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页
彩页

从略高于银河系旋臂面的位置望过去,能看到旋臂被数十亿年轻炽热的恒星照亮,而点亮银心的是年纪更大、色泽更红的恒星(乔·隆伯格绘)






韦斯特彗星。西德格罗茅的马丁·格罗斯曼于1976年2月拍摄。巨大的彗尾是被太阳质子和电子风吹离的冰态彗核物质,而此时太阳已经落到了地平线以下

亚利桑那陨坑。该陨坑直径1.2千米,可能形成于15000至40000年前。当时一块直径25米的铁陨石以每秒15千米的速度撞击了地球。它释放的能量相当于400万吨级核爆

地球在起伏的山丘和重重叠叠的环形山上升起(阿波罗轨道航天器照片,NASA供图)

乌托邦的霜冻。1977年10月,火星北方冬季来临,北纬44度的地表凝出了一层薄薄的霜。垂直结构对高增益天线的支持,使得海盗2号能够直接和地球联系。彩色方块和黑色的方格线是摄像机的拍摄目标。左下角那个带白边的黑色正方形里,用非常小的字镌刻了一万人的姓名。这些人是海盗号太空任务的设计、制造、测试、发射和操作者。不知不觉间,人类已经成了多行星物种(NASA供图)

火星古老河床卡塞谷的细部。卡塞在日语里是火星的意思。峡谷底部的陨坑证明了它年代久远。火星早期的历史中,地表存在丰沛的液态水,这意味着它曾经适宜生命存在(海盗号轨道航天器拍摄,NASA供图)

另一个世界的风景画:海盗1号在克里斯的登陆点布满了碎石和轻柔起伏的沙丘

旅行者接近木星。前景是木卫一和木卫四(NASA供图)

旅行者1号(左上角穿越天王星轨道)和旅行者2号(1986年1月遭遇天王星)的航行轨迹。图中还可见旅行者2号为了和1号那样近距离观察土卫六而进行的变轨

旅行者1号(上图)和2号(下图)在1979年3月5日和7月9日掠过木星的伽利略卫星

1979年7月9日,旅行者2号近距离接触木卫二欧罗巴。欧罗巴的大小和我们的月亮类似,地形却截然不同。缺乏陨坑和山脉表明它的地表极可能是深达100千米,包裹住更深处硅酸的冰层。地表的黑色线条则可能是地壳下物质填充的冰体缝隙。木卫二的亮度和这一假说相一致(NASA供图)

大红斑的着色渲染图。计算机以牺牲绿色为代价,增强了红色和蓝色。图中可见大红斑的三分之一被高空云层暂时覆盖(旅行者1号拍摄,NASA供图)

旅行者拍摄的木卫一地表照片,每一个大致呈圆形的黑点都是最近活跃过的火山。照片中的木卫一中央有个潜色晕轮,它也是一座火山,而且在照片拍摄的15个小时前才刚刚爆发,现在得名普罗米修斯。星球地表的黑色、红色、橙色和黄色可能是凝固的硫磺,它们以熔化的形式从火山口中喷出。地表的白色沉积物,包括普罗米修斯边上的那些,可能是凝固的二氧化硫。木卫一的直径是3640千米(NASA供图)

木卫一火山“洛基”的烟流。紫外线光在本照片中被处理成了蓝色。可见光环境下,烟流旁周围有巨大的云,它们由小粒子组成,反射着紫外阳光。这种效果类似于非常细小的烟粒反射蓝光。紫外线烟云顶端距离木卫一地表二百多千米,可能会把碎粒直接排进太空。也许这些物质绕着木星运动,成为木卫一附近木星环的组成部分(旅行者1号拍摄,NASA供图)

天琴座环状星云星系中的假想冰体行星。图中央的恒星抛离了它的外部大气,后者形成了慢慢膨胀的彩色发光气体外壳。该星系距离我们1500光年,是人类在遥远未来的探索目标之一(大卫·埃格于1979年绘)

一个生物和他的恒星。这台太阳望远镜装有滤光镜,只允许红光穿透,在它的镜头下,太阳黑子是黑的。前景是一座山,山上有一个兴高采烈的人(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供图,约瑟夫·苏托雷克拍摄)

旋涡星系M51(夏尔·梅西耶星云表中第51号天体)又编目为NGC 5194。1845年,第三代罗斯伯爵威廉姆·帕森斯发现这个“星云”具有螺旋结构。这是人们发现的第一个螺旋星系。它距离地球一千三百多万光年,且被它的不规则伴生星系NGC 5195(下方)扭曲(海尔天文台供图)

