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老腔的板腔体特征

第七节 华阴老腔的板腔体特征

用尽毕生精力,搜集整理研究老腔声腔,撰有《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华阴老腔卷》及介绍华阴老腔艺术多种书籍的杨甫勋先生,令我十分崇敬。他对老腔唱腔音乐执着和独特的理论研究就是上述戏曲板腔体音乐历史进程的浮现。

由于各地方戏曲都是首先由各地方上发展出现,所以戏曲的流行范围与方言地理有密切关系,“搜集和分析有关地方戏曲在历史上的流行范围的资料,应该不失为拟测历史方言地理区划的参数之一”。另外,从音韵学角度来说,汉语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音乐素质。“音韵学的发展不仅是为了文学词句的悠扬起伏,同时也是为了歌唱的优美动听。我国音韵学的发展,例如平仄系统的产生以及后来受梵音影响而演变成的新的四声系统,等等,这些均和声腔音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华阴的地方语言和关中各地大体一致,归属中原官话关中片区。与普通话比较,如下表:

华阴老腔皮影,入选中国邮政邮票(华阴陈增礼旧藏)

老腔剧本《空城计》(老腔艺人张全生藏本)

从上表中可看出,两种语言的四声关系表现在:普通话的一声高平调,在方言中为低平调;普通话的二声和方言相同,为高升调;普通话的三声降升调,在方言中为高降调;普通话的四声高降调,在方言中为高平调。可以说,普通话的一声相当于方言的四声,普通话的三声和方言的一声为各自独有的声调,其中有些字,如“雪”“镐”等,在普通话中为三声降升调,在方言中却为一声低平调。

另外,华阴方言还具有以下几种变性:

一是同一字重复时,往往改变原字声调。如方言字“爷”,重复时为“爷爷”,“花”字为“花花儿,“妈”为“妈”,等等。

二是同一字的用途性质的改变,其字声也随之改变。如“妈”的本意指母亲,若称邻居母亲及年长妇女时变为“妈妈”;“睡觉”是行为名词,但当其改变成另一种含义时,就可能是“瞌睡”;“科学”和“学科”,“人民”和“主人”,“树木头脑”和“木头”等字词,都是在此情况下改变字声的。

三是强调某一字意时,其字声随之改变。如:“老年人”,若强调“老”字时,便可说“人老了”;“真”字强调时也可能念成“真美”。

从上述中可以看出,方言字声中没有标准普通话的上声(如:马)。这主要是由于发声方法和发声部位的差异所致,这里不再作详述。

华阴方言字声完成过程所形成的轨迹,从音乐角度讲,是一种旋律形式,这里我们称它为字音旋律线或字音线(有人称其为调值线)。一般情况下,这种旋律线既无固定的调高,又无明显的调性,一切都随着发声时的情绪和字意需要的程度而变化。如“苗”,可以念作的滑动,即,或的滑动,即;也可念作的滑动,即。又如“海”,可念作4—7或4—3的滑动,即4,也可念作的滑动,即1等。可以说,字音旋律线具有一字多调、不同音程滑动的多种形式。现将华阴方言四声字音的旋律线模拟如下:

一声字,声调为低平调,其音区在发音者的低音区,相对情绪低沉而平稳,任何一个持续音都适用表现一声字,它和四声字的区别主要是发声音区不同。如:

二声字,声调为高升调,“”,其音区及形式是字头音由低音区开始,向上直接滑动到高音区,其上滑幅度根据情绪需要而定,只要由低到高的任何两个音都适用二声字,如:

三声字,声调为高降调“”,其音区及形式是字头音由高音区开始,向下直接滑到低音区,其下滑幅度根据情绪需要而定,任何由高到低的两个音都适用三声字,如:

三声字和二声字的旋律走向相反,是两者唯一也是本质的区别。

四声字,声调为高平调“”,音区在发声者的高音区,明朗而平稳,任何一个在高音区的持续音都适用四声字,它和一声字的区别在于音区的高低不同,如

华阴方言里的轻声字和一声字十分相近,声轻音低,音的持续值随前一字声而变化,一般比前一字音要短许多,而且比前一字的尾音低一些。

方言四声的字音旋律线,为老腔唱腔旋律提供了丰富的音乐语汇。可以这样认为,老腔戏的声腔,本质上就是在字音旋律线的基础上,融合了地域人气、风土人情等诸多因素,经提炼、加工、发展而成的。

为了进一步说明字音线在声腔中的具体应用,下面以老腔艺人张奉军演唱《古城会》的唱腔旋律谱为例,作以对照、解析。

老腔《古城会》关公唱段

从上例中可以看出,唱腔旋律的延伸形态和字音旋律线基本是一致的,但也有个别地方还有一些差异,如唱词中“两膀疼”的“疼”字,本来是由一个低音向另一个相对高音直线滑动的二声字,字音线应为,但实际唱腔旋律中字音线是,是由一个低音滑上一个高音后,又由这个高音滑向几个更低的音,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演唱者在对剧情和字意理解的基础上自由发挥所致。实际上,人们在说话时,也常常由于情绪的变化而对语音重心作出不同调整。这也正说明老腔的唱腔旋律和它的方言字音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方言字音线就是声腔旋律的基础(本节参考《华阴老腔》一书,笔者曾协助编辑,由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发行)。

老腔《古城会》关公唱段

上节我们以施德玉关于整齐的五、七言诗句发展至发达的唐诗的例证,就同样可以推拟出民间诗赞体说唱向板式变化的这种可能。民间说唱中,齐言诗赞体的戏曲,所讲究的体式制约条件,是相对简略、宽松,甚至粗糙,也就是说,不过是七言十言、上仄韵下平韵的对句循环运用而已。由于其音节形式是固定的,所以它没必要涵括曲调性格、调高、调式的宫调来提领,也无必要以严密的规律形成音乐情味性格的曲牌来呈现。但是,曲调性格、调高、调式最终还是要进入这个诗赞体之内,从而也就有板式变化体的产生。

皮影来源深古,有照亮的火,有影像憧憧,有职业乐人在丰盛的土地庆节或生死轮回的台帷前深情呐喊,于是,寂静的夜里,燃烧的灯火前,一声喧闹、高亢响亮的鼓板,人声融入,刺破肃穆沉重的氛围,正如林中响箭,从遥远的暗黑的远方倏然传来,这是开启黎明的一束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