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探之旅,你准备好了吗?
最近几年,夜探大自然悄然在国内流行起来,在夏夜(从春末到初秋,都可夜探,而以夏季为最佳)去户外观察、拍摄那些在夜间活动的小动物,是不是一件特别有趣、好玩、刺激的事情?那么,为了进行夜探,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在安全方面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夜探需要哪些装备?
如果只是夜间观察,那么准备好一支续航能力较强的高亮手电筒就可以了。如果要认真进行夜拍的话,对于器材的要求就比较高了,哪怕是最基础的配置,它们通常也会包括以下器材与附件:数码相机、微距镜头、闪光灯、柔光罩、高亮手电筒、头灯等。
去哪里夜探?
对于新手,建议从居家附近开始。比如,原生态环境较好的城市公园与住宅小区,都是不错的选择。一般来说,在植被较好,类似于小型湿地环境的地方,有时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水坑,都可能找到蛙类。在江南一带的城市,常见的蛙类有泽陆蛙、中华蟾蜍、金线侧褶蛙、黑斑侧褶蛙等。
夜观昆虫也是不错的时机。晚上,很多昆虫会趁着夜色的保护开始羽化,蜕变为成虫,比如可以看到“金蝉脱壳”的过程。另外,夏夜的各种鸣虫、飞蛾都很有观赏价值。
在积累了一定经验之后,可以到郊外或山区夜探。特别是在山中溪流里,晚上可以看到好多种蛙。以宁波为例,常见的有天目臭蛙、布氏泛树蛙、武夷湍蛙、棘胸蛙等。在春夏时节的雨后,中国雨蛙与大树蛙等则会到水潭附近产卵。
夜拍怎么拍?
最简单的,一支高亮手电筒加手机即可。得提醒大家的是,由于被手电筒照亮的拍摄目标(如一只蛙或一只昆虫)显得很亮,而背景的夜色很暗,因此在拍摄时往往需要利用手机的曝光补偿功能,适当减少曝光量,以确保拍摄主体不会曝光过度。
会熟练操控数码相机的,则可以使用微距镜头配合闪光灯进行拍摄。相机曝光建议使用M档,由于使用微距镜头贴近拍摄时获得的景深很浅,所以一般需要用小光圈进行拍摄,我夜拍时比较常用的组合是:ISO200、F11、1/200秒。当然,如果以较远距离拍摄,则需适当提高感光度以及开大光圈。
夜拍需要熟练的布光、用光技巧,最好能玩转闪光灯。因此,稍微复杂一点的,可以使用双灯进行拍摄:一支为主灯,装在单反相机的顶上;另一支为副灯,装在灵活小巧的小型三脚架上——这样可以在拍摄时,通过主灯无线引闪副灯的方式,为拍摄对象“布光”,营造比较立体的光线,如逆光、侧逆光的效果。
夜探安全注意事项
夜探跟白天自然观察完全不一样,最好先在白天勘察好地形,以免夜晚贸然进入陌生的地方发生意外。另外,到野外夜探,最好几个人一起去,互相之间也好有个照应。如果没有老手带着,新手不要贸然尝试独自到荒野中夜探。
同时,不管天气多热,夜探时最好穿高帮雨靴、长袖衣服,把袖口扎紧,以严防蚂蟥、蚊虫以及毒蛇。夜间在野外行走,最重要的是要记住一个字:慢。千万不要急,只有慢了才有安全,具体来讲,未经确认,脚不要随便踩,手更不能随便搭上物体。因为,黑夜里藏着什么,你完全不知道。
蛇出没!夜探防蛇须知
春夏的夜晚,在野外很可能会遇到蛇。对于夜探的老手来说,蛇是让人兴奋的拍摄对象,但对于新手来说,难免心中怕怕。不过,可以让大家放心的是,只要不打扰、侵犯它,蛇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的。
我们要高度注意的是,很多毒蛇具有极好的保护色,当它静静地盘在某个角落的时候,不仔细看是很难发现的。比如,尖吻蝮(即俗称的“五步蛇”)的体色常跟山区地表环境融为一体,不留神的话根本看不出来。如果夜探者没有穿高帮雨靴,然后一不小心踩上它,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还得告诉大家的是,千万不要仅凭头部形状是否为三角形来判断是否为毒蛇。这根本不靠谱。像竹叶青蛇、尖吻蝮、短尾蝮、原矛头蝮等常见毒蛇,其头部确实是三角形的;但是,像银环蛇、舟山眼镜蛇等毒蛇的头部都是接近椭圆形的。而且,有的蛇具有拟态行为,比如无毒的黑背白环蛇,就长得非常像剧毒的银环蛇,对于没有专业经验的人,这两种蛇在野外很难区分。所以,在野外行走,首先要小心,避免无意中触碰到蛇;其次,一旦遇到蛇,最好的方法就是“敬而远之”,不去招惹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