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文件系统阶段

1.1.2 文件系统阶段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数据管理发展到文件系统阶段。除了科学计算,计算机大量用于数据的管理。硬件方面出现了磁盘等直接存取的存储设备;软件方面有了操作系统,利用文件系统专门管理数据。这一阶段的特点如下。

(1)数据长期保存。数据可以长期保存在外存上,可以经常对数据进行查询、修改和删除等操作。

(2)数据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利用文件系统,程序员把精力集中在算法设计上。保存数据时,只需给出保存指令;读取数据时,只需给出文件名。文件的逻辑结构和物理存储结构由文件系统进行转换。程序与数据有了一定的独立性,数据的改变不一定要引起程序的修改。

(3)数据共享性差,冗余度大。当不同的应用程序所需的数据有部分相同时,仍需建立各自的独立数据文件,而不能共享相同的数据。因此,数据冗余度大,空间浪费严重。相同的数据重复存放,各自管理,当相同部分的数据需要修改时比较麻烦,容易造成数据的不一致。

(4)数据和程序缺乏足够的独立性。文件中的数据是面向特定应用的,文件之间是孤立的,不能反映现实世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