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曹营心在汉
“严师出高徒。”弗里德里希·维勒,是贝采利乌斯最得意的门生之一。
虽然维勒在贝采利乌斯身边只工作过一年,然而,他毕生师从贝采利乌斯。他与贝采利乌斯过从甚密,几乎每个月都会收到贝采利乌斯的信。正因为这样,当贝采利乌斯去世时,他整理出几百封贝采利乌斯的信,送呈瑞典科学院,表示他对导师的缅怀之情。当然,这件事也足以说明维勒十分细致严谨,把贝采利乌斯在25年间写给他的信件,全都编号保管,无一疏漏。
弗里德里希·维勒,1800年7月31日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附近的埃合海姆村。他的父亲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医生。
小维勒又瘦又高,像绿豆芽似的。大脑袋上长着一对招风耳朵。他学习成绩一般,除了喜欢画画,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
大抵是望子成龙的缘故,父亲对维勒寄予了莫大的希望。他们的家庭富裕,完全有能力让维勒从小学念到大学。父亲希望维勒像他那样,也成为一位受人敬重的医生。
维勒念中学的时候,有一件事,曾使父亲大为生气。
维勒爱看“闲书”,一有空,就到父亲的藏书室里翻书看。他对那些医学书籍没有多大兴趣,但他偶然找到一本哈金写的《实验化学》,非常喜欢。他把这本书从头读到尾,挑选了其中比较简单的化学实验,想试着做。好在父亲是医生,他的药房里不难找到化学药品。
维勒找到一块硫黄,按照书中所说,用火点燃,硫黄燃烧起来了,漂亮的浅蓝色的火焰左右晃动,使小维勒感到新鲜极了。硫黄燃烧后还冒出一股白烟,呛得小维勒不停地咳嗽,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般掉了下来。可是,小维勒全然不顾,醉心于欣赏那奇特的浅蓝色的火焰。当然,父亲的鼻子很快就闻到了那呛人的烟味儿。他认为儿子“不务正业”,气呼呼地收走了化学药品和仪器。最使小维勒痛心的是,父亲把那本《实验化学》也收走了。
没有《实验化学》,没办法再做化学实验了。可是,化学,已经使小维勒入迷。怎么办呢?小维勒还算机灵。他记起父亲有个好朋友—布赫医生,他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一定会有化学书。
小维勒匆匆跑到布赫医生家。
果真,布赫医生家里有很大的书房,各式各样的书摆放在书橱里。
布赫医生很喜欢小维勒。他指着一个书橱说:“瞧,这儿全是化学书。”
天哪,整整一书橱的化学书!小维勒高兴得跳了起来。
小维勒怯生生地问道:“您能借我一本看看吗?”
布赫医生爽朗地大笑起来,说道:“孩子,你爱看哪一本,你就拿走。我可以送给你。”
啊,这简直连做梦都想不到!
从那以后,小维勒成了布赫医生家的常客。
布赫虽然是医生,但是很喜欢化学。他有那么多的化学书籍,正是他喜欢化学的证明。
他常常跟小维勒谈论化学,说起贝采利乌斯、戴维、拉瓦锡……
小维勒看完化学书,总是送还给布赫医生。他不敢放在家中,生怕被父亲发觉。他一本接一本地读,几乎读遍了那书橱里的化学书。
很巧的是,小维勒也对伏打电池产生了兴趣。他想依照法国化学家盖·吕萨克的电解方法,制取金属钾。书中说,金属钾像石蜡一样柔软,可以用小刀切成一块块的,放在水里会燃烧,发出明亮的光芒。啊,这是多么有趣的金属,如果能够亲手制取出这样的金属,该是多么有趣!
制造伏打电池,需要铜和锌。法兰克福造币厂的一位技师,慷慨地送给小维勒十多枚铜币。不久,这位技师又把一些金属锌送给了他。这么一来,伏打电池的原料问题解决了。
伏打电池总算做成功了。不过,小维勒一直未能制取金属钾。
一次,小维勒的妹妹拿着维勒的电线玩,电流从她的身体通过,把她吓了一跳。这事传进父亲的耳朵,父亲生气了,把小维勒的伏打电池一股脑儿从窗口扔了出去……
“小化学家”又一次蒙受了沉重的打击。不过,探索化学之谜的种子已经在他的心中发芽。
父亲固执地希望儿子学医。1820年,在维勒20岁的时候,他考入马尔堡大学学医。维勒“身在曹营心在汉”,他虽然学医,心中爱的却是化学。他的寝室里放满各种药品、烧杯、烧瓶,简直成了化学实验室。课余,维勒沉醉于化学实验中。
维勒21岁时写出了生平第一篇化学论文。他很幸运,论文经布赫医生的推荐,便发表了。正是这篇不长的论文,引起了贝采利乌斯的注意,他在《物理学和化学年鉴》上赞扬了维勒。维勒走上成功之路,要比贝采利乌斯容易得多,这和维勒出自名门之家,又有布赫医生的支持分不开。而孤苦伶仃的贝采利乌斯硬是依靠自己不懈的奋斗才脱颖而出—在那样的社会里,这样的事例是不足为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