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申韩列传》
启超案:老子在汉时渐变为含有神话性的人物,关于其行历,传说殆已极不一致。本传老聃、老莱子、周太史儋三人混为一谈,若离若合,其时代则或春秋,或战国,或并孔子时,或在孔于后,司马迁已不敢下断定语。吾侪读此篇,作为参较钩稽之资料焉可耳。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索隐》云:“苦县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启超案:不云“陈苦县”而云“楚苦县”,当是向来传说如此,此似是老子为战国时人而非春秋时人之一种暗示。
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
《索隐》云:“许慎云:‘聃,耳漫也。’故名耳,字聃,今作字伯阳,非正也。然老子号伯阳父,此传不称。”启超案:此可见今本有后人增改处。
周守藏室之史也。
汪中不信此说,详见《老子考异》。(看附录)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孔老问答语,见《札记·曾子问篇》。然据彼文所述老聃,盖一守礼之儒,其言礼又龂龂于器数之迹,似与说五千言之老子非一人。说详崔述《洙泗考信录》。(看附录)
老子日:“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
此诸语,《庄子·外物篇》谓老莱子教孔子语,伪孔丛谓老莱子语子思语,《说苑·敬慎篇》则以为常枞教老子语。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庄子·天下篇》言“关尹老聃”,以彼文“墨翟禽滑厘”“彭蒙田骈”之例例之,则老聃似是关尹弟子或后学,旧说谓尹为老子弟子,恐不确。即以《史记》本文而论,亦无以定尹老之孰为先后辈也。关尹与列子同时,见《庄子·达生篇》及《吕氏春秋·审己篇》。(伪《列子》黄帝篇、说苻篇同。)而列子与驷子阳同时,驷子阳与韩列侯同时,约在孔子卒后八十年。然则关尹年代略可推,老子年代亦略可推矣。(看汪氏《老子考异》)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庄子·养生篇》:“老聃死,秦失吊之。”然则庄子时并无老子出关莫知所终之传说。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德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汉志于《老子》之外别有《老莱子》十六篇。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正义》云:“盖,或,皆疑辞也。”司马迁姑述传说,未敢遽置信也。大抵著五千言之老子,后于孔子约百年,而后人以与孔子问礼之老聃牵台为一人,则不得不指为奇寿矣。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而离,离五百岁而复合,合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汪中主“儋即老子”之说,果尔,则老子当与庄周、孟子同时,时代未免太晚,史公既阙疑,吾辈即亦未便武断也。
秦献公以孔子死后九十七年即位,百二十年卒。此文必有误,或衍“九”字,或“献”字为“孝”字之讹。《吕氏春秋·审己篇》记公子牟与詹子问答语,《庄子·秋水篇》作瞻子,楚辞有詹尹,枚乘《七发》有詹何,皆古之得道人也。窃疑皆太史儋之异名,姑悬一说待考。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全传述老子,皆为徜
迷离之辞,独此一段记其苗裔之名及世数官职皆备,最为近于史实,盖必有正确之资料矣。据此,则解当为司马迁同时人,其于老子为八世孙,而孔子世家亦详记孔子苗裔世数,其与迁同时者则孔安国,孔子十二世孙也。此亦足为老子年代后于孔子之一证。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耶?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末二语,文气不属,疑是后人识语错入正文。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史,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庄周与惠施同时,惠施为梁惠王相。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苏轼谓《渔父》诸篇非庄子书,然篇名既见《史记》,且明言其内容为诋訾孔子之徒,则今本此诸篇,或即迁所曾见也。至其是否周所自著,则另一问题。
“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索隐》云:“畏累虚,篇名也。”案:今本无此篇,或是汉志五十二篇中之佚篇。
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离,丽也,字同俪。《荀子·正名篇》:“累而成文,名之丽也。”离辞即缀丽成文之意。用,以也。
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楚成王卒年,当梁惠王后六年,齐宣王十四年,史言与梁惠、齐宣同时,又记楚威之聘,当皆属事实。然则庄子年辈略与孟子同也。据说秋水、天下等篇,庄子又及见赵惠文王与公孙龙,盖甚老寿矣。
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
《韩非子·定法篇》云:“申不害用术,而公孙鞅为法。”是术与法异,此文云“学术”,与韩非语可互证。
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冶兵强,无侵韩者。
《定法篇》又云:“韩者,晋之别国也。晋之故法未息,而韩之新法又生,先君之令未收,而后君之令又下。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故托万乘之劲韩七十年(顾广圻云疑当作十七年)而不至于霸王者,虽用术于上,法不勤饰于官之患也。”案:此最足以明申商之异同。
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著书二篇,号曰《申子》。
《集解》引刘向《别录》云:“今民间所有上书二篇,中书六篇,皆合二篇,已过太史公所记也。”《正义》引阮孝绪《七略》(案:略当为录)云:“《申子》三卷。”案:汉志法家“《申子》六篇”,与《史记》及《别录》篇数俱不合。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韩非子有《解老》《喻老》二篇。
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萄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苟卿之学,辨析名实,综明度数,故韩非李斯传之,流为法家一派。
非……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
韩非书常以儒墨对举,此又以儒侠对举,侠盖墨之一支流,墨家常赴汤蹈火急人之难也。
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皆篇名,今具存。
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遣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申子韩子皆著书传于后世,学者多有。
韩非著书,什九皆在入秦以前,司马迁《报任安书》云:“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与传所纪不同,当以传为正,彼文乃文家弄笔,非事实也。今《韩非子》卷一五《初见秦篇》,乃范雎文错入者,《存韩篇》末附李斯驳议,非出韩非编定甚明,《难言篇》盖非在秦所上书,《爱臣》《主道》二篇辞旨凡近,疑此五篇皆后人编韩非书者所录。《有度》以下,则非所自著,然有无附益,尚难具判也。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