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庙

神庙

古埃及的神庙可分为供奉神祇的神庙与祭祀法老的祭庙两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古埃及神庙的建筑结构也有所不同,然而无论何时,我们都不应当将它们单纯地看作是宗教祭祀场所。尤其是自古埃及新王国时期以后,神庙还成了每座城市的政治与经济中心。

除了一些特例之外,神庙的建筑形制都是非常相似的。位于神庙最前端的是象征着天际线的塔门,这一入口标志由两扇巨大的石门组成。塔门之后的露天庭院是人们在节庆时集会的场所。而神庙的主体部分由一个或多个列柱大厅组成。神殿位于列柱大厅之后,陈列着神像的内殿便在此处,只有国王与一部分祭司才有权踏入其中。

古希腊和古罗马神庙虽然与古埃及神庙有一些不同之处,但它们的建筑理念基本相同,且均建立在对古埃及最著名的阿蒙神(Amun)神庙——即卡尔纳克(Karnak)神庙借鉴和简化的基础之上。卡尔纳克神庙最重要的部分当属放置着神像的内殿,它也被称为“至圣之地”。内殿的四周围绕着神秘的长廊,而位于内殿前侧的则是九柱神大厅。进行年度宗教仪式的供奉大厅就位于九柱神大厅的前方。再往前坐落着列柱大厅,顾名思义,这座大厅由柱子支撑。阳光填满了从矮墙到柱与柱间的空隙,照亮了整座列柱大厅。而神庙的其他部分或通过小窗实现有限的照明,或如同内殿一般,完全笼罩在昏暗之中。

努比亚神庙模型

木头,粉刷,绘画

19世纪

分别高40厘米、29厘米、40 厘米

贝尔纳尔迪·德罗韦蒂于1824年购买

由于20世纪60年代阿斯旺高坝的修建工程会产生一处低洼地,也就是如今的纳赛尔湖,从而淹没几座神庙。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议下,人们开展了拯救神庙的行动。这些神庙包括位于阿斯旺以南100公里的达卡神庙,它曾由多位国王修建和改造,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托勒密八世埃夫格特,他或许曾命人从河对岸献给巴库的荷鲁斯神庙中运来石块用于达卡神庙;德波阿蒙神庙,位于第一大瀑布附近,建于公元前2世纪左右;丹杜尔神庙,它是一座罗马神庙,由奥古斯都授意建造,是祭拜伊西斯、皮德斯和皮奥的(后两者并不是埃及神,而是努比亚首领被神化的儿子)。这些神庙分别被转移到努比亚、马德里和纽约。

尽管这些模型是在近代制作的,但是其确切的来源和来到都灵的情况尚不清楚。通过对档案资料分析,结合一些风格的对比,学者们认为这两座模型有可能是贝尔纳尔迪·德罗韦蒂的好朋友兼中间人让·雅克·里福的作品,他在1817年制作了这些模型以出售给某个欧洲国王。但是,模型并没有十分忠实于原型,尤其是与里福的其他作品对比。所以,制作的目的依然不明,其他几个可能的目的为:教学,演示和艺术。

哈索尔柱头

石灰石

托勒密时代(前332—前30)

高38厘米,长30厘米,宽25厘米

贝尔纳尔迪·德罗韦蒂于1824年收藏

在古埃及,神庙的字面意思就是神的住所。神庙的结构由迁移来的巨大石块支撑,建筑元素有着准确的象征意义:地板逐渐垒起来以慢慢接近神的圣殿,代表从混沌世界“努”走出来的原始支柱,天花板代表苍穹,柱子象征尼罗河两岸的植物。这件石柱头却不具备任何植物的元素。它由一整块立方体形石灰石雕刻而成,四面都有女神哈索尔的形象。女神的化身是牝牛,三角形的面部为人形,耳朵为牝牛形,三分式的假发上饰有珍珠发带。这件石柱最初应该是一尊西斯特罗形胸像的一部分,西斯特罗是女神哈索尔和伊西斯使用的神圣乐器。原来表面上有彩色绘画覆盖,如今呈石灰石的本色。

棕榈形状的柱顶

石灰石

中王国时期(前2055—前1650)

