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传

作者小传

生平简历

钱钟书(公元1910年—1998年),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县。1911年,周岁抓周,抓了一本书,父亲为他正式取名“钟书”。1998年12月19日逝世于北京。

1920年,入无锡东林小学学习。父亲为他改字“默存”,要他少说话,多读书。1923年,考入美国圣公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并因出众的才华受到罗家伦、吴宓、叶公超等人的欣赏,成为被特殊对待的学生。

1933年,与杨绛订婚。1935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取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赴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英文系留学。接着与杨绛结婚,二人同船赴英。1937年,在牛津大学英文系毕业,获得副博士(B.Litt)学位。同年,入法国巴黎大学进修。女儿钱瑗出生。

1944—1946年,完成《围城》书稿。1949,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并负责外文研究所事宜。

1953年院系调整,清华改为工科大学,文科部分并入北京大学。钱钟书摆脱教务,在文学研究所工作,专事《毛泽东选集》英译的定稿工作。1955—1957年,得郑振铎、何其芳、王伯祥等人的大力支持,穷两年之力完成了《宋诗选注》,选注了宋代81位诗人的297首作品。1958年,《宋诗选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钱钟书、杨绛均被“揪出”作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经受了种种冲击。1969年11月,钱钟书被派作“先遣队”下放到河南省罗山县的“五七干校”。

1975年,《管锥编》初稿完成,此后又陆续修改。

1982年,《管锥编增订》出版。本年起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984年,《也是集》由香港广角镜出版社出版。《谈艺录》补订本由中华书局出版。

1989年,《钱钟书论学文选》(六卷本)由舒展编成,由广东花城出版社出版。此书包含有钱钟书新补手稿约20余万字的内容。

1991年,全国18家电视台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钱钟书为首批36人之一,但他谢绝拍摄。1998年12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当晚,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亲自给钱先生的夫人杨绛打电话,对钱先生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

其人其事

写《围城》时的钱钟书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

如果这个比喻贴切,那么,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一篇写完交卷。

img1

写围城时的钱钟书

但是,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书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浏览。每到有什么意见,他们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

这种零星随感并非他们对于整部书的结论。因为是随时批识,先后也许彼此矛盾,说话过火。他们也懒得去理会,反正是消遣,不像书评家负有指导读者、教训作者的重大使命。谁有能力和耐心做那些事呢?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

——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序

钟情于书的钱钟书

有外国记者曾说过,“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意思是把钱钟书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

当面对《管锥编》,人们不禁惊叹:“其内容之渊博,思路之开阔,联想之活泼,想像之奇特,实属人类罕见。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能记得古今中外如此浩瀚的内容?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能将广袤复杂的中西文化如此挥洒自如地连接和打通?”

他的文风恣意幽默,充满智慧与哲理以及对世俗的笑骂与揶揄,他以一册仅仅十篇的散文集就位列现代散文大家,而其为数不多的几篇短篇小说更是风格迥异,寓意深刻,令人拍案叫绝。

他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也讨厌、憎恨别人拜访,客来常以病谢,积函多不作复。因此,在人们心目中,他的形象便越加扑朔迷离,如云中之龙,见首不见尾,时露一鳞半爪,令人想像、神往。

记者们偶尔采用“突然袭击”的办法直闯上门,他便立在门口,小谈片刻,时刻作出“送客”的姿态;或放进客人,又缄口不言,绝不谈自己,更不透露自己的生活、创作情况,常常弄得记者们狼狈不堪、空手而返,很难有什么收获。

而这并不代表钱钟书故作高深、故弄玄虚,大学者惜时如金,不借口舌而扬名,不浪掷光阴于交游,此其一;甘于寂寞,不求闻达,此其二。胡思乱想是别人的事,与钱钟书无关。

淡泊名利的智者

钱钟书的性格很特别,他既有一般才子恃才傲物的性格,也有一般才子不具备的童心。然而面对一系列相继而来的打击,他的童心渐渐变得苍老,虽然他的才气仍不减当年,但他的热情与欲望却在逐年递减,钱钟书曾一度开始沉默。很长一段时间,他似乎没有什么新作问世,放下手中犀利的笔,他开始由创作走向研究,用半辈子寒窗的寂寞,默默地为世界文化奉献着自己的智慧。

