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造天上宫阙

筑造天上宫阙

2022年5月9日晚,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又迎来一个激动人心的不眠之夜。长征七号遥五运载火箭在阵阵涛声中巍然挺立,乳白色的船箭组合体上,五星红旗和“中国载人航天”6个蓝色大字格外醒目。

5月10日凌晨1时56分,撼天动地的轰鸣响彻海天,长征七号托举着天舟四号腾空而起。

按照任务规划,中国空间站进入建造阶段后,每半年要进行一次航天员乘组的轮换和货物补给。天舟四号是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枚航天器,携带的200余件(套)货物将为神舟十四号航天员提供必要的物资保障。

作为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第一次载人飞行,神舟十四号任务的实施意味着,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第三步的关键之战打响了。

6月5日清晨,初夏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广场上,欢送的人群和媒体记者又一次翘首以待,盼望着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的亮相。“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随着《歌唱祖国》的旋律又一次在大漠戈壁上空响起,身着白色航天服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迈着稳健的步伐出现在欢呼的人群面前。细心的人们发现,他们三位全部是我国的第二批航天员。

6年前,38岁的陈冬第一次实现了飞天梦想。这一次能以指令长的身份第二次飞天,他自信地表示:“我们一定会以满格的信心、满血的状态、满分的表现,坚决完成任务。”10年前,34岁的刘洋成为我国首位飞天的女航天员,出征时的靓丽身影、遨游太空的潇洒身姿至今令人难忘。10年之后,同样的地点、同样的季节,十年磨一剑的刘洋的梦想就是再一次把祖国的荣耀写在太空。今年46岁的蔡旭哲是第一次执行任务,他除了盼望体验太空失重的感觉之外,更期待能亲身见证“太空家园建成的那一刻”。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蔡旭哲(左)、陈冬(中)、刘洋(右)出征

出征的时刻到了,随着总指挥李尚福的一声“出发”令下,中华民族向着寥廓太空的又一次远征开始了。

神舟十四号意义非凡,可以说是一次“圆梦之旅”,它的任务主要是完成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的天宫空间站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在长达6个月的太空之旅中,航天员乘组面临构型多(经历9种组合体构型),状态新(要操控小机械臂和组合臂,从问天舱气闸舱实施出舱),任务密(实施5次交会对接、3次分离撤离、2次转位、2—3次出舱,各次任务环环相扣)等挑战。虽然任务繁重而艰巨,但任务间隙也充满期待。他们将在空间站里赏月度过浪漫的中秋;他们将用独特的方式为新中国的73周年华诞祝福;他们还会在天上迎来神舟十五号乘组的到来……几代中国航天人、亿万中国人梦想中的“天宫画卷”,正在缓缓拉开帷幕。

7月24日午后,在海滩、椰林之间目睹火箭发射的人们,热情更胜骄阳,为中国航天又一次壮举纵情欢呼。飞行在空间站组合体中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正满怀期待地迎接空间站新成员的到来。

随着这次发射的成功,问天实验舱露出了它的容颜。国内最大的单体航天器、国内最大面积柔性太阳翼、首次验证双自由度对日定向……问天实验舱创下的一连串“首次”“之最”,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航天走高水平自立自强之路的决心。

作为中国空间站第二个舱段和首个科学实验舱,“问天”的发射至关重要。对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的天宫空间站来说,问天实验舱的升空以及后续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意味着中国“天宫”又完成一个关键的建造节点。

问天实验舱是世界上在轨飞行的最重的单舱主动飞行器。总长17.9米,最大直径4.2米,发射重量达23吨,体形相当于一节地铁车厢,由工作舱、气闸舱及资源舱3部分组成。其中,工作舱用来做科学实验,气闸舱用来支持出舱,资源舱用来储备上行物资。

对3位航天员来说,问天实验舱的到来犹如“新房上线”。完成对接后,空间站的“床位”将增加到6个,可以满足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两个乘组6名航天员的“太空会师”。

