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东、西两路秦腔的差异
在陕西关中,东、西两府的梆子秦腔特征曾经十分明显,只是因为1912年辛亥革命后易俗社成立,逐渐影响它们纷纷向西安乱弹靠近,现在,两路秦腔风格渐趋一致。但是,我们追踪秦腔演进史,却需要反向去寻找从前的痕迹。
实际上,重视和研究关中东西两路秦腔和兼容两路特征的西安乱弹,才是还原历史原貌的真正线索,关中皮影戏唱腔则是其中最关键的纽带。
任光伟先生曾说:“假如我们用近世以声腔分剧种的方法来看,我认为北宋民间杂剧应称谓北宋吟诵体杂戏,就其音乐结构形式而言当属于板腔体体制之草创期。”“山陕梆子与西府梆子均与明代盛行于山西、陕西民间的吟诵体杂戏有关,更确切点说是从吟诵体杂剧中蜕变演化出来的,只是山陕梆子更接近锣鼓杂戏的产生地,其血缘关系更直接;而西府梆子则发源于陕西西北与今陇东地区(历史上称‘凤翔八府’)。这一地区当为我国皮影之发祥地,故而在由跳戏演化成西府梆子的过程中,从声腔上甚至剧目上又受到西府皮影的影响,所以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应该说,任先生的看法是符合实际的。
关中东、西两府或两路一般是以西安为中心划分,以东是东府,以西是西府。西府历史上称凤翔八府,并包含陇东地区。宋元以后,这里的戏剧活动十分丰富,尤以皮影戏为最。长期从事民间工艺美术发掘整理、礼泉籍研究员郑鸣和说:“地处西安以西的户县、周至和北部的高陵及咸阳地区的礼泉、兴平、武功、乾县、永寿、三原、淳化等地,渭南地区的富平,铜川市耀县等地的皮影戏多以弦板腔、阿宫腔为主,有些戏班子也唱秦腔、曲子,其唱腔高亢、激昂,文武兼工,更以武戏出众,所以影人高大、战将威武、战马雄健。因此人们将其称为西路皮影。”
《秦云撷英小谱》小惠条
如迄今一息尚存的弦板腔,流行于西安以西的兴平、礼泉、乾县一带,活动范围除达陕西秦岭以北关中西部各县外,足迹也遍至甘肃陇东之庆阳、平凉乃至天水三市。笔者多次采访礼泉皮影老艺人张国政,他多次陈述自己幼时学艺,跟随乡里戏班,曾于甘肃平凉、庆阳,宁夏固原一带巡回演出数月,十分受欢迎。现今,甘肃陇东环县、华亭的皮影戏最为著名,赵建新先生长期关注研究,成果亦非凡。陇南地区礼县、西河、徽县一带还流传有影子戏,等等。这些影戏,历史上曾搬上大舞台,可由人扮演,一举而转变成大戏。如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二“元夕”条中有“或戏于小楼,以人为大影戏,儿童喧呼,终夕不绝,此类不可遽数也”的记载。弦板腔皮影《紫金簪》《九连珠》也于1960年搬上舞台,获得好评。甘肃至今尚存由陇东道情搬上舞台演出的陇剧剧团,不过据传演员大部分靠演唱秦腔生活。
郑鸣和雕刻皮影
陕西碗碗腔《金碗钗》
东府皮影的碗碗腔在整个陕西、山西部分地区影响十分大,流传也很广。
一方面证实民间“大戏源于小戏”之说不虚,另外,即使今天,小戏仍可以向人扮演的大戏转化,稍后详述。先说宋代所见的“大影戏”。
南戏现存最早戏文《张协状元》及《杀狗记》中,也都有曲牌【大影戏】,《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第十一卷更将《杀狗记》的【大影戏】乐谱收入“南中吕正曲”内。武俊达先生发现,南戏《杀狗记》【大影戏】的宫谱从行腔看,还存留有某些陕甘语音调值的曲调进行,并以陕西弦板腔基本行腔的【花音慢板】和《杀狗记》南中吕曲牌【大影戏】谱例对比来说明,引如下:
其一,弦板腔(花音慢板)《槐荫记》
其二,南中吕宫正曲【大影戏】《杀狗记》
通过上二例与陕甘语音字音声调高低升降比较,武俊达先生认为:
二曲不仅都是五声音阶,而且全曲都有朴素的歌谣风。【大影戏】曲调可以独立抽出来作为一支曲牌用,弦板腔在上下对句基础上前加丝弦“起板”,曲中以“拦头”或“半环”等过门和各种击乐鼓点“起、接(或转)、收”并加以基本唱腔曲调的自由变化反复,或作慢、快、散等不同速度和节奏的板式变化,已形成板式变化体唱腔的基本雏形。
