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在中国航天人艰苦卓绝的努力下,“神舟”飞船从一号到四号,一步步稳扎稳打走向成熟,为航天员出征太空铺平了通天之路。2003年,神舟五号的发射进入了倒计时……
在戚发轫的设计中,“神舟”飞船具备3人7天的飞行能力,神舟五号原本是准备送两名航天员上天的,但在距离发射仅剩下10个月的时候,方案改变了。为了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工程总指挥部决定,神舟五号实施“1人1天”“白天发射、白天回收”的方案。2002年10月17日,中央专委召开会议,同意在2003年,按照“1名航天员、飞行1天”的方案实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2003年春节刚过,中国航天员大队的气氛开始变得紧张起来。5年多的学习训练结束,航天员们即将面临“毕业考试”。当时我国载人飞行任务的密度不大,是用不了14名航天员的,当初之所以选拔了14个人,是考虑到了“淘汰率”的问题。美国和俄罗斯在航天员训练过程中的淘汰率一般为50%。借鉴国外的经验,指挥部决定,在最后的考核中,不合格者将被淘汰。因此,这可以说是航天员大队成立以来最重要的一次考评,不仅要对每个人从思想、学习、训练、医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的考评,而且还要根据成绩选拔首飞梯队。
2003年7月3日,航天员评选委员会揭晓了考评结果:经过5年零6个月、3000多个学时的拼搏,14名航天员全部具备了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予以结业。这一结果,标志着我国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员训练体系,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培养航天员的国家。更令世界航天界感到震惊的是,中国的航天员大队竟创造了淘汰率为“零”的奇迹。
此后的首飞梯队选拔中,评选委员会根据任务的需要和考试成绩排名,进行了第一轮遴选,从14名航天员中选出5人。杨利伟排名第一,其他4名航天员之间很多科目的分数仅仅相差零点几分。紧接着,5名航天员接受了将近两个月的强化训练。杨利伟成绩始终名列第一。在第二轮也就是“五进三”的选拔中,经过专家组无记名投票,他和排名第二、第三的翟志刚、聂海胜入选了“首飞梯队”。
神舟五号发射的日子定在了10月15日至17日之间,10月12日,一夜的秋雨让北京航天城笼罩在淡淡的晨雾中。首飞梯队成员将要奔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7点45分,杨利伟和翟志刚、聂海胜依次走出航天员公寓,来到了送行现场。航天城一改平日里的空旷和安谧,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的家人,还有航天城的老老少少们早早赶来,敲打着锣鼓、挥舞着彩旗为他们送行。
大约3个小时后,飞机抵达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附近的鼎新机场。这里正值金秋时节,秋霜将大片的胡杨林染成一片金黄,为弱水河两岸增添了一道浓郁的风景。
为了配合首次载人航天任务,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专门为航天员进驻发射场设计建造了一座“圆梦园”,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就坐落其中。这是一幢黑白相间的两层徽式小楼,“问天”两字源自古代诗人屈原的名作《天问》。几千年前,古人就向苍天发出了无穷的感叹和向往,如今,诗人的千古理想、民族的千年梦想即将变成现实。
10月14日,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举行会议,决定10月15日9时发射神舟五号。这次会议还有一项议题就是确定杨利伟为首飞航天员,翟志刚、聂海胜为候补航天员。
10月15日清晨,寥廓的戈壁滩上空晨星闪烁。首飞梯队的3名成员通过“问天阁”的航天员专用通道,来到“圆梦园”广场。广场上挤满了来自四面八方、身穿民族服装的人们。这里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为“神舟”“神箭”付出心血的参试人员,还有手拿鲜花的少先队员、威风凛凛的锣鼓队员,他们冒着严寒为杨利伟壮行。
杨利伟边走边向大家挥手致意,他也许没有想到,身着航天服的自己以及眼前的一切,已构成了亿万人眼中最美的图画。人群中,他看到戚发轫、刘竹生等研制飞船和火箭的科学家们正在注视着他。杨利伟从眼神中读懂了他们要说的话:“放心吧,我们的火箭是金牌火箭,我们的飞船也是最好的,你一定能平安归来!”杨利伟充满感激地向他们微笑示意,然后走到预定的位置站定,向总指挥李继耐立正、报告:“我奉命执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杨利伟!”