7月25日凌晨3时左右,问天实验舱经过13个小时的飞行后,追上了天和核心舱组合体。以往,航天员进入太空都是“舱等人”,航天器在轨等待航天员的到访。问天实验舱此次对接,是第一次“人等舱”,而且等来的还是20吨的大家伙。3时13分,问天实验舱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这是我国空间站第一次在有人状态下进行交会对接。完成交会对接的7小时后,10时03分,陈冬打开舱门,进入问天实验舱,随后,刘洋和蔡旭哲也相继飞了进来,一系列繁忙工作由此展开。

问天实验舱携带了8个实验机柜、22个舱外载荷适配器,仿佛把一个大型科学实验室搬到了太空。除了科学实验,航天员将按计划开展组合体姿态融合控制、小机械臂爬行和大小臂组合测试等在轨工作,并利用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和小机械臂进行出舱活动。

神舟十二号和神舟十三号航天员都是通过天和核心舱前部的节点舱出舱,但由于节点舱空间小,出舱前需要关闭各个对接通道的舱门,进行大量准备工作。为了让出舱活动更为便捷,问天实验舱配置了一个供出舱人员专用的气闸舱。这个气闸舱的视觉效果十分独特。外方内圆的它,是空间站系统唯一一个看上去是方形的舱体。里面的圆柱状结构,是开展出舱活动时的“更衣间”,航天员在这里做出舱准备和舱外返回时,可以更舒展、更从容。未来,这里将成为整个空间站系统的主要出舱通道。出舱气闸有一个直径达1米的大门,航天员能够携带大个头的设备出舱,舱外工作能力大为提升。

问天实验舱上配置的实施精准“投送”的机械臂,虽然是一只仅有5米长的“小臂”,但却有着7个自由度,其小巧、精度高,方便抓取中小型设备,进行精细操作。开展工作时,这只“小臂”与核心舱的“大臂”连成15米长的组合臂后,就可以覆盖空间站的各个位置,在天和、问天、梦天三舱组合体之间活动,可控制的舱外范围更大。

同前几次任务相同的是,神舟十四号乘组也将在问天实验舱里,为孩子们带来新一轮的“天宫课堂”。

众所周知,向日葵向阳而生,是因为花盘下孕育着植物生长素,让它追逐太阳、自由生长。问天实验舱内也有一种让太阳翼实时追踪太阳的特殊“生长素”,那就是配置在实验舱尾端的大型对日定向装置,主要负责驱动太阳翼转动以及舱内外能源的传输,是空间站工程立项初期最先提上日程的关键技术之一。未来空间站建造完成后,舱内各类科学仪器、有效载荷,包括维持航天员生命系统的重要设备所需要的电能,都要依赖它从舱外向舱内进行传输,可以说是空间站名副其实的“能源卫士”。

7月28日,在随问天实验舱发射4天后,大型对日定向装置完成一系列在轨性能测试,成功实现双自由度对日定向。

为了保障空间站的用电需求,问天实验舱配置的大型柔性太阳翼单翼长度为27米、面积达138平方米。驱动起这两个太阳翼在太空中流畅“画圈”,全天候接收来自太阳光的照射,并非易事。如果我们单手拿一把27米长的“芭蕉扇”,并以手腕为圆心做360度旋转,就需要手腕具有很强的承重能力和转动力量。对日定向装置就相当于人的手腕,需要带动起138平方米、600千克的太阳翼持续旋转、稳定对日,还不能发生运动卡滞,这对研制工作而言是个巨大挑战。为此,研制团队设计了一套“分布式回转支撑驱动传动方案”,可以确保在高低温热胀冷缩产生变形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支撑驱动机构流畅转动,带动两个巨型太阳翼实时跟踪太阳。研制人员还给对日定向装置加上了一层“控温外套”,保障它在长期的极端高低温外部环境下,始终处于适宜的温度范围。

太阳翼总面积超过276平方米,整翼长55米,但却只有打印纸那么软,任何的轻微振动都能让它晃悠摆动。如果转动不平稳,将导致空间站姿态控制出现困难。为此,一套“大柔性高稳定伺服控制系统”应运而生,这套量身打造的控制方案,让太阳翼能够“长袖善舞”。当太阳电池翼受到外界干扰而导致抖动时,对日定向装置的控制系统就会非常灵敏地察觉,并进行“快速安抚”,像“太极推手”一样化有形于无形,在不到30秒的时间内,将太阳翼弹性振动能量及时耗散,给空间站以“稳稳的幸福”。

