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写作技巧:从0到1构建小说情节(二)
04 小说写作技巧:从0到1构建小说情节(二)
“三幕剧”的概念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提到的,他将三幕剧作为古希腊悲剧的一种形式,认为它是一种完整的戏剧结构,包括开端、高潮和结局三个部分:
开端:第一幕通常是引出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是建立情节基础的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观众将被介绍主要的冲突和问题,以及角色之间的关系和动机。这一部分通常在剧中被称为“引子”。
高潮:第二幕通常是故事的高潮部分,也是情节发展的关键点,观众将目睹主要角色的冲突问题达到顶峰,也是角色行动的最高潮。在这一部分中,故事的情节线将达到最高点,主要角色将面临重大的挑战和抉择,以及各种复杂的冲突和危机。
结局:第三幕通常是故事的结局部分,也是情节解决的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观众将看到主要角色的命运和结局,他们的冲突和问题将得到解决,情节线也将得到圆满的结束。这一部分通常包括角色的道德情感转变,以及故事的结论和主题的总结。
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三幕剧结构是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它涵盖了戏剧中的开端、高潮和结局三个部分,同时也包括了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发展和主题的探讨等方面,是古希腊悲剧和现代戏剧中广泛应用的基本结构形式。
基于以上结构,我们可以来做一个简单的练习,在练习中你需要牢记三幕剧的3个部分,并思考如何让这3个部分更具亮点。
如今或许就悬疑作品还能相对吸引人的注意力,那么我们先“讨巧”地拟定自己的作品为悬疑作品。
为了让剧情变得紧张一点,先安排一个甲追杀乙的开头,甲是警官或者执法者,随具体的故事背景而定,乙是逃犯,甲奉命追抓捕乙,乙为了逃脱不择手段。你可能会觉得这个开头很平庸,没有关系,你可以尽情地开发自己的大脑,放入各式各样的创意,但是本文主要是先给你提供一个框架工具。
此外在开头我们需要提供人物关系和动机,但是这不是说你需要事无巨细地用旁白把故事讲出来。恰恰相反,你最好用人物行动以及表情,或者物件、细节来证明两人的关系。
举个极端的例子,你想说明甲有一个同事,他们也是恋人,在一次抓捕行动中被乙残忍杀害了,你可以让甲的其他同事开展一次对话,并隐晦地将这个故事前情透露出来。又或者,你可以在文中描绘甲存放在的抽屉里的关于“执法者”殉职的旧报纸,上面有关于自己的恋人和同事殉职的信息以及乙狰狞的笑容。
如此,你会发现,你不仅丰富了故事里的人物,同样也为甲抓捕乙的行为提供了更强有力的动机。
但是你会发现,这一点动机导致甲的目标是要抓住乙,我们解决了甲的动机。我们同样要解决乙的动机,根据原先的设定,乙的目标是要逃脱甲的抓捕。但是从先前不择手段来逃脱抓捕的情况来看,乙的行为似乎是有隐情。为什么他为了逃脱要残忍杀害甲的同事,让自己罪加一等呢。这里是高明的小说匠人可以做文章的地方。
除非比死亡更恐怖的事情降临在他们头上。比如《扬名立万》里面“歌女”是被“三老”抓去百般羞辱,影片中用了很多细节来形容这种羞辱的恐怖,让人几乎身临其境,再比如《斯巴达克斯:血与沙》中克雷斯的恋人妮维雅被主人卖掉,几经转手到了一个模样和善的铁匠手里,本以为会得到照顾,没想到之后被秘密带到马厩中,加之以各种铁器折磨侵犯,由此造成了妮维雅性格走向极端,心理产生极大阴影,因而对罗马人产生极端仇视。
以上的小说情节无不强化了人物动机,解释了人物性格,由此也让小说中的人物行动更为真实,情节也更为合理,自此也就更能引发读者的共情。
那么针对我们上述这个故事,该怎么丰富开头呢?
这里其实可以做一个铺垫,也就是甲本身不是一个警察,而是一个死囚犯,《自杀小队》就是如此,只要他抓住乙,他就能获得自由的机会,所以他的动机也是有私心的,而他的那位同事实际上就是向上头的人说情由此把他救出牢笼的那人,这样的设定往往会有“美女与金刚”的影子。
那么乙呢,最简单的做法是乙因为犯下的是死罪,所以被抓住肯定就活不成。但是这样的剧情看上去难免有些俗套,或许我们可以再想想,除了死亡的威胁之外,其他的威胁是否更能引发读者的共情。比如甲为了让某位大人物解救犯下死罪的妹妹,选择去猎捕逃亡的乙。乙逃亡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解救备受寡头统治和欺骗的人民。当然如果再极端一点,或许乙就是甲的妹妹,这场猎捕实际上就是政治寡头丙想利用甲实现一件双雕,让甲和乙自相残杀。而乙逃跑的目的是为了找到哥哥,她并不知道追杀她的人就是她的哥哥。
可以说这个开头并不是那么出色,甚至会有点像人们常说的“缝合怪”,因为我们吸收了很多情节元素加入到了这个追杀逃亡的悬疑故事中,但我需要再次说明的是,这只是提供一种创作的方法和思考工具,至于如何将素材和思考融入到作品中,这是每一个创作者都需要费时间思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