赫拉克勒斯星系团的一部分,包括了约300个已知星系,它们正在以每秒10000千米的速度远离我们。这张照片中的星系(与我们相距至少3亿光年)比前景的银河系恒星系还要多。如果赫拉克勒斯星系团没有飞散,而是被引力黏合在一起,那它的质量一定比我们所能看见的部分大五倍。假如这种“缺失的质量”在星系空间中很常见,它们会为宇宙的闭合做出重大贡献(海尔天文台供图)

一个智慧生物:1979年夏,一头座头鲸冲出阿拉斯加弗雷德里克湾的海面。座头鲸以其跃出水面的壮观场面和非同凡响的交流方式闻名于世。它们平均重达50吨,体长15米,脑容量比人类大得多(丹·麦克斯威尼供图)

罗塞塔石碑椭圆形内文字托勒密的音译,以及从莱菲方尖碑上获取的克利奥佩特拉名讳的音译

望向银河系中心方向,可见人马座中一团巨大的恒星云。这些模糊的尘埃可能含有有机分子;云团内部的一些地方,新的恒星正在成型。这张照片中有约一百万颗恒星。根据本书估计,其中某个恒星系已经发展出了比我们更先进的文明(海尔天文台供图)


人类的两个脚印。上图的脚印生成于360万年前,地点位于今日的坦桑尼亚。下图拍摄自1969年的月球静海(玛丽·利基、国家地理学会和NASA供图)

一个新兴技术文明的家园,该文明正为避免自我毁灭而做着努力。本照片拍摄于它唯一一颗天然卫星的临时哨站上。地球每天绕太阳运行约250万千米;比它环绕银河系中心的速度快八倍;可能还是银河系落向室女座星系团速度的两倍。我们一直都是太空旅行者(NASA供图)
作者
卡尔·萨根
卡尔·萨根曾担任康奈尔大学天文学和空间科学大卫·邓肯教授一职,也是行星研究实验室主任。他在水手号、海盗号、旅行者号和伽利略号系列太空航天器的深空探索中发挥了领导作用,并因此两次获得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颁发的杰出科学成就奖章和一次杰出公共服务奖章。
他的系列电视纪录片《宇宙》获得了艾美奖和皮博迪奖,创下了美国公共电视收看纪录,伴随纪录片出版的书籍《宇宙》,成为了英语出版界最畅销的科普图书之一。由于他在科学、文学、教育和环境保护上的突出贡献,萨根博士获得了普利策奖、奥斯特奖和其他许多奖项,还有美国各所高校大学颁发的二十个荣誉学位。萨根博士去世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追授他最高荣誉奖,称“他的研究改变了行星科学……他给予人类的礼物价值无可估量。”
萨根博士于1996年12月20日逝世。
卡尔·萨根大事记
1934.11.9——出生于纽约
1954——获得芝加哥大学艺术学士学位
1955——获得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
1956——荻得芝加哥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
1960——获得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
1960-1962——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米勒研究员
1962-1968——任哈佛大学天文学助理教授、在史密松天体物理天文台作为天体物理学家工作
1966——出版了与苏联天文学家什克洛夫斯基合作撰写的《宇宙中的智能生命》
1968-1970——任康奈尔大学天文学和空间科学副教授、任美国国立博物馆研究助理
1968-1974——担任国际科学理事会月亮与行星、空间组织工作组副主席
1968-1996——任康奈尔大学天文学和空间科学教授、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
1967-1972——NASA阿波罗探月计划工作人员讲师
1971——美国和苏联科学院与外星人情报交流联席会议主席和美国代表
1972——因水手9号火星探测任务被NASA授予特别科学成就奖
1972-1981——康奈尔大学射电物理学和空间研究中心副主任
1976-1996——康奈尔大学大卫·邓肯天文和太空科学研究会教授
1977——出版《伊甸园的飞龙》,该书获得普利策奖、获NASA杰出公共服务奖章
1978-1985——外星智慧交流组织会长
1979-1990s——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分会主席
1980——主持、制作电视系列片《宇宙》
1981——获NASA杰出公共服务奖章
1986-1990s——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客座科学家
1990——美国物理教师协会授予其奥斯特奖章
1994——获得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共福利奖章
1996.12.20——逝世
译者
虞北冥
浙江舟山人,青年译者。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和英国埃塞克斯大学,主修汉语言文学专业和英语文学专业。
曾任《科幻世界》杂志译文版编辑,深耕科幻、科普领域多年。
译著有《接触》《暗影之年》《信使》《玩家一号》等。
科学顾问
于浩然
北京师范大学天体物理学博士,厦门大学天文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宇宙学,宇宙大尺度结构的数值模拟。在我国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上进行的中微子宇宙学模拟获得2017年中国天文十大科技进展。
译者_虞北冥
装帧设计_朱镜霖 陆震
产品总监_曹曼
电子书制作_李元沛
出品人_路金波
营销团队_阮班欢 李佳 杨喆
物料设计_朱镜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