为了万无一失,问天实验舱还具备核心舱多个关键系统的备份功能,这对空间站安全稳妥的建造具有重大意义。

自6月5日进驻空间站组合体以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已在轨工作生活了88天,先后完成了货运飞船物资转移、问天舱平台在轨测试、科学实验机柜解锁与测试、小机械臂解锁与在轨测试、空间站组合体管理等工作,开展了在轨医学检查、失重防护锻炼、空间科学实(试)验等日常工作,进行了在轨紧急撤离演练、小机械臂操作、医疗救护演练等在轨训练项目。

9月1日这天,乘组状态良好,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具备开展本次飞行中的第一次出舱活动条件。此次出舱活动中,三名航天员分工明确,由陈冬、刘洋开展舱外作业,这是他们首次执行出舱活动任务;蔡旭哲在核心舱内配合支持,共同完成问天实验舱扩展泵组安装、全景相机抬升、舱外自主应急返回验证等任务。

15时48分,航天员关闭问天舱段间舱门,随后航天员陈冬、刘洋先后穿着好“飞天”舱外航天服,进行出舱前各项准备工作。

目前在中国空间站内,共有红色、蓝色、黄色三套舱外航天服。在此次任务前,它们已经经受了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两批航天员乘组共4次出舱任务的考验。本着延长舱外航天服的在轨使用寿命的原则,此次出舱中,陈冬穿蓝色舱外服,刘洋穿黄色舱外服,从而平衡了三套舱外航天服的使用频次。此外,他们身穿的舱外航天服上还留有已出舱乘组人员的签名,代表他们曾使用这套服装出舱。

18时26分,陈冬成功开启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舱门。19时09分,陈冬、刘洋成功出舱。这是航天员首次从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

从问天舱气闸舱出舱,不同于从核心舱节点舱出仓。问天舱气闸舱的出舱口被设计在面向空间站的“下方”,航天员从气闸舱出舱像是从上往下“钻”,出舱后看到的景象也会不同,之前从节点舱出舱,航天员先看到的是星空,这次先看到的是地球的景象。

9月2日0时33分,经过约6小时的出舱活动,陈冬、刘洋、蔡旭哲与地面工作人员天地间周密协同、舱内外密切配合,先后完成了问天舱扩展泵组安装、问天舱全景相机抬升、舱外自主应急返回验证等任务,全过程顺利圆满,检验了航天员与小机械臂协同工作的能力,验证了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和出舱活动相关支持设备的功能性能。

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后,陈冬、刘洋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2022年9月17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实施了第二次出舱活动。中国人的“太空之家”再次迎来高光时刻。这次出舱距离上一次仅仅16天,创造了中国航天员两次出舱活动间隔时间最短纪录。

神舟十四号乘组的第二次出舱实现了两个“首次”,分别是首次安装问天气闸舱舱外助力手柄,以及首次进行舱外救援验证。

11时11分,刘洋关闭问天舱段间舱门,陈冬和蔡旭哲开始在气闸舱进行出舱准备。13时35分,蔡旭哲打开问天气闸舱出舱舱门。出舱后,他立刻向地面报告:“03已出舱,感觉良好!”这是蔡旭哲的首次出舱。就在蔡旭哲打开出舱舱门的一瞬间,问天实验舱上的全景摄像机捕捉到曙光初现、太阳升起的绝美画面,留下出舱时刻“名场面”。由于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口朝向地球,航天员上半身探出出舱口时,头顶便是地球,看上去如同“倒立”在地球上方。此次任务中,蔡旭哲要登上小机械臂。在陈冬的配合下,他先是完成了脚限位器和舱外工作台的安装。之后,通过小机械臂的支持,又完成了舱外助力手柄和载荷回路扩展泵组的安装工作。这是问天实验舱上安装的第二个扩展泵组。