“出发!”李继耐庄重地下达了出征令。
“是!”杨利伟向李继耐再次行军礼。随着这个标准的军礼,周围一片灯光闪烁—中国首飞航天员的英姿永远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记录在摄像机流动的画面里。
“杨利伟,杨利伟,我们盼着你胜利归来!”“祖国期待着你的凯旋!”在此起彼伏的呼喊声中,杨利伟带着56个民族同胞的共同祝愿,向着迢迢天路出发了。
首飞梯队成员聂海胜(左)、杨利伟(中)、翟志刚(右)在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航天员出征仪式上
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向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报告出征
晨雾中,由警车、摩托车、特护专车组成的车队浩浩荡荡驶出“圆梦园”,驶过千年胡杨林,驶过潺潺弱水河,向着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飞驰而去。
历史性的时刻在一分一秒地接近。当传来“1分钟准备”的口令声时,杨利伟躺在了特制的座椅上,安稳地注视着前方,静静地等待着那辉煌一刻的到来。
9时整,金色阳光铺满了天空下的戈壁。“10,9,8,7,6,5,4,3,2,1—”,发射场前方传来零号指挥员郭保新清晰的十秒倒计时声音。杨利伟也在心里默默地数着,当数到“4”的时候,他情不自禁地举起右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用这样独特的方式来感谢党和祖国对他的信任,感谢人民赋予他这样重大的光荣使命。
“点火!起飞!”随着倒计时的终结,火箭的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8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炫目的烈焰。几百吨的高性能燃料在杨利伟的身后熊熊燃烧,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一、二级火箭分离……9时9分47秒,甩掉最后一级火箭的飞船进入了预定轨道。10分钟后,根据北京、西安两个测控中心和大洋深处的“远望二号”测量船的测算结果,传来了飞船准确入轨的精确参数:近地点是200千米,远地点是347千米。杨利伟听到地面的欢呼声后,摘下手套,在《飞行日志》上写道:“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15时54分,神舟五号在太空中飞行到第5圈时,变轨程序启动,飞船尾部喷出橘黄色的火焰,船体加速飞行,进入了新的圆形轨道。在太空中飞行,飞船绕地球每转1圈需要90分钟,由于当时的测控能力有限,每一圈只有十几分钟的时间可以与地面联系。正是这几个“十几分钟”,让杨利伟没有感到丝毫的孤独和恐惧,而且在21小时23分钟的飞天之旅中,他的全部操作没有出现一次失误。当飞船飞行到第7周的时候,杨利伟展示了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帜,表达了中国人民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美好愿望。
10月16日4时19分,神舟五号环绕地球飞行了整整14圈。5时35分,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向神舟五号注入返回数据。飞船的返回虽说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却比上升段、在轨段更具危险性。从某种意义而言,能否安全返回才是检验任务成败的关键。5时58分,返回舱与轨道舱、推进舱相继分离。6时04分,返回舱进入大气层,“接力棒”正式交给着陆场系统的工作人员。
这是一个令人揪心的时刻,飞船返回舱距地面不到100千米,正以每秒7.8千米的速度高速飞行。返回舱与大气剧烈摩擦产生的激波,使返回舱表面与周围气体分子呈黏滞状态,形成一个高达几千摄氏度的高温区。高温区内的气体和返回舱表面材料的分子被电离成等离子体,形成一个等离子区,像套鞘似的包裹着返回舱。因为等离子体可以吸收和反射电波,造成返回舱与外界的无线电通信衰减,甚至中断,飞船进入了这个“黑障区”后,瞬间与地面失去了联系。杨利伟承受着比发射升空时更为强烈的载荷冲击力,他无意中向舷窗外望了一眼,只见通红的火焰在“呼呼”燃烧,有很多又亮又白的东西“唰唰”地从旁边划过。在距离地面40千米时,飞船终于飞出了“黑障区”。
“回收一号发现目标!”6时06分,清晰的报告声打破了草原黎明的寂静。神舟五号返回舱刚进入测控弧段,雷达操作手就一举捕获目标!“空地搜索开始!”6时11分,着陆场系统总指挥夏长法下达命令。空中5架直升机在晨曦中疾速飞行,地面10多台搜救车在草原上疾驰,此起彼伏的调度口令在夜空中穿梭。一张立体搜索网在天地间迅速展开。
“743号直升机目视目标”“草原一号目视目标”,6时18分,空中和地面同时传来了报告声。返回舱拖着红白相间的巨大降落伞,在直升机的正前方徐徐下降……6时23分,神舟五号降落在阿木古郎牧场上,距理论着陆点仅4.8千米。这个距离对于飞船着陆来说是非常精确的,相当于射击打了十环靶标的好成绩。
当杨利伟自主出舱,跨出舱门时,他被眼前的场景震惊了。草原上挤满了记者、警卫和献花、献哈达的人们,每个人都透着一种喜悦。蒙古族群众按照传统的礼节,给远方归来的贵客献上了洁白的哈达。许多双手把他抬了起来,人们的眼里都闪动着激动的泪花,深秋的草原已是一片欢乐的海洋……
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历史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