不过,弦板腔皮影的唱腔虽然已经形成了板式变化体,但是它的伴奏乐器还是说唱艺术的弹拨乐器高音三弦和二弦,有的还使用四弦,击乐也是“二板子”“呆呆”和“蚂蚱子”,“枣木梆子”还没有正式出现。因此,武俊达先生推测,“这些剧种的流行区都在陇东,它们必然和西秦腔有一定的关系,甚或它们本身就是西秦腔的祖腔”。这个看法,无疑就是胡适所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通过我们对关中皮影戏与秦腔关系的追踪,这无疑也是距离事实最接近的一个看法。
武俊达说:“西秦腔实际即是西府秦腔,至今陕西西部民间还称它为‘影腔’。形成于陕西凤翔、岐山、宝鸡一带,流传到甘肃、青海、四川部分地区,有‘北到伊宁,西到西宁,东不过兴平,南不过周至’之说。”
以此看来,清代乾隆年间出现的甘肃调,以及陇州腔甚至秦腔、琴腔、陕西梆子等,基本都属于西秦腔。吴太初《燕兰小谱》中为什么又把它叫琴腔呢?如“蜀伶新出琴腔,即甘肃调,名西秦腔”,是因为吴太初发现“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为主,月琴副之”。武俊达认为,这种托腔伴唱乐器的运用,还与陇东皮影弦板腔近同。
那么,为什么又称甘肃调、陇州腔呢?因为这其实涉及了历史上陇东和陕西西部历次的改制易名问题。陇东、陇西分指陇山主峰六盘山南段陇山东西部而言:陇西之临洮、兰州、武威(凉州)、张掖(甘州)、酒泉(肃州)及巩昌(今甘南、陇南)一带;陇东指近陕西陇县、千阳、凤翔、扶风、岐山、麟游一带。所以,陇州腔、陇东调、龙宫调、咙咚调等五花八门的称呼,实际都指的西秦腔即西府梆子或西府秦腔。原来,秦腔一名,历史上是陕西以外人的称呼而非本地人的叫法,后来才逐渐统一为秦地各个戏曲剧种的统称,在后来发展成为包括东路同州梆子、西府梆子、中路西安梆子和南路汉调桄桄的一种统称而固定下来。武俊达认为,“这是东西路汇合于西安后的称谓,再后来专指西安梆子的名称,各个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其内涵所指是有所区别的”。被这个名称所剔除掉的部分,自身还继续存在并有所发展,武俊达因此提出“西秦腔并不是单指某一剧种或某一声腔而言,而是涵括了陇东、陕南、陕西所流行的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包括皮影、木偶以至说唱、迷胡等的唱腔,其中有些发展成梆子,有些发展成皮黄,有些则发展成龙宫调、三五七、吹腔、二凡、高拨子等支脉”。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西府秦腔与西秦腔具有一定亲缘关系,但现在还不能确定是同一个剧种。就其表演、声腔而言,西府秦腔比东路简略一些,如“西府秦腔表演艺术,有许多独特技艺。如《伐西岐》中闻太师耍双鞭的‘鞭扫灯花’,结合剧情连唱带打,表演打小红拳、跌叉、搬朝天镫、翻小翻、胡旋舞、耍单鞭、抡大刀等杂技。角色分行,比东路为简,接近于‘汉调二黄’的老路子。如老生可以带演大净、扮闻太师、王延陵(西府艺人把包公叫黑生);须生可以带演小生,扮汉惠帝如意;小旦可演小生,扮周瑜、安禄山;武生扮武旦;武旦带演老旦;生末不分,非常自由”。
后来,安康戏曲学者朿文寿经过数十年秦腔与汉调二黄的研究,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即“京剧主要声腔源于陕西”,并指出一个被人们忽略的历史事实:陕西二黄剧种曾经在关中尤其西安、泾(阳)三(原)高(陵)十分盛行。仅仅是由于名词所限,人们把后者当成外来剧种,所以,陕西省艺术研究所戏曲学者黄笙闻也不禁感叹:
难怪秦岭南北的桄桄乱弹老艺人与广大群众,将易俗社改革前后的秦中大戏,视为判然相别的两种声腔。一说桄桄乱弹,则指东西两路戏;一说秦腔,则指改革后的时行秦腔。至于早时西秦乱弹腔蜕化出来的二黄调、皮黄戏,现在人们不详根蒂,业已不将它当作秦腔看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