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影像和文字的引力游戏
后记 影像和文字的引力游戏
吕正,《萌芽》杂志社副社长
许海峰,澎湃新闻影像新闻部摄影总监
3月中旬某天,上海市群艺馆的策展人陆寅兰小姐在工作群里问“上海相册”的英文译名。直译“Shanghai Album”“Shanghai Photo book”都没错,但参与策展的小伙伴们觉得意犹未尽,有人建议造个“新词”——“photo-liter”,更突出项目的特点。我们则从意译的思路建议,不妨致敬《美国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Shanghai”很契合“上海相册”的基础调性。最后,曾翻译《云游》《证言》等作品的作家于是小姐伸来援手,贡献了“Photographic Stories in Shanghai”,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在“上海相册”两季的开展过程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时刻,有时候靠我们灵光乍现,更多时候则依赖众多摄影圈、文学圈、媒体圈的朋友们倾力献策。
2020年3月,我们就策划一个摄影与写作交叉跨界的、推动城市题材创作的非虚构项目达成了一致,并开始“牵线搭桥”,乃至自己也投入到创作中。中国有无数优秀的摄影师,一代代人的接续,创作出数量惊人的优秀摄影作品,几乎可以说,后人通过这些摄影作品便能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脉络或者说人们的生活轨迹。正是基于此,我们计划从摄影出发,将上海的社会文化背景结合到图片之中,通过写作这一手段,以期产生新的观看视角,并在图文的交错间为读者提供新的理解方式。在澎湃新闻领导们的支持下,由澎湃新闻发起的这一跨界协作项目最终被定名为“上海相册”——一个大气又响亮的名字,也是澎湃新闻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创新实践。
“上海相册”第一季共邀请了22位上海在地作家和22位上海在地摄影师。“在地”并非是指百分之百在上海出生或身份证310开头,而是指长期在上海生活、工作、创作。参与第一季创作的作家btr(他本人很擅长跨界)在后来的作家、摄影师见面会上揶揄“盲写”的行为很像在“相亲”。大家笑称项目可昵称为“上海相亲”。
从项目策划的第一天起,我们心里就抱着未来可以集结成册的想法。很幸运,我们与上海文艺出版社杨婷老师取得联系。她在看过项目的系列报道后,当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使得出版该书逐渐成为可能。我们都是从纸媒时代过来的人,怀念手捧纸质书籍时的从容和镇定,怀念纸墨特有的让人沉醉和安宁的味道。当然,面对这样一份关于城市与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的特殊记录,在某种程度上,大家是肩负文化的使命,希望将它从网络接引到书店,接引到读者手中。
这本书中有大量的图片,好看好玩,文字生动有趣,每每闪亮一下,让人会心一笑。在编排过程中,我们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发稿顺序。但是毕竟载体不同,考虑到书籍的阅读习惯,编辑团队一致主张不囿于此前新媒体上的发布内容,对图文均做了一些调整,尤其对图片重新进行了筛选与编排。于是,图文互动、关联,甚至背离,变得既和谐又冲突。其实上述这些特点恰好与摄影、写作中的暧昧性有关,或者换句话说,生活本身便是如此,这正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精彩所在。
知名策展人施瀚涛先生曾和我们谈过他对此次图文实验的理解,他觉得作家并不是以“评论”的视角去看待摄影作品,而是从“创作者”的视角进行再创作。“激发和刺激了不可预期的图片与文字的新关系,有着更多的自由和可能性。虽然这样的跨界合作在其他地区国家有着很多版本,但落地上海书写上海城市文化,依然有着开创性的意义。”这些话说到了编辑团队的心里。
在编辑的过程中,我们常常感慨,“上海相册”有时候像一场引力游戏。宇宙引力场中的星体,有光有热,更有引力。在影像的激发下,文字创作可以如土星光环,细碎绕身,也可以如两片星云,双向奔赴,或如彗星,出发漫游,感谢所有参与了游戏,并与我们一起冒险的摄影师和作家。
在这里请允许我们感谢《上海文学》杂志的崔欣女士、《收获》杂志的吴越女士为约稿贡献了人脉和建议。同时,感谢负责本书装帧设计的王伟老师,他经常夜里两三点发来设计稿,次日六点又发来其他修改的东西。他的体能和热情让人震惊,他说,“喜欢的东西就积极性高”。同样,文字编辑汤思怡小姐思维敏捷,细小的地方她也能照顾到,期间我们多次感受到女性特有的细腻妥帖。我们还要感谢沈浩鹏先生为本书设计的logo,使得“相册”之符号带来的集体记忆特征与本书的内容更为交融,可谓一图胜千言。最后,感谢摄影教育家林路教授给予的专业指导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得这本书既不失专业性又具有可读性、观赏性。
碍于篇幅,本书收录的仅为“上海相册”第一季内容。在本文撰写时,澎湃新闻已经启动新一季的策划和组稿,和上海群众艺术馆的合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展览将在四五月与公众见面。相信在澎湃新闻和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努力下,“上海相册”很快会成为一个书系名称,更多的摄影师和作家在这一书系中相聚,共同书写城市。
2023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