15时33分,陈冬也成功出舱。作为乘组的指令长,这是他的第二次舱外行走,他在问天舱的外壁进行爬行,辅助机械臂上的蔡旭哲共同完成任务。

在舱外期间,陈冬和蔡旭哲还进行了航天员的首次舱外救援演练。出舱过程中,一旦一名航天员出现失去行动能力的情况,另一名航天员就可以将他搭救回气闸舱。但在空间站移动过程中,两名航天员以何种方式连接最合适?主动施救者应该如何拖拉,使被救的航天员不至于磕碰到舱壁?施救的航天员如何抓握扶手最高效可行?这些都需要在舱外环境下进行验证,以真正筑起航天员舱外安全防线。

陈冬和蔡旭哲在舱外操作时,刘洋在核心舱内对他们进行支持。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后,陈冬和蔡旭哲回到气闸舱出舱口,在刘洋的引导下完成气闸舱负压。

18时51分,刘洋为陈冬、蔡旭哲打开段间舱门,迎接两名战友回到问天实验舱。此次任务仅用时约5个小时,比预定时间提前了一个多小时,可谓全程顺利圆满。

这次出舱活动进一步检验了航天员与小机械臂协同工作的能力,验证了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和出舱活动相关支持设备的功能和性能。之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将持续开展空间材料研究、高等植物培养等空间科学实(试)验项目。

按照计划,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22年还有3次发射任务,分别是梦天实验舱、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其中,梦天实验舱已于8月完成研制,已运抵文昌航天发射场……

2022年的中秋节,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是在空间站度过的。为了让他们这个中秋过得温馨,地面支持团队几个月前就精心准备了中秋食品,除了月饼和美味佳肴之外,航天员还首次享用了他们在太空中种植的蔬菜。他们出征时携带的菜种,已经长成两株绿意盎然的“太空菜”,陈冬还用摄像机拍摄了太空中的月色,通过视频的方式向地球家园和亲人同胞送上最真挚的祝福和问候。在9月10日的中秋晚会上,三名航天员向全球华人送上了问候。伴着音乐,刘洋隔空送上了一颗“幸运星”,它“穿过”舞台上的“浩瀚星空”,来到演员手中……他们表示,会继续精心操作,把后续的每一次任务,都完成得像中秋圆月一样圆圆满满!

“……如果有人问我,祖国是什么?我会告诉他,祖国是航天员最牵挂的远方。‘问天’托举起民族的脊梁,‘梦天’擎起了复兴的臂膀,日月辉映的天宫啊,筑成中华民族腾飞的殿堂……”2022年10月1日清晨,伴随着初升的红日,遥远的太空中传来了航天员刘洋的声音。这天是中国航天员第一次在太空度过国庆节。祖国和人民用智慧的双手把航天员送上了太空,在为伟大祖国感到骄傲的同时,神舟十四号乘组也格外地思念家乡和亲人。繁忙的工作间隙,刘洋就想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他们对祖国的感谢和祝福。

“在这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73周年的日子,我们正在中国空间站执行任务,非常思念祖国和亲人,我为大家朗诵一首作家兰宁远创作的诗歌《我用星光把祖国点亮》,祝愿伟大的祖国生日快乐,山河壮丽,青春永驻,歌甜花香!”这天,陈冬和蔡旭哲也分别在空间站内录制了视频发回地面,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思念。陈冬朗诵了他自己创作的诗歌《祖国梦》;蔡旭哲当起“太空导游”,向大家描绘了他在天上看到的祖国大美山河……

从太空传回的视频中,观众看到三位航天员身体健康、精神饱满。伴随着他们深情的朗读和生动的描绘,亿万中华儿女听出了新时代中国航天员的心声:“浩瀚宇宙构筑家园,我与祖国血脉相连。亲爱的祖国啊,我们在天宫为您祝福,是您给我们插上翅膀,让我们飞天梦圆昂首启航,我们愿向着和平的方向,乘风破浪激情飞扬,用星光编织新时代最壮丽的诗行!”