《围城》和《管锥编》虽然给他带来世界性的声誉,却也使他不幸成为了神话或靶子。迄今为止,钱钟书被学界关注评论的历史,已达60多年了。60多年来,许多中外著名人士,都对钱钟书作了极高评价,称之为“二十世纪人类最智慧的头颅”。

偶有文章涉及该如何评论钱钟书的议题,亦歧见旁出但无论别人如何褒贬,钱钟书都等闲视之,1989年《钱钟书研究》编委会成立,第一个站起来反对的就是他,曾向发起人之一、学者舒展抗议:“昆仑山快把我压死了。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又说:“读书人如叫驴推磨,若累了,抬起头来嘶叫两三声,然后又老老实实低下头去,亦复踏陈迹也。”

率真狂傲又不乏幽默诙谐的才子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因数学成绩不优秀,中英文成绩特优秀而立即名震校园,不少同学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到清华后的志愿是:横扫清华图书馆。他的中文造诣之深,又精于哲学及心理学,终日浏览中西新旧书籍。最怪的是他上课从不记笔记,总是边听课边看闲书或作图画,或练书法,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甚至在某个学年还得到清华超等的破纪录成绩。

孔庆茂的《钱钟书传》中曾记载了这样一则趣事:同学中一位叫许振德的男生爱上了一位漂亮女生,在课堂上就不住地向女生暗送秋波,钱钟书本来上课就不听讲,他把许的眼睛向不同方向观看的眼神变化都画了下来,题为《许眼变化图》,没等下课就把画传递给其他同学,一时在班上传为笑谈。直到若干年后,居住在美国的许振德每提起旧事,还禁不住哈哈大笑,传为美谈。这或许是钱氏最得意的绘画作品。

1933年钱钟书从清华外文系毕业,校长亲自告诉他要破格录取他留校,陈福田、吴宓等教授都去做他的工作,想留下他,希望他进研究院继续研究英国文学,为新成立的西洋文学研究所增添光彩,可他一口拒绝道: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可见其率真狂傲的一面。

痴气率真的性情中人

虽然是学者,但钱钟书处理起平常的事情来却是生性率直,有其他学者所不具备的痴气,甚或是“凶玩”。

有一种说法是在“文革”期间钱钟书为了夫人杨绛与一对年轻夫妇打架,杨绛在《干校六记》中亦有记载,但后来那对年轻夫妇又站出来说杨绛之说不实。一时间,学界也被搅得沸沸扬扬,许多学者也都卷入了这场纷争。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也许我们并不关心个中曲直,但钱老先生以年迈之驱为妻子与年轻人拼力相殴,其率真痴气反倒让人觉得真实与纯粹,天下又有哪个女子可以接受一个不敢为妻子出头的男人呢?也许正是因为钱氏曾被神话化,当我们看到他平凡的一面时反而会感受到他的“可爱”。

有句老话:不为雄名疏贱野,惟将直气折王侯。但对于钱钟书,也许连折王侯也不必了。

据黄永玉先生讲“文革”期间,某天忽然有部门通知学部要钱钟书去参加国宴。钱钟书道:“我不去,哈!我很忙,我不去,哈!”

“这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

“那么,我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

“不!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哈!我很忙,我不去,哈!”结果钱先生没有出门。

又一次黄永玉要写一个有关“凤凰涅槃”的文字根据,但一点材料也没有。《辞源》《辞海》《中华大辞典》《佛学大辞典》《人民日报》资料室,北京城的民族学院、佛教协会都请教过了,没有!

