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开头难

万事开头难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

是的,一个人在事业上打响胜利的第一炮,并不容易:英国著名作家柯南·道尔所写的第一篇小说,出版商以“按短篇来要求它太长,按长篇来要求它太短”为理由,退稿了;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第一部作品,被15家出版商退稿,最后才由第16家出版商出版……

贝采利乌斯21岁的时候,详细研究了瑞典一种矿泉水的成分,写成了生平第一篇化学论文。他打算用这篇论文获得学位。可是,论文到了阿弗采里乌斯教授手中,便被否定了。阿弗采里乌斯教授不相信贝采利乌斯能够胜任这样的研究工作。

贝采利乌斯又着手研究另一个化学课题—硝酸对乙醇的作用和氨气的性质。写好论文之后,阿弗采里乌斯教授总算点头通过了,同意把论文转呈瑞典科学院。

这个年轻人的论文送交瑞典科学院之后,犹如石沉大海,没有任何消息。

左等右盼,直到三年之后,贝采利乌斯才收到瑞典科学院退回的论文,附了一份只有两行字的公文。

天哪,这是等了三年才得到的“批复”!那些院士顽固地维护燃素学说,将持新见解的年轻人视作洪水猛兽。正因为这样,贝采利乌斯那闪耀着真知灼见光芒的论文,被压制、被退稿。

第一篇论文夭折了;第二篇论文泡汤了。贝采利乌斯并没有灰心,他又在寻找新的研究课题。

大抵是由于年轻人对新事物最为敏感的缘故,1800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亚历山德罗·伏特刚发明“伏打电池”,贝采利乌斯就对它产生了兴趣。贝采利乌斯利用“伏打电池”产生的电流,来治疗风湿症,居然治好了一个手臂患风湿症的病人。贝采利乌斯利用这一点进行研究,写出了论文。

1802年5月,贝采利乌斯进行论文答辩。这篇论文总算通过了,作为他的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电流对动物机体的影响》。

贝采利乌斯毕业了,被瑞典皇家医学会任命为斯德哥尔摩医学院的药物学讲师。

1803年,贝采利乌斯和瑞典化学家希辛革一起,发现了新的化学元素—铈。这位24岁的年轻人的名字,第一次引起了世界化学界的注意。铈的发现,让贝采利乌斯在科学征途上结束了“开头难”的局面。医学博士学位,拖了两年,终于在1804年批下来了。从此,人们称他为“贝采利乌斯博士”。

贝采利乌斯不断进击,在化学上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仗。于是,荣誉与头衔纷至沓来:

1807年,贝采利乌斯被提拔为化学和医药学教授。

1808年,贝采利乌斯被选为瑞典科学院院士。

1818年,贝采利乌斯被任命为瑞典科学院常任秘书,他担任这个职务直至去世。

1822年起,贝采利乌斯主编重要的国际学术刊物《物理学和化学年鉴》。

当贝采利乌斯成为欧洲化学界的权威之后,各国授予的奖章、荣誉称号、头衔,更是不胜枚举。

然而,贝采利乌斯并没有忘记他的第一篇、第二篇论文的遭遇。他懂得,科学的希望在于年轻一代。正因为这样,他不断地向那些处于“开头难”的青年化学家伸出热情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