这个动人的场景让很多人不由得想起了不久前举行的那次“天宫对话——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与非洲青少年问答”活动。9月6日那天,来自非洲8个国家的青少年代表与远在太空的神舟十四号乘组进行了视频连线。三位航天员就孩子们关心的话题,和他们进行了深入交流。陈冬描绘了他看到的浩瀚壮观的宇宙景象,并介绍了一名优秀航天员应具备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作为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讲述了家庭的温暖和支持给予她的无穷动力,告诉大家女性完全可以像男航天员一样完成航天员训练考核和工作任务。蔡旭哲结合他的工作实践讲述了如何在太空中辨别方向,以及如何开展各类科学实验。“星空之路始于脚下”,活动最后,他们勉励非洲青少年认真学习,勇敢探索太空奥秘。

“天地一心,向前一步,虽然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每前进的一小步,都是梦想的一大步,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随着刘洋和战友们越来越多地在浩瀚太空留下他们的声音和身影,全体华夏儿女和他们一起分享了伟大祖国带给大家的梦想和荣耀。

问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后,空间站整体呈现“一”字构型组合体。在轨两个月后,问天实验舱将通过平面转位90度,让原本对接在节点舱前向对接口的问天实验舱转向节点舱的侧向停泊口并再次对接,从而腾出核心舱的前向对接口,为梦天实验舱的到访做好准备。这将是我国首次航天器在轨转位试验,也是国际上首次以平面式转位方案进行航天器转位的探索尝试。

问天实验舱转位成功后,将与天和核心舱形成“L”字构型。“梦天”发射前一个月,“问天”由前向对接口转位到侧向对接口,空间站整体呈现“L”字构型。“梦天”对接“天和”前向对接口后,再转到另一个侧向的对接口,空间站整体将呈现“T”字构型。也就是说,三舱位于同一平面,两个尺寸、质量特性大体一致的实验舱对向布置,形成“T”字的一横。“梦天”就位后,空间站运营阶段的任务随之开启。此后,“问天”作为生物实验室主要执行生命科学实验,“梦天”作为物理实验室主要做物理和材料科学实验。

10月12日午后,“天宫课堂”的铃声又一次在中国空间站响起。和前两次不同,这次太空授课是在全新的“太空教室”—问天实验舱举行。16时01分,3名航天员打开舱门依次进入问天舱。“太空探索永无止境,同学们好!很高兴在问天实验舱与大家继续探索科学奥秘!”随着陈冬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天宫课堂”的第三次太空科学之旅正式开启。蔡旭哲当起摄像师,陈冬、刘洋则当起了问天实验舱的“导游”。

“与天和核心舱不同,问天实验舱里的睡眠方向是纵向的。在地面我们没办法竖着睡觉,但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任意方向睡眠的感觉都是一样的。”睡眠区、厨房、卫生间……刘洋边飞边展示介绍,“问天实验舱具备独立支撑乘组在轨生活的能力和完整的控制系统,如果核心舱遇到紧急情况,问天实验舱可以作为整个空间站的核心接管控制空间站。”

陈冬告诉大家,作为空间站首个科学实验舱,问天实验舱里部署着功能各异的科学实验柜。能够提供密闭洁净操作环境的科学手套箱、满足-80℃储藏条件的低温存储柜和被称为“动植物太空旅馆”的生命生态实验柜等科学实验柜在陈冬的介绍中相继亮相,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带领大家参观完问天舱之后,大家期盼已久的太空实验开始了。

水是最常见的流体,也是太空授课的“老朋友”。这次,航天员老师再次用水开启了天地对比实验。陈冬将三根不同粗细的塑料管插入装满水的培养皿,几根塑料管中的液面先后迅速上升到管顶。陈冬说,这是因为太空没有重力束缚,表面张力作用会驱动液面迅速持续地上升。“这个简单的实验涉及复杂的原理。科学家就是通过研究这些看似简单的现象,利用背后的原理去解决问题。比如航空器的燃料贮箱、空间热管都利用了毛细作用。”刘洋进一步解释道。

一个月以前,9月9日那天,来自全国13个省市30余所学校的学生参与到一项拟南芥“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实验中,他们与太空中的航天员一起种下了拟南芥种子,并天地同步进行观察记录。他们把这些拟南芥亲切地称作“小南”。

