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浪漫主义

英国浪漫主义

19世纪中期无疑是浪漫主义大获全胜的时代,当时浪漫主义从法国兴起席卷了整个欧洲,英国也毫不例外地受到了浪漫主义的影响。高唱革命战歌的法国浪漫主义传播到英国之后却滋生出了另类画风。原因是在当时新哥特文学的影响下,英国浪漫主义画家发现了新的审美范畴,他们将惊悚、梦幻与宗教糅合,探索了前所未有的艺术主题。虽然也出现过像透纳这样歌咏自然史诗的画家,但相较于法国浪漫主义的激情与宏大,英国浪漫主义流派则更像是为艺术品蒙上了一层“恐怖”的面纱。例如画家威廉·布莱克的《疯癫的尼布甲尼撒》。尼布甲尼撒是古迦勒底帝国即新巴比伦国的君王,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多次征战并且屡立战功,在位期间国家强盛,并建造了雄伟的巴比伦城。但他妄自尊大得罪神明,上帝将他的王位夺走,使他丧失心智吃草如牛,与野兽同居。他被赶出离开世人,身被天露滴湿,头发长长,好像鹰毛,指甲长长,如同鸟爪。很多人认为诱发这恐怖、神秘的审美取向除了因为工业革命而产生的浓雾以外,多半是由于维多利亚时期的系列怪诞事件。维多利亚女王执政期间英国流行着许多古怪现象,例如马戏团畸形秀,与死人合影等,当然还有开膛手杰克。这些“恐怖”现象常常被认为是孵化这一时代奇异审美的温床,而正是因为这奇异的审美才滋养出英国浪漫主义绘画梦幻与恐怖的特点。

威廉·布莱克《疯王尼布甲尼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