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信息系统组成要素
抛开技术手段,来看看信息系统中使信息发挥作用、相互交流的自身组成。
早在几千年前,在没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时,就有大家熟知的一个早期最经典的信息系统——烽火台报警系统,为了防备敌人入侵,采用“烽燧”作为边防告急的联络信号,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领台传递信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称为“燧”。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朝廷规定: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必须马上带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由此可见,烽燧制度的实施,意味着古时就已出现了庞大而又完善的军事信息系统。
同样在早期,人们用旗语进行海上舰船联络,或用旗语指挥部队变阵和进行战斗。通过旗子的颜色、数量,挥动旗子的方向(上、下、左、右和倾斜的角度)等组合,定义要传达的信息的含义,由站在高处的旗令兵肉眼获得信息,再向下一站旗令兵传递出去。明确的信息含义约定和实施规则组成较完善的旗语指挥变阵信息系统。
1.2节中的BT文件共享系统是现代网络信息系统,采用视频、音频等计算机识别的文件存储原始信息,用约定协议定义“种子”文件,作为描述原始信息的元信息,它通过TCP/IP网络协议之上的P2P模型网络传递信息,为最终用户能够下载或在线观看视频和收听音频提供保障。
信息系统中,信息总是与一定的形式相联系,这种形式在古代可以是特殊声音,如钟声、鼓声、鞭炮声等,也可以是灯光、火光,如孔明灯、烽火台等,在近现代可以是语音、图像、文字文件等。一定形式的信息传递到某个或某些目的地才能够发挥效用。
在现代通信中传递的信息一定要“数据化”,无论什么内容,一定要通过某种数据的形式传递到对端,无法用数据描述的信息是无法传递的,如气味。数据的形式要明确描述信息含义并便于传递。信息系统的根本目的是描述信息、处理信息、控制信息流向,实现信息的效用与价值。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原始信息的描述方式逐渐变化,信息传递手段越来越快捷,但是信息系统内在的要素却是不变的,这是信息的本质与人类对信息的需求决定的。信息系统的组成要素包含3个部分,定义为信息系统三要素:
·信息含义定义;
·信息传递工具;
·信息传达接口。
“信息含义”是信息的价值体现,“信息含义定义”包括信息的含义及定义含义的方法;“信息传递”是指信息提供者根据用户的需求,有针对性地传递给信息接收者的过程,信息传递的目的是使信息用户及时、准确地接收和理解信息,信息传递工具决定信息传递的范围、速度和质量;“信息传达接口”是最直接的信息传递者,它和信息传递工具密切相关。
在烽火台报警系统中,信息含义是战况,定义方法是烟火;信息传递工具是烽火台、空气、光波;信息传达接口是值班哨兵用肉眼观看烽火台上的烟火。在旗语变阵系统中,信息含义是队形,定义方法是旗子的颜色、角度等;信息传递工具是空气、光波;信息传达接口是旗令兵用肉眼观看旗子的运动过程。在BT文件共享系统中,信息含义是某个影视剧或歌曲,定义方法是视音频文件和元信息文件(种子文件);信息传递工具是Internet网络;信息传达接口是各个计算机上运行的程序。
信息系统的三要素一直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着。信息含义定义,从狼烟、旗语的定义一直到现在的计算机信息描述;信息传递工具从烽火台、驿站到现在的计算机网络;信息传达接口从人的眼观、耳闻到现在的计算机程序交互,由此可见,信息系统的实现方法、应用范围与网络技术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