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私,才会拥有幸福

超越自私,才会拥有幸福

个人都希望获得幸福,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幸福取决于金钱的多少。于是,绝大多数人都渴望变成富有的人,他们相信金钱会带来强烈的、持久的幸福。

但对于有钱人来说,当他们满足了自己的各种欲望和兴趣以后,会体会到空虚无意义感的痛苦,他们的幸福指数甚至不如穷人。

如果我们思考一下,不难看到真相,那就是:幸福与金钱没有必然的联系——有钱人不一定幸福,而穷苦的人不一定痛苦。因为如果幸福和钱财成正比,应该越富有的人越幸福,而越穷的人越痛苦。但事实并非如此。

我认识的人中,最可怜的莫过于被财富和奢侈的生活耍得团团转的人;而最幸福快乐的人,反而是那些仅拥有基本生活必需品但懂得知足的人。

许多已经积累了足够财富的人承认,在获得财富的同时,一种自私的满足感已经夺走了他们生活中的甜蜜,自己再也没有贫穷时那样开心了。

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得到幸福呢?难道幸福是虚幻的错觉,只有经历长期的痛苦之后才能够换来幸福?认真观察思考以后,我们会发现,除了真正智慧的人以外,大多数人对于幸福的理解,停留在“满足某种欲望”的层面上。

正是这种无知的理念,加上不断用自私、偏执的信念去寻找幸福,才造成了世人的痛苦。

一部分人明白自私是一切不快乐的源泉,但他们往往又会错误地认为:自私的都是别人,而不是自己。

如果你了解到所有的不快乐都是自私的结果,那你离幸福之门就不远了,但只要你还认为是别人的自私剥夺了你的快乐,你就仍然会待在自己创造的牢笼里,继续在那里做囚徒。

其实,幸福是完全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这种满足超越了欲望,是征服种种欲望之后的平和与淡然。为了满足某种欲望而得来的,只是短暂、虚幻的幸福,因为一个欲望后面总会跟着另外一个更高的欲望。

欲望如同海水一样,越喝越渴,让人始终处于躁动的状态。

自我是盲目的,没有理性判断,没有正确的目标,就会导致痛苦。而正确的领悟、公正的判断和正确的目标,是智者才会拥有的状态。只有实现这种意识状态,你才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正是这种无知的理念,加上不断用自私、偏执的信念去寻找幸福,才造成了世人的痛苦。

如果你坚持自私,执著于满足欲望,幸福就会离你越来越远,你所收获的只能是苦难的果实。如果你能在服务于他人的同时遗忘自我,幸福就会来到你身边,你所收获的也将会是幸福的果实。

依附自我,你就会依附悲痛;放弃自我,你就会感受到平和。自我本身就是一个虚幻的概念,执著于满足自我的感觉会与幸福渐行渐远。

欲望如同海水一样,越喝越渴,让人始终处于躁动的状态。

对于贪婪的人来说,四处寻找美食,也无法满足日益增大的胃口;对于抑郁者和病人来说,四处品尝美食,也无法感到心情舒畅。因此,美食并不是幸福的关键因素。

明白了这一点,就能控制住自己的胃口,从此再也不四处寻求美食,而且再也不想着去满足味觉的快乐,这样便能在粗茶淡饭中找到简单的喜悦。

当你不再自私,愿意放弃自己的欲望时,幸福将会来到你身边。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原来看似对你非常残忍的损失,最终将成为你极大的收获。

没有舍,便没有得。紧紧握住一切痛苦的来源,人一定要愿意学会放弃,这就是生活之路。

如果你回顾一下自己的生活,会发现最幸福的时刻是你说一些宽慰别人的话或做一些献出自己爱心的事情,让别人感到快乐的时候。从这个角度来说,幸福与奉献是同义词。

付出便是得到,这是一种自然规律,爱别人的人,自然也会得到别人的爱。相反,如果一个人自私、吝啬、不愿付出的人,那么他如何收获爱和幸福呢?

因为认识到了放下自我是博爱的前提,所以当我们在音乐、艺术中忘却自我时,便能体会到幸福的意味。

众人皆忙碌地四处奔走,盲目地寻找着幸福,却怎么也找不到,因为当他们自私地搜寻幸福时,已经把幸福关在了门外。其实幸福一直都在人们心中。

牺牲了个人的利益和暂时的享乐,你就会马上进入客观和永恒的境界。放弃狭隘局促的自我,不要力求让一切都服从于自己狭隘的利益,你将会变得博爱、幸福。

如果你还未找到这无限的幸福,可以给自己定一个崇高的理想,坚持无私的爱和奉献,并朝着它努力,就能把它变为现实。

当你超越卑鄙的自我,打破束缚自己的一个又一个枷锁时,你就会享受奉献的快乐,感受到与贪婪痛苦截然不同的美好品质——爱和光明。这些都是来自于你的内心。然后,你才会明白“给予的确比索取幸福”。

但是,给予必须发自内心,不带有任何自我私欲的污点,不带任何要求回报的企图。如果你给予后仍然受到了伤害,那是因为你觉得自己没有受到感谢和夸赞,此刻你就知道你受伤不是因为给予,而是因为你仍贪图回报,是贪心让你不快乐。

在奉献的时候忘记自己,这就是幸福的秘诀。

永远提防自私,认真地学习放下小我这神圣的一课,你就会登上幸福的最高峰,而且永远散发着爱的光芒,沐浴在光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