忽然想起钱先生,连忙挂了个电话,钱先生就在电话里说了以下的这些话:

“这算什么根据?是郭沫若1921年自己编出来的一首诗的题目。三教九流之外的发明,你哪里找去?凤凰跳进火里再生的故事那是有的,古罗马钱币上有过浮雕纹样,也不是罗马的发明,可能是从希腊传过去的故事,说不定和埃及、中国都有点关系……这样吧!你去翻一翻大英百科……啊!不!你去翻翻中文本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第三本里可以找得到。”结果是马上找到了,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目光睿智的文坛巨匠

img2

目光睿智的钱钟书

躬行不辍,建造中西文化园林

钱钟书的涉猎广泛与博闻强记是出了名的,有大量的报道说他过目不忘,有着照相机的记忆功能。但说起他的文学成就,真正为人推崇的当属《管锥编》。

对于《管锥编》也有着各种各样的评价,从夏志清到司马长风,从柯灵、舒展到李洪岩,见仁见智,不胜枚举。

五卷本的《管锥编》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第五册。其中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前四册从先秦至隋代以来的经史子集1158页内容的增订,而第二部分是对前四册及增订内容进行的再增订。钱氏65岁做《管锥编》,72岁出版《管锥编增订》,而年近八十又做《管锥编增订》之二,以如此之高龄对自己已经功业垂成的巨著作如此缜密繁琐的订补,且旁征博引涉及中西,仅引文就包括中、英、德、法、拉丁等数种语言。其治学精神着实让人感动而叹服不己,似在学界未有第二人。

将自己一生饱学之识汇成一册,能够如此挥洒自如地连接和打通广袤复杂的中西文化,有人称钱钟书为文学宝库、昆仑或是大海,但《管锥编》文化园林,将世间文化精华移天缩地,巧妙陈置,相映成趣,打造成立体的风景,是钱氏匠心独运的结晶。

博学之窗

读一读

钱钟书拒绝“著名”

武柏索

1998年岁末,钱钟书先生以88岁的高龄驾鹤西行,他走得安逸,走得潇洒。但是他留给人们的却是无尽的追忆和沉重的思考。

说来惭愧,在大学里就偏爱现代文学,而且十分迷恋文坛掌故的我,对钱先生的一点可怜的知识,却是在1977年马可·波罗的故乡威尼斯得到的。一天,在景色宜人的地中海岸边,我和几位知名的欧洲汉学家及他们的学生饮茶闲聊中,他们向我频频谈起钱先生贯通中西的广博学识及一些颇有兴味的趣闻逸事,说起先生对欧洲文史哲研究的精湛与深邃,使他们西方人也望之兴叹,自愧弗如。论情理,作为先生的同胞、“同行”和后学者,在这样的场合,本应我来扮演“主角”,事实上却形成了“角色大转换”,我只有呆若木鸡地倾听他们侃侃谈论,那种尴尬和内心的自责和自疚,自不待言。

那年冬天我从意大利回国。次年春,几位不太安分的同事,私下约我编纂《中国文学家辞典》,钱先生的小传无意中落在了我的名下。我记不清事前有无约定,1979年3月11日上午,我按照冯至老给我打听到的地址,孟孟浪浪地敲响了钱先生的大门。给我开门的是一位面色清癯、神态谦和的温厚长者。我毫不犹豫地断定,站在我面前的就是我要造访的钱钟书先生。他似乎也未对我这个素不相识的后辈青年表示惊讶和不悦,问明来由,便把我让进客厅。说是客厅,还不如说是供他们用膳的饭厅更合适一些,除了中间放着一张略显陈旧和古老的方桌和两把木椅以外,房子的地面和四壁别无饰物,实在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好在地方不大,倒也显得整洁和清爽。钱先生给我捧来清水一杯,然后我们在桌子的两边,面对面地落座在两只硬木椅上。我先送他一本已经编好、校内印刷的辞典现代第一分册,转达了几位欧洲汉学界朋友对他的问候。他告诉我,头年9月他应汉学家兰乔蒂(LionelloLanciotti)教授的邀请,已经去意大利参加过第26届欧洲汉学会议,而且游览了水上城市威尼斯,随即起身从里屋取出一本意大利新近出版的教育学专业辞典,并且写上“柏索同志存之钱钟书赠1979年3月11日”几个字,递给了我。我表示意外的惊喜,竟连一个谢字也说不出来,只连忙站起接过赠物,小心地放入袋中。事过20年,我从书柜中取出这本有他独特签名的赠书,在手中久久地摩挲,睹物思贤,心里涌现出无以名状的感念。

