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说突破文本变得更立体?设立不可靠的叙事者
14 如何让小说突破文本变得更立体?设立不可靠的叙事者
从最早的小说叙述开始,小说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产生共情,让大家相信虚构的内容是真实的,让大家更有代入感。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希望小说人物更真实,更具代入感。
但是要留意一点,以上往往是以可靠的叙事者为前提。但是也正因如此,这一前提反而成为了现代小说创作的桎梏。因为不会说假话的人绝对不是真实的。当然事实上我们看到早期的一些小说形式就是由不可靠的叙事者展开,比如地富在写《鲁滨逊漂流记》时,就化用了一个真实故事,写船员在遭遇变故之后漂流到了奇幻国度,然后开启了自己的冒险故事。我们在某种程度上相信他讲的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是他依旧是一个“可靠”的叙事者,前提是我们知道他讲的是假的。
但是倘若将不可靠的叙事者放入侦探推理一类的作品中,小说本身从结构上会变得立体起来。因为在假的框架里,读者会默认叙事者阐述一个符合小说故事世界的逻辑的真话,从而成功地“诱骗”读者进入作者设置的圈套。
那么具体是怎样实现的呢?
首先,作者首先会为叙事者设立可信度,就像玩狼人杀一样,不可靠的叙事者就是所谓的狼人,那么他要做的就是不在第一时间被发现。所以你在创作人物的时候需要思考如何让他在读者眼皮底下行动,但是就是不被读者发现。一般来说这样的人物最好不要是有许多光环的角色,他可以是的默默无闻的仆人,或者老实巴交的小伙等等。平平无奇的人更容易让人觉得好亲近。
此外,这些人必须是事件的阐述者,因为只有这样,读者不会对他们起疑心。这就和你很少会怀疑试图破案的警察是杀人真凶一样。
此外,“贼喊捉贼”是一种聪明的策略,它可以让不可靠的叙事者借用人们对于身份以及职业的一些刻板印象来树立自己的可靠形象,从而洗脱自己的嫌疑。
阿加莎的经典作品《罗杰疑案》就是侦探小说中运用不可靠叙事者的典型。所谓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阿加莎就是利用了读者的心理来制造障眼法,让人物从一开始就天然不被怀疑。
所以小说中的——谢泼德医生,也就是叙事者“我”最后的认罪也会让大家觉得意外,但是侦探小说中的不可靠叙事者不仅仅会读者对结局感到诧异,更重要的是,它将“必须质疑文本以及文本之外一切”的信念植入读者内心,从而是他们不由地对一切展开怀疑,包括谢泼德医生的认罪书。既然谢泼德医生是个不可靠的叙事者,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判定他最后的认罪书写的一定是真话呢。
所以一个不可靠的叙事者其实打破的是小说与读者之间建立的“信任感”,而一旦这一信任感被打破,小说也就突破了本身的故事框架,其原本封闭式的结局一下子就成了开放式结局,文本一下子也多出了许多可以被阐释的空间,小说也变得更加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