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进击

继续进击

人们继续进击,寻找94号以后的“超钚元素”。

在1944年底,钚的发现者—美国化学家西博格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乔索合作,用质子轰击钚原子核,先是制得了96号元素,紧接着又制得了95号元素。

他们把95号元素和96号元素分别命名为“镅”和“锔”(过去曾译为“锯”,因与锯子的“锯”字相同,容易误会,改译为“锔”),用来纪念发现地点美洲(“镅”的原意即“美洲”。因为镅在元素周期表上的位置正好在63号元素铕之下,铕的希腊文原意为“欧洲”,所以就用“美洲”命名镅)和居里夫妇(“锔”的原意即“居里”)。

镅和锔都是银白色的金属。镅很柔软,可以拉成细丝,也可以压成薄片。镅有10种同位素,绝大部分都是“短命”的,很快就会裂变成其他元素,只有一种“镅243”的寿命很长,达7000多年。

锔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放射性金属,它辐射出来的能量很大,可以使锔变得很热,温度高达1000℃左右。如今,人们已把锔用在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中,用来作为不断发热的热源。

西博格和乔索继续努力,在1949年制得了97号元素—锫,1950年制得了98号元素—锎。锫的原意是“伯克利”,因为它是在伯克利城的回旋加速器帮助下制成的;锎的原意是“加利福尼亚”,因为它是在加利福尼亚的回旋加速器帮助下制成的。

锫和锎都是金属元素,都具有放射性。锫在目前还没有得到应用,锎可用作原子能反应堆中的原子燃料。另外,由于锎能射出中子,现在已被用来治疗癌症。

接着,人们又开始寻找99号元素和100号元素。

有趣的是,在人们用回旋加速器制造出这两种新元素之前,却在另一个场合里,无意中发现了它们。

那是在1952年11月,美国在太平洋一座岛上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当时,美国科学家在观测这次爆炸产生的原子“碎片”中,发现竟夹杂着两种新元素—99号元素和100号元素。

195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在实验室中制得了这两种新元素。为了纪念在制成这两种新元素前几个月逝世的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和意大利科学家费米,分别把99号元素命名为“锿”(原意即“爱因斯坦”),把100号元素命名为“镄”(原意即“费米”)。1955年,就在制得锿以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们用氦核去轰击锿,使锿原子核中增加2个质子,变成了101号元素。他们把101号元素命名为“钔”,纪念化学元素周期律创始人、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有趣的是,最初制得的钔竟如此之少—只有17个原子!然而,正是这17个原子,宣告了一种新元素的诞生。

紧接着,在1958年,加利福尼亚大学与瑞典的诺贝尔研究所合作,用碳离子轰击锔,使锔这个只有96个质子的原子核一下子增加了6个质子,制得了极少量的102号元素。他们用“诺贝尔研究所”的名字来命名它,叫作“锘”。但是,他们的研究成果,一开始并没有得到人们的承认。直到几年以后,别人用另一种办法也制成了102号元素时,这才获得国际上的正式承认。

人们追索不息。196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们着手制造103号元素。他们用原子核含有5个质子的硼,去轰击原子核中含有98个质子的锎,进行原子核“加法”:

5+98=103

就这样,制得了103号元素。这个新元素被命名为“铹”,用来纪念当时刚去世的美国物理学家、回旋加速器的发明者劳伦斯。

铹是一种不稳定的元素。每经过三分钟,铹的原子中便有半数分解掉了。

在1964、1967年,苏联科学家弗列罗夫所领导的研究小组,分别制得了104号和105号元素。

与此同时,美国人乔索领导的小组用另一种方法也制得了104号和105号元素。

104号和105号元素都是“短命”的元素,只能“活”几秒钟,很快就裂变成别的元素。1974年,苏联科学家弗列罗夫等人又用24号元素—铬的原子核去轰击82号元素—铅的原子核,进行原子核“加法”:

24+82=106

于是,制得了106号元素。

有趣的是,在此同时,美国人乔索及西博格等人用另外的“算式”进行原子核“加法”:拿8号元素—氧的原子核去轰击98号元素—锎的原子核。

8+98=106

于是,也制得了106号元素。

与104号和105号元素一样,这一次又引起了争论。双方都说自己最早发现了新元素,相互争论不休。

1976年,苏联人弗列罗夫等人着手试制107号元素。他们用24号元素—铬的原子核,轰击83号元素——铋的原子核。

24+83=107

就这样,107号元素被制成了。

107号元素是一种寿命非常短暂的元素,它竟然只能“活”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