10月12日,同学们把精心栽种了一个多月的“小南”带到了地面课堂,向航天员老师汇报了“小南”的生长情况。孩子们说,经过基因编辑的早开花种子的开花期真的提前了很多。“非常棒!给你点赞,小小科学家。”陈冬竖起大拇指。随后,他佩戴上混合现实眼镜,让同学们跟随他以第一视角观察空间站中已经移入手套箱里的“小南”,并剪下了“小南”的植株,放入冻存管。这些采集下来的植株将存放在低温存储柜中,由航天员带回地面进行科学研究。

一个个精彩的实验显示出太空环境的特别,让同学们感受到了深邃宇宙的别样魅力。

自从入驻空间站以来,刘洋每天都要折一颗纸星星,放进来自地球的一只“漂流瓶”。如今,瓶中已装满了小星星。授课即将结束时,她对同学们说:“希望你们心怀山海,眼有星辰,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共同创造更加精彩的未来!”话音未落,她张开双手,随着五颜六色的星星飞向空中,五彩斑斓的梦想也飞进了每一个孩子们的心中。

此次“太空授课”画面清晰流畅、天地互动“无缝衔接”,离不开我国中继卫星系统的强大支撑。

2013年,成功实现三星组网的一代中继卫星系统,顺利保障了第一次“太空授课”。2021年至2022年,两代多颗中继卫星又圆满保障了三次“天宫课堂”。9年时间里,我国中继卫星系统的运行更加成熟、技术手段愈发先进,这次授课过程中,“天链一号”03星和“天链二号”01星搭建起了一条天地往返的“信息天路”,为实现地面与舱内航天员之间话音、图像的双向传输,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数据传输支撑。

就在这次“天宫课堂”开讲前不久,一系列令人振奋和期待的消息接踵而来。10月4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宣布,我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的选拔开始启动,预计有12—14名预备航天员将会飞天圆梦;10月9日,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在发射场完成了推进剂加注;10月11日,执行天舟五号飞行任务的长征七号遥六运载火箭安全运抵文昌……

“长五”飞虹送“梦天”,“天和”拥聚九霄巅。10月31日午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又一次点火升空,犹如一条巨龙,托举着空间站梦天实验舱一飞冲天。

梦天实验舱是中国空间站的第二个科学实验舱,全长17.88米,直径4.2米,重达23吨,由工作舱、载荷舱、货物气闸舱和资源舱组成,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学研究,配置有13个标准载荷机柜和流体物理、材料科学、燃烧科学、基础物理以及航天技术试验等多学科方向的实验柜,还有供航天员进行抗阻锻炼的相关设备。舱内装载的600多台电子设备的元器件、新产品的基础材料和工艺基本都实现了国产化,200多个软件配置项均为自主研发,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智造”。

梦天实验舱发射入轨后,于11月1日4时27分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的前向端口,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13小时。此后,梦天实验舱将与问天实验舱组合体完成组装建造,并按计划实施转位,与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形成空间站的“T”字基本构型。

随着梦天实验舱在太空中的就位,中国空间站建造进入了收官阶段。

2022年年底进行的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建造的收官之战。航天员乘组由三名男航天员组成,人数没有增加,却面临着更为繁重的任务,除了要实施多次出舱活动之外,还要进行舱内载荷设备组装、测试和调试工作,以及操控机械臂实施舱外载荷安装。同时,还要对三舱三船最大构型组合体进行运行管理和维护。

当2023年神舟十五号任务完成后,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的天宫空间站才算建造完毕,国家太空实验室将正式建成,长期、多领域、大规模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也将随之展开。此后,中国空间站将转入长达10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航天员将实现长期在轨驻留。目前的计划是,从2023年起,每年发射2艘载人飞船和2艘货运飞船。国家太空实验室将持续开展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有望在宇宙起源演化、物质本质规律、人类太空长期生存等前沿科学上取得重大发现和科学突破;预期突破和掌握高精度时频系统、太空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新材料制备等自主可控的关键核心技术,将有力推动生物、能源、医药、材料、信息等产业发展,为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独特贡献。

到那时,竣工后的“天宫”既是航天员的“太空之家”,也是科学研究的“太空实验室”,将为人类开展深空探索储备技术、积累经验,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外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面向未来,我们已经启程!中国载人航天事业面对的将是更为辽阔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