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像
古埃及人认为神像是具有生命的,因此由一部分专门祭司负责照看神像,每日唤醒它们,为其梳洗、穿衣,接着以供品供奉神像,最后侍奉它们就寝。祭司还会通过一种名为“张口”的巫术仪式,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赋予神像。
古埃及人以当时在位法老的面容为原型来塑造神像。雕塑一般为坐像,这种姿势会赋予神像一种庄严感。据相关文献记载,古埃及神像通常以木料或贵金属制成,因此只有很少一部分神像留存至今。
神像一般会被安放于神庙的圣殿之中,这是整座神庙最昏暗、神秘,且安保措施最为严密的地方。不过,在其他区域神像也随处可见,因为信徒们常常将当地神祇的雕像供奉给神庙。
神牛头雕像
石灰石
新王国时期 (前1550—前1069)
高41厘米,长25厘米,宽18.5厘米
在这件神牛头上,耳朵、牛角以及三分式发套的浮雕清晰可见。头顶带有圣蛇标志的满日盘,但本应围绕着双角固定,如今却断裂了。口鼻部分残缺,眼睛、眉毛凸起,以珍贵的宝石镶嵌。
对神牛的崇拜可以追溯至很久以前。神牛代表尼罗河的孕育能力以及埃及的繁殖力,正因如此,它也是王权的象征,从那时起法老应具备平衡整个大自然所有神力的能力。
对神牛的崇拜源自孟菲斯地区——该国早期的都城。从末朝时期开始人们相信神在凡间的形象表现为身上带有白色斑点的黑色公牛,因此凡是有此特征的动物都被认为是神的化身,并被送到神殿里供人们敬仰。
狮身羊面像头部
砂岩
阿蒙霍特普三世 (前1390—前1352)
高60厘米,长135厘米,宽116厘米
卡尔纳克·泰伯
贝尔纳尔迪·德罗韦蒂于1824年收藏
在这件大型的公羊头颅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眼睛、耳朵及羊角的浮雕,前部中间有一个凹陷,很有可能最初是一个带有圣蛇标志的满日盘。它本应属于名为阿蒙神的雕像,阿蒙神像也被称为“狮身羊面像”。
通过对比通往卡纳克神殿阿蒙神庙前第一根柱子的甬道两侧的雕像,与通往同一个神庙里穆特神殿前第十根柱子的甬道两侧的雕像,我们推断出这个头颅应该来自这两个地方的其中之一。
而狮身人面像,一般来讲是法老的头颅狮子的身体,他们是神殿的守护者,也是动物界神力的象征,与太阳神联系在一起并具备人类的智慧。
狮身人面像
砂岩
罗马时期(前30—395)
高41厘米,长68.5厘米,宽22.5厘米
贝尔纳尔迪·德罗韦蒂于1924年购买
在古埃及,狮身人面像代表着国王的形象,太阳神“拉”之子。狮子是体现太阳威力的动物,于是国王的头部与狮子的身体相结合。罗马时期,狮身人面像的雕像被放置于坟墓的入口处,象征着由于太阳循环而保证的重生。正如这件展品,这一时期的狮身人面像姿势威严,细致地展示了强健的肌肉和肋骨。
塞克荷迈特女神像
花岗岩
第十八王朝(前1595—前1295)
分别高213厘米、210厘米
卡尔纳克
贝尔纳尔迪·德罗韦蒂于1824年购买
埃及博物馆收藏了整整21尊塞克荷迈特狮身女神像,她们都源自卡尔纳克(底比斯)形为秃鹰的穆特女神庙,是众多女神像中的一部分。
左面这尊坐在矮椅背宝座上的狮头人身女神像代表着凶猛的神祇。伸展的双臂置于双腿上,身着合体的紧身长衣,胸前佩戴乌瑟克项圈,三分式浓密发套均匀地分布在精细浮雕的狮鬃后面。发套之上本应是一个王冠或一顶较为特别的帽子,如今只剩下一个连接头饰的底座。
右边这尊人身狮头女神像代表同样的神祇。神像的右臂垂直置于身体一侧,左臂则弯曲于前腹,手中紧握形似纸莎草的权杖。身着紧身长衣,带有圣蛇标志的日轮位于三分式发套之上。
船和桨手小模型
木头,粉刷,绘画
第一中间期(前2160—前2055)
高33.66厘米,长 85.5厘米,宽19 厘米
艾斯尤特,孟图霍特普和尤普艾腾哈特陵墓2b
埃内斯托·斯基亚帕雷利于1908年发掘
木制小模型不仅反映日常生活场景,也记录埃及人生活中的重要时刻。比如这件船的小模型描绘了前往圣城阿拜多斯的旅行,奥西里斯神的身体就被埋葬在圣城,那里同时也是埃及最初几位国王陵墓的所在地。船由木头经过粉刷上色后制成,龙骨纤细,船尾和船头向两端逐渐变细。船上载有五个人,他们头戴短发套,身着短裙,稳稳地站在甲板上。人物握拳的手中有孔,可能原本拿着东西,也许是船桨,因此这些人可能是船工。而乘客,也就是逝者,盘腿坐在保存完好的遮阳棚下。在其他情况下,这个位置通常用来放置棺材,象征着内部盛放着已用香料处理过的尸体。小模型的装饰十分精细,保存完好:龙骨两侧涂成黄色,前部绘有乌杰特之眼的图案,细节丰富,这与皇家船只的特点相符;甲板涂成白色,绘有红色的方格;船头和船尾以彩色图样装饰。
小模型由埃内斯托·斯基亚帕雷利于1908年在艾斯尤特(埃及)进行发掘时在孟图霍特普和尤普艾腾哈特陵墓2b中发现。这里还出土了大量极具当地手工特色的文物,都来自第一中间期(前2160—前2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