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奥义》简介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奥义》这本书是由张远山创作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奥义》共有17章节
1
余世存序 自由江湖的虚实
一部传统中国文人宝爱无已的语言极品被张远山坐实了。支离破碎的文字被理顺了,晦涩难懂的文字被明确了,意象丰富的角色被格式化了。这是一般读者的幸事,是大众的幸事。 ...
2
吴励生序 “去蔽存真”的天道观
远山治《庄》颇有章氏遗风,除了小学功夫扎实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庄学义理的全新阐释之中,自坚其说的主观之学可谓一以贯之而且旗帜鲜明地贯穿到底。 评论张远山的作品并非...
3
作者前记 庄子引领我们仰望星空
很多人读过《庄子》,未必明白庄子隐藏的奥义。正如很多人知道康德名言“两件事物令我敬畏:一是头顶的灿烂星空,一是心中的崇高道德”,未必明白康德隐藏的奥义。 作为哲...
4
作者序言 莫逆于心,相视而笑
我与庄子,莫逆于心。 文化浩劫之后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开始文化复苏,译介西书,重印古籍。1982年,我二十岁。在华东师大丽娃河畔,我用一部今人柳鸣九的《萨特...
5
绪论一 战国大势与庄子生平
研究战国诸子思想,必先了解诸子共处的战国时代。进而了解诸子之母邦,诸子之个人生平及其思想源流,乃至师友、论敌之母邦,师友、论敌之生平及其思想源流。 秦灭六国之后...
6
绪论二 庄学四境与郭象篡改
前359年,庄子十一岁。三十二岁的卫人公孙鞅(前390—前338)离魏至秦[1],先后三次分别以“帝道”、“王道”、“霸道”游说秦孝公(前361—前338在位)...
7
《逍遥游》奥义——蕴涵四境的“自由”论
《逍遥游》不仅是“内七篇”首篇,而且是重要性首屈一指的庄学“自由”论。旧庄学不重视“文学性强”的《逍遥游》,只重视“哲学性强”的《齐物论》,结果既无法读通《齐物...
8
《齐物论》奥义——万物齐一的“平等”论
《齐物论》是重要性仅次于《逍遥游》的庄学“平等”论,即“齐物”论。旧庄学尽管最重视《齐物论》,却连篇名究竟读作“齐物/论”还是读作“齐/物论”,也依违两可,莫衷...
9
《养生主》奥义——身心兼养的“人生”论
《养生主》是庄学“人生”论。《齐物论》已明“为知”若欲达至真谛,必须超越人间视点,达至道极视点;《养生主》继明“为行”若欲达至俗谛,必须身心兼养,同时以心为主。...
10
《人间世》奥义——因应外境的“处世”论
庄学“处世”论《人间世》,是庄学“人生”论《养生主》的续篇。两篇结构衔接:《养生主》先卮言后寓言,《人间世》先寓言后卮言。而且义理递进:《养生主》阐明主动而理想...
11
《德充符》奥义——因循内德的“葆德”论
《德充符》是庄学“葆德”论。《齐物论》“葆光”,是“葆德”之变文。 《德充符》继《齐物论》、《人间世》之后,深入展开《逍遥游》“至境”三句之末句“圣人无名”;又...
12
《大宗师》奥义——顺应天道的“明道”论
《大宗师》是庄学“明道”论。“葆德”论《德充符》之后,继以“明道”论《大宗师》,理由有二:其一,必先因循内德,方能顺应天道。其二,师法《老子》初始版之“德”论在...
13
《应帝王》奥义——天人合一的“至人”论
《应帝王》是庄学“至人”论。前六篇的庄学义理,终极目标无不指向庄学实践的至高理想——至人。 信仰天道的至人与信奉人道的君主天然对立,然而郭象题注曰:“夫无心而任...
14
余论一 庄学奥义的全息结构
庄子撰写“内七篇”,首先总体构思囊括宇宙、通天彻地的庄学全图,最终拆成支离其言、晦藏其旨的庄学拼板。 读者理解“内七篇”,必须逐一拼合支离其言、晦藏其旨的庄学拼...
15
余论二 文化与造化
“文化”已经泛化到无所不包,不仅可以包含“文明”,甚至可以包含“野蛮”,因为野蛮人尽管“不文明”,但是并非“没文化”。混淆“文化”、“文明”所导致的思想混乱,使...
16
余论三 哲学先知与时代精神
“知识”与“精神”,意蕴相关而关系模糊,“知识”与“时代精神”亦然。本文跳出庄学樊篱,从“知识”入手,考察“精神”、“时代精神”等一系列相关名相,尝试为轴心时代...
17
跋语超越老孔,空前绝后
司马迁认为庄子“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苏东坡斥为“知庄子之粗者,庄子盖助孔子者”。本书业已证明,司马迁揭示了真相,苏东坡遮蔽了真相。不过司马迁揭示的,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