高61.8 厘米,最宽 54 厘米

柱顶为自然元素的柱子早在第五王朝(前2494—前2345)就出现了。尼罗河谷最常见的植物,如纸莎草、莲花和棕榈树经常出现在柱顶的造型中,作为整个建筑打造的微观世界中的构成元素,通常为石头材质。这是因为真正的灌木和其他植物,如棕榈树的树干在石头柱基上是无法固定的,因为它们无法嵌入地面。作为圣堂和小神殿的承重结构,石头在第一王朝(前5300—前2686)之前是比较容易获得的材料。

埃及的柱顶并不是叠加在柱子上的装饰性元素,它们是以一整块石材雕凿而成的。实际上,这件柱顶是被机械切割下来的,整个柱子是一棵九叶棕榈树造型,刻有凹陷的纹理。缺失的柱身应为圆柱形,如今依然可见柱一端有三条水平绳结连接着棕榈树的叶子。

祭司

直到新王国时期(前1550—前1069),神职人员才粗具规模。除了作为宗教中心,神庙也成为极其重要的行政与经济中心。古埃及人对行政与宗教权力进行了一系列等级森严的划分,来实现对神庙的管理。神庙越是宏伟华丽,神职人员的等级划分就越为细致。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卡纳克神庙。执掌这座供奉着阿蒙神与太阳神神庙的是“第一先知”(Hem netjer tepy),位列其下的是“第二先知”(Hem netjer sen-nw)、“第三先知”(Hem netjer kemet-nw)与“第四先知”(Hem netjer fed-nu)。虽然我们无法清晰地划分以上四者的具体职责,但他们无疑都是所谓的“高级祭司”,负责组织并管理祭祀活动,而“低级祭司”则扮演辅助角色。

祭司头像

黄石英石

阿蒙霍特普三世时期(前1390—前1352)

高24厘米

贝尔纳尔迪·德罗韦蒂购买

高级祭司或贵族定制珍贵石材的雕像在当时是很普遍的行为。雕像可以是神的形象,放置于建筑或小神庙中;也可以仅仅用简单的家徽表征自己的职位。大多数情况下这些雕像专供庙宇,具有还愿性质,放置于埃及神庙的露天庭院中。

这件头像的面部被塑造得极其精致。头颅整体十分光滑,天庭饱满,造型柔和,所有元素表明其出处或许为皇室御用的手工作坊。头像的肖像和风格特征令我们相信它来自阿蒙霍特普三世法老统治时期(前1390—前1352),不久之后,他的继位者阿蒙霍特普四世(埃赫那吞)通过宗教改革颠覆了国家的根基,在短期内树立了阿吞太阳神在埃及至高无上的地位。

阿蒙摩斯雕像局部

花岗闪长岩

拉美西斯三世时期(前1184—前1153)

高67厘米,长57厘米,宽38厘米

泰伯 (?)

祖琦捐赠

这是一个跪坐男人雕像的下半部分。他手持一座古寺,古寺上有女神哈索尔的形象。双腿上盖着一块打裥的精美华服。虽然雕塑的表面损坏得很严重,不过标明主题和名字的象形文字还是保留了下来:执扇者与阿蒙宝藏守护者,阿蒙摩斯。

“跪像”从第十八王朝(前1559—前1295)就已经开始使用,拉美西斯时期(前1295—前1069)更为流行,并一直延续使用。其一般放置在寺庙中,然后由希望与神明建立直接联系的奉献者将其献给神祇。

阿蒙摩斯,新王国时代(前1550—前1069)在底比斯地区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名字。然而执扇者与守护者是指一位生活在拉美西斯三世(前1184—前1153)时期的文学界著名人士。

图特摩斯三世的石碑

石灰石,绘画

图特摩斯三世(前1479—前1425)

高113 厘米,宽60.5 厘米,厚14.5厘米

古埃及文物中最常见的物品之一就是石碑。从早期一直到罗马时期,在众多领域特别是在葬礼和神殿中,石碑是重要的基本元素之一。

图特摩斯三世的石碑是还愿石碑。石灰石制,用拱架支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凹雕刻的手法呈现人物形象;另一部分表面光滑,本应写有象形文字。上方为饰以双圣蛇标志以及带有翅膀的日盘,象征着王权;下面的人物是图特摩斯三世,右面是ITIFALLICO MIN神。最后用几行象形文字记录了法老的君主头衔和神的称号。其出处并不明确,但从画面形象的表现方式来看,上部分无疑出自神殿。而下面的石碑是完全平滑的,画面无任何凹凸,看来并未完成,尽管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黄色勾边的痕迹——这一工序通常是完工后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