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

【教学目的】

1.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2.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

3.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的义项,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4.背诵课文

5.重点段落分析

【教学重点】

1.介绍写作背景。

2.疏通文义,通读全文。

【教学难点】

文中生僻字的读音的音、意。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方法】

1.读注释,疏通文义,体会骈文特点。

2.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3.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课文

1.作者:见课下注释①。

教师补充: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2.写作背景:见课下注释①。

教师补充:《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二、通读全文

1.通读课文,把生字找出来,看注释注音。

2.看注释,粗通文义。

3.集体齐读课文。要求:分段读,师个别指导正音,节奏校正。

明确:

诵读的停顿关系到语气的准确性,本文是骈文,都是偶句,字数或四或六,也少数七字句。

四字句的读法只有一种模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模式:

(1)孟学士/词宗;访风景/崇阿。

(2)临/子之长洲;穷/屿之萦回。

(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

(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

(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七字句读法有四种:

(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

(3)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长天/一色。

(4)都督/阎公/之雅望。

4.熟读课文

三、作业

背诵课文2~5段。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可以运用抽查体温的方式来检查背诵情况。

二、理清全文结构,重点分析2~5段

1.问:速读课文,全文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

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概写洪洲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2.背3段分析景物之美。

(1)第2段写滕王阁在山水之间。

(2)第三段登阁远望所见山川之美。

(3)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空而映水,故曰一色。千古绝唱。

3.背4、5段,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感慨?

(1)第四段写宴会盛况,兴尽悲来,感叹天地之大,宇宙无穷;人生无常,盛衰有时,怀才不遇,报国无路。

(2)第五段言自己虽遭时命之穷,但正因之以自励,从消沉中振起,理想志节不变。

(3)赏析“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译: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理想。表现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

三、作业

练习三、四

【板书】

一、述宾主之美。

二、绘山川美景(近景,远景)。

三、写宴会盛况,抒人生感慨(怀才不遇,不甘沉沦)。

四、叹知己难遇,盛宴难再。

【教学步骤·第三课时】

一、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练习二,概括一下骈文的特点

明确:

1.骈文的主要特点是要求通篇文章句法相互对称,词语对偶。在声韵上,骈文讲究运用平仄,音律和谐,修辞上注意藻饰和用典。

2.结合课后练习二,找例句。

二、本文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1.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起承转合。

2.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3.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找一下,文中运用了哪些典故)。

加强论证,叙事抒情,而运用的手法却有所不同。有明用,有暗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三、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骈文句式的特点。

2.默写课文。

3.找出本文的成语。

4.找出通假字并加以归纳。