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入门要目及其读法 要籍解题及其读法》简介
《国学入门要目及其读法 要籍解题及其读法》这本书是由.梁启超著创作的,《国学入门要目及其读法 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共有95章节
1
关于“昨日书林”
民国时期正是中西方文化发生激烈碰撞的时期,这种碰撞造就了一批民国的学术大师。这批学术大师肩负起了引进、探究西方文化和整理、继承中国文化的双重使命,起到了承前启后...
2
国学入门书要目及读法
...
3
序
两月前,《清华周刊》记者以此题相属,蹉跎久未报命。顷独居翠微山中,行箧无一书,而记者督责甚急,乃竭三日之力,专凭忆想所及草斯篇。漏略自所不免,且容有并书名、篇名...
4
(甲)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
《论语》《孟子》 《论语》为两千年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孟子》自宋以后势力亦与相埒。此二书可谓国人内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学者熟读成诵;即不能,亦须翻阅多...
5
(乙)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书类
《尚书》 内中惟二十八篇是真书,宜精读,但其文佶屈聱牙,不能成诵亦无妨。余篇属晋人伪撰,一浏览便足。(真伪篇目,看启超所著《古书之异伪及其年代》,日内当出版。)...
6
(丙)韵文书类
《诗经》 希望学者能全部熟读成诵。即不尔,亦须一大部分能举其词。注释书,陈奂《诗毛诗传疏》最善。 《楚辞》 屈宋作宜熟读,能成诵最佳,其余可不读。注释书,朱熹《...
7
(丁)小学书及文法书类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著 《说文通训定声》朱骏声著 《说文释例》王筠著 段著为《说文》正注,朱注明音与义之关系,王著为《说文》通释。读此三书,略可通《说文》矣。 ...
8
(戊)随意涉览书类
学问固贵专精,又须博涉以辅之。况学者读书尚少时,不甚自知其性所近者为何,随意涉猎,初时并无目的,不期而引起问题,发生趣味,从此向某方面深造研究,遂成绝业者,往往...
9
要籍解题及其读法
...
10
自序
我对于学问,件件都有兴味。因为方面太多,结果没有一方面做得成功。著述更不必说,始终没有专心致志好好地著成一部书。近几年来我名下的出版物,都不过一个学期中在一个学...
11
《论语》《孟子》附论《大学》《中庸》《孝经》及其他
...
12
总说
《论语》《孟子》两书,近人多呼为“经书”,古代不然。汉儒对于古书之分类,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六艺”,亦谓之“六经”,实为古书中之最见宝贵...
13
《论语》编辑者及其年代
《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据此,则谓《论...
14
《论语》之真伪
先秦书赝品极多,学者最宜慎择。《论语》为孔门相传宝典,大致可信。虽然,其中未尝无一部分经后人附益窜乱;大抵各篇之末,时有一二章非原本者。盖古用简书,传钞收藏皆不...
15
《论语》之内容及其价值
《论语》一书,除前所举可疑之十数章外,其余则字字精金美玉,实人类千古不磨之宝典。盖孔子人格之伟大,宜为含识之俦所公认,而《论语》则表现孔子人格唯一之良书也。其书...
16
读《论语》法
吾侪对于如此有价值之书,当用何法以善读之耶?我个人所认为较简易且善良之方法如下: 第一,先注意将后人窜乱之部分剔出,以别种眼光视之,免使朦混真相。 第二,略依前...
17
《论语》注释书及关系书
《论语》注释,有汉郑康成《注》,已佚,近人有辑本;有魏何晏《集解》,宋刑昺《义疏》,现行《十三经注疏》所载者即是。但其中要语,多为后人新疏所以采,不读亦得。为便...
18
《孟子》之编纂者及篇数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云:“孟子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赵岐《孟子题辞》云:“退而论集,所...
19
《孟子》之内容及其价值
孟子与荀卿,为孔门下两大师。就学派系统论,当时儒、墨、道、法四家并峙,孟子不过儒家一支流,其地位不能比老聃、墨翟,但孟子在文化史上有特别贡献者二端: 一,高唱性...
20
读《孟子》法
读《论语》《孟子》一类书,当分两种目的:其一为修养受用,其一为学术的研究。为修养受用起见,《论语》如饭,最宜滋养;《孟子》如药,最宜祓除及兴奋。读《孟子》,第一...
21
《孟子》之注释书及关系书
最古之《孟子》注释书为东汉赵岐之《孟子章句》,且每章缀以章指,其书现存。全文见焦循《孟子正义》中,今不另举。 一,宋朱熹《孟子集注》。 性质及价值皆同《论语集注...
22
附论《大学》《中庸》
《大学》《中庸》本《小戴礼记》中之两篇。《礼记》为七十子后学者所记,其著作年代,或在战国末或在西汉不等,其价值本远在《论语》《孟子》下。自宋程正叔抽出此二篇特别...
23
附论《孝经》
《孝经》自汉以来,已与《论语》平视,今且列为十三经之一,共传“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以为孔子手著书即此两种。其实此二语出自纬书,纯属汉人附会。“经”...
24
附论其他关于孔子之记载书
记载孔子言论行事之书惟《论语》为最可信,其他先秦诸子所记,宜以极严冷谨慎之态度观之。盖凡一伟大人物,必有无数神话集于其身,不可不察也。今传《孔子家语》《孔丛子》...
25
《史记》
...
26
《史记》作者之略历及其年代
《史记》百三十篇,汉太史令司马迁作。迁字子长,(见扬雄《法言》及王充《论衡》。)左冯翊夏阳人,(据《自序》“司马氏入少梁”语,案推汉地。)今陕西之同州韩城县也。...
27
《史记》之名称及其原料
《史记》之名,非迁书原名也。其见于《汉书》者,《艺文志》述刘歆《七略》称“太史公百三十篇”;《杨恽传》谓之“太史公记”,应劭《风俗通》(卷一、卷六)同;《宣元六...
28
《史记》著述之旨趣
《史记》自是中国第一部史书,但吾侪最当注意者,“为作史而作史”,不过近世史学家之新观念;从前史家作史,大率别有一“超史的”目的,而借史事为其手段。此在各国旧史皆...
29
《史记》之史的价值
然则《史记》不复有史的价值耶?是又不然。据《自序》:“司马氏世典周史。”古代学术,率为官府所专有,而史官尤为其渊海。谈、迁父子入汉,世守其业。《自序》云:“百年...
30
《史记》成书年代及后人补续窜乱之部分
现存古书,什有九非本来面目,非加一番别择整理工夫而贸然轻信,殊足以误人。然别择整理之难,殆未有甚于《史记》者。今欲从事研究,盖有先决问题二:一、为《史记》是否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