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总序
中国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到一个新的高度。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强调“坚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更好地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戏曲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现在和未来包括“十三五”期间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国戏曲是极具魅力的表演艺术,这种魅力在于它与观众的密切性,遂多须臾难舍之情;这种魅力还表现为中国戏曲所具有的生命力,古希腊、古罗马戏剧仅存斑驳风蚀的剧场残石断壁,古印度梵剧也遗响难觅,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中,只有中国戏曲顽强地活在舞台上,活在观众中,这才是真正的艺术,穿越时空而魅力不减。中国戏曲有它的发展规律,繁衍滋长、起落更迭、此消彼长、雅俗交替,终至花部乱弹,各地方戏剧种遍地开花,浸入社会的每个角落、每处细胞,荷载着文化思想和道德教化的使命担当。
“百花齐放”使戏曲获得新生,进入21世纪以来的非遗保护和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倡导,使得作为非遗保护对象的戏曲再次启航,不断丰富百姓的精神生活,回归民间民俗,体现传统的厚重与隽永,承载现实的使命和责任。据原国家文化部2017年12月26日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数据,截至2015年8月31日,全国共有348个剧种。这个统计数字令人振奋,是2001年5月18日昆曲艺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代表作以来,特别是国家启动和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一个重要指标。
“中国戏曲艺术与地方文化”丛书的策划和编撰,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深邃和广大的背景,是贯彻和落实上述国家目标而做的尝试和努力。本丛书以体现戏曲的地方性、民间性为宗旨,以颇具特色的地方戏为切入点,找到它与传统文化、地方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之间历史联系的最佳透视角度,在突出戏曲艺术地方色彩的同时,挖掘、展示它与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精神内涵,让人们真正了解、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的历史形态和现实生态面貌,从而更具体、直观和深刻地认知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并关注传统戏曲向现代戏曲的文化转型,着眼社会和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力求从不同的角度,全面、系统地反映地方戏曲剧种和地方文化的不解之缘和最新研究理念。
有别于以往专注于对戏曲本体的研究,该丛书的视角是文化。我们知道,每个剧种有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它的孕育和形成是地方文化和艺术交流融合的产物,是历史的凝结,是地方艺术,也是地方文化,是地方文化活态的一张名片,因而极具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文化视角可以让我们从一个更为广阔和深刻的维度,去剖析、认识和理解戏曲剧种和戏曲艺术。考虑到以往人们对小剧种和民间戏剧的忽略,以及它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在挖掘大剧种有特色选项的同时,对小剧种和民间戏剧给予了更多关注。
本丛书主要的着眼点和期待实现的创新性体现为:
一、确立和回归戏曲的文化属性。戏曲是艺术,更是一种文化,是地方文化哺育、滋养和催生了戏曲剧种的形成与发展。以前人们的研究,多关注它的艺术特性,这固然是戏曲的重点和本体,但缺乏对剧种整体的文化认识。戏曲剧种在走向精致化的同时,也走向了狭隘。对于地方剧种,文化是其第一属性,本丛书的视角就是恢复和重建对戏曲这一根本属性的理解。
二、真正认识戏曲的民间本质。戏曲是一种舞台艺术,也是一种大众艺术,是这两种艺术的叠加。在非遗保护之前,我们更看重前者、强化前者,这造成戏曲发展某种程度的舍本逐末,远离民间,远离观众,致使戏曲危机不断。而无疑,民间才是哺育戏曲的沃土。
三、剧种之别,不仅是艺术的、表演风格流派和音乐方言的,更是文化的,尤其是地方文化。地方文化对于剧种的形成和剧种风格特色的确立,具有深层的、精神性指标价值,对戏曲和剧种的文化读解,会有一种比较全面、系统的文化生态视野和宏观把握。
四、一个剧种与地方文化的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多元的。但无疑,属地文化与此剧种的关系最具代表性,应该以属地文化为论述主体,兼涉其他文化,客观反映其与该剧种的关系,而非选择性地有意拔高或贬抑,应该是该剧种与属地文化及其他文化的共生共融。
本丛书力图兼顾学术与通俗、戏曲与文化、历史与现状、民间与文人、专业与普及,作者均为在该剧种领域有专业研究成果的学者,以青年学者为主。他们思想活跃,学术功底扎实,既有丰厚的文献基础,又有专业精神和开阔的文化视野,依托学术研究之基础,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旨在为国内外读者奉上一套较为全面反映中国戏曲剧种和地方文化精神内涵的高质量文化丛书,架起一座非专业人士、普通读者走向戏曲艺术的“津梁”。
刘 祯
2018年7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