋以前的发现均为石质,故有的学者称之为“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