本来我是带着极为单一和明确的任务去的,而且手里攥着一纸事先拟好的“调查提纲”,按以往的惯例,也应该是寒暄过后,直奔“主题”。然而这一次却成了例外,僵硬的答问被亲切而随意的叙谈所代替。在他的黑边眼镜后面闪烁着的一双睿智有神的眼眸,不时透出一种纯真的童趣和童心,无形中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他向我介绍和品评了古今中外不少的名家名作;他对于俞平伯老人的广博常识和道德文章出自内心地赞许;对于他在西南联大的学生王佐良先生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和他们之间的师生情谊,他掩饰不住喜悦和得意。告别时,先生叮嘱了我一句话:“(小传)写成后,一定让我看一看。”接着,又随口道出一句意大利的成语:“Voleree'potere(有志者事竟成)”表示对我的鼓励,并把我让出大门。

回校以后,我便开始了艰难的搜集资料和编写的工作,说是艰难,的确不假,因为以往数年风风雨雨,闹闹嚷嚷的中国文坛,恰恰遗忘了曾是其中一员的钱钟书的名字,更迭不断的新文学史著,也未留先生的点滴痕迹。经过一番钩沉集纳、反复修改、终于拟成一篇千余字的小稿,寄给先生。我不敢疏忽懈怠,哗众取宠,认真做到字斟句酌、下笔谨慎,内容平实有据,务去浮词虚语,尽量接近我心目中的先生的风格。据我的经验,大凡把底稿送到传主手里,一般有以下几种处理情形:一种是极不关心,不是原封掷还,就是渺无消息;一种是过分“认真”,认为你写的不是他自己,索性亲自捉刀,推倒原稿,另起炉灶,寄还的是类似今天推销自我的广告词(此类情况当年初露峥嵘的中青年居多)。以上两种纯为极端,且少之又少;绝大多数是仔细审阅一遍,在年代和史实中如有不妥之处,商讨之后,更改几笔,唯有钱先生不属以上两例。他阅过我的底稿,迅速寄还,而且托人带来口信,要我和他电话联系。他在电话中说,必须以他亲笔更改过的为定稿,不容再改,否则,不入辞典。他的语气那样坚决,不留一点回旋余地,令我顿时语塞。展读他的改稿,十分醒目地删削了3处,我最不敢苟同的是他删去了称他为“著名学者”中的“著名”二字。20年前出于我的肤浅和全国大环境的局限,我没有认识到他的“学术大师”和“文化昆仑”的重要地位,而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共同评价和有识之士的口碑传颂,称他是“著名学者”实在是四平八稳,无可挑剔。于是,我也来了点固执己见,未征得先生的认可,擅自保留下原稿中的“著名”二字,入了辞典。此外,我没有想得更多,只觉得这只是体现了“钱钟书之为钱钟书”的独特个性。《中国文学家辞典》现代第二分册成书后,先是内部印刷,并当即寄奉钱先生一册;1982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公开发行,幸好先生从未对我深加追究,长久悬在我心里的不安也渐渐地归于平静。

时过不久,中国文坛便空前地热闹起来,钱先生的新作旧著,由诸家出版部门争先恐后地推向市场,先生的名字也在报刊影视等媒体频频出现,然而,如此的热烈与火爆,又恰恰给先生平添了几多烦恼,几多愤激,几多无奈,此时,先生所拒绝的就远非那区区的“著名”二字,而是更多更多了。时至今日,我才渐渐地醒悟到,呼唤大师,不如切切实实地向大师学习,如果我们要真正地了解他,认识他,尊重他,除了他的煌煌巨著,大可不必去做什么过多的题外文章,更不可随心所欲地恣意炒作,在大家的心灵深处保留一个平平淡淡,干干净净,求真求实的钱钟书,庶几乎,钱先生在九泉之下才会处得舒适和安宁。我以为这就是钱钟书的风格。

想一想

1.想一想钱钟书一生创作了哪些文学作品,试着列举出来。

2.试着想一想钱钟书的一生